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晓宝 | 艺术是小道是孤独之道——轸怀何灿浩老师

何灿浩老师深受新冠瘟疫的荼毒,感冒引起肺病复发,因种种就医不便,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19日离世,终年78岁。何老师可谓人书俱老,正当书画可多出精品之际,怎奈天不假年,天道无情耶!

何师母伤心欲绝,为了缅怀何老师,嘱儿子可可编撰何老师的遗画成册,并邀我写纪念文章,其言情真意切,使我动容:“晓宝,不知如何感谢你!这几年,是你陪着何老师聊天,聊艺术,聊古今中外的艺术名家和他们的画法等,为他解了不少寂寞。我和儿子发自内心感谢你 。”我对着箧底翻出的何老师的画稿,思绪万千。经几番修改,终将痛念之情,诉诸枯笔。

何灿浩老师,1944年出生于浙江诸暨。中国古代史硕士,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在高校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已出版著作《唐末政治变化研究》(独著)、《宁波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史》(合著)等。在《历史研究》《南开学报》《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篇,其中一项省社联课题获2005年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往事历历,时光倒流,回到了1970年,那年蹒跚学画的我只有15岁。

一天傍晚,父亲拿来几张画稿对我说:“这是小何画的练笔,这些画你多看看,多多学习他的方法。”这些画稿是用毛笔画在16开连环画的稿纸上的,正反面都画满了各种表情的头像,虽寥寥数笔,却都很神似,可以叫出画的是哪位人物。父亲介绍说:“小何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宁海的大学生,大名何灿浩,画画虽然是自学的,但能看出他很有灵气。”

60年代,政治运动宣传很多,县里常办展览,也经常抽调文艺能手,共同布展,父亲总是挂帅,忙得不亦乐乎。

星期天,父亲带我去看望“小何”,他临时住在离我们家很近的城隍庙后殿,正在创作应四官的连环画。

何老师瘦瘦的身体,显得个子有点高,带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一口男低音的上海话,最引我注意的是他的喉结特别凸出,讲起话来喉节一上一下滑动,印象很深。何老师把他创作的连环画原稿摊在床上让我观看,我一边欣赏一边听我父亲与他聊天。何老师很谦虚地说:“我都是自学的。”父亲笑道:“自学好,自学好,没有条条框框。”何老师的人物画,画得很生动,还说他最喜欢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我老三地直言,我倒很喜欢华三川的《白毛女》、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大闹天宫》等连环画。他说他也是,以前也很喜欢。

父亲提议小何给我画水墨头像写生,十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了,线条很随意,画得很像,我喜欢何老师的画风。70年代的宣传画都是红、光、亮,但何老师的色调有点含灰,他善用灰色调。父亲说:“对色彩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山里囡喜欢大红大绿,只有经过学习色彩原理后,才能知道大自然色调的妙处。”并回忆起他拜访徐悲鸿先生时,徐先生传授了画色彩的窍门:“调色板上的脏颜色是最好的调料。”我记住了何老师用色的方法,土红、土黄、柠檬黄、橄榄绿、钴蓝等调色,显得很高级。于是我成了他的拥趸。

小城里凡有他画的宣传画的地方我都前去观摩,流连忘返。小北门老车站旁边一幅《去安源》的巨幅画像,虽由多人合作临摩,但伟人头像却是由何老师主画。上了年纪的人们一定会记住这幅油画,也会记起毛主席批示的好干部应四官,从农民到县委书记再到农民的曲折传奇故事。70年代何老师在宁海画了很多这样的宣传画,给宁海美术界留下了时代的印迹。

1970年何老师被分配到宁海中学教美术,我这才有幸成为了他的正宗学生。遗憾的是每星期只有一节美术课,画一个概念化大拳头的漫画,我很不满足。于是有一天我拿了几张宣纸到何老师的宿舍,请他示范。何老师在纸上画了方增先的《说红书》的临画,并写了一些《石门颂》的书法。何老师床边还挂着一张方增先老师画的“穿羊皮祆的老农”的习作。他很推崇方增先老师的成就,让我领悟到“取法乎上”的重要性。

1977年何老师考取了研究生,重回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为了家庭,成为宁波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一直到退休前,他暂时关上了这扇美术之窗,打开了研究历史的另外一扇门。

1990年我父亲的画展在宁波鼓楼举行,我去看望了何老师。他对我父亲很怀念,给我看了他珍藏的家父为他篆刻的印章,并滔滔不绝地说起在宁海时的许多往事,杨象宪、朱开益、陈林干、陈承豹、杨东标和潘泉海等同行,他一直念念不忘。

2010年何老师偕妻到宁海参加朋友的追悼会,我邀请他们住在我家。每天晚上我与何老师聊天到深夜,抚今追昔,聆听何老师对艺术新的见解。他还特别说到人生最好有个规划。世博会以后我好几次去上海看望何老师一家。师母方老师退休前一直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在花边厂设计室画过十字花台布出囗产品,在绣品厂技术科工作过,与潘公凯夫人励国仪同单位共事多年。何老师夫妇对艺术有共同的见解,伉俪情深。何老师有文人的犟气,拒绝我看望时带去的土产礼品,君子之交淡如水嘛。每次告别时,一定要送我到地铁口。时光荏苒,虽然我与何老师来往的时间不多。但他们待我一如亲人,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何老师退休以后,重新拿起画笔,钻研国画艺术之道。他常说画画一定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不走常人路,与潘天寿先生 “绘画重复等于零”的宗旨很一致。何老师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里,一直用干笔和曲折的线条来锤炼简笔人物画,以小而见大,以简而传神,一般人确实很难达到他的水平。

从那以后我基本上隔几天都会与何老师微信联系。微信上他留下了许多艺术上的真知灼见,精辟的语言,令人咀嚼。诸如“用笔如刀,象鹰飞,如泣如诉,且歌且舞;画画的虚拟性,实为本,虚为魂;无水枯也,可分'五色’浓淡;好的艺术主观大于客观,主观强化是必要;画画要先会看画,懂画的涵义,看到画的里面去,看到画的背后去;感觉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感染力;观念决定风格,基础决定水平,基础是'先站起来’,观念是'再飞起来’。”只言片语,却是浓缩的精华,如指路明灯,引领我向前。

何老师的微信聊天记录定格在了4月12日。我几天后的问候,不料等来的却是噩耗。斯人已逝,何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令我铭心刻骨。使我体会到“艺术是小道,是孤独之道,须耐得住多年坐冷板凳之寂寞”的真谛。

作者:柴晓宝

工艺美术师,已退休。

图片 | 作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亲(据说看完这个连环画的人都默默的转了!)
《当代油画》中青年艺术家专辑
2019年速写集锦:9月16日——9月22日
为艺术代言:中国画家俞寅一
远去的汉沽
研究、学习华三川绘画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