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住记忆】静静的跃龙山

跃龙山


跃龙山

用他独特的视角 

见证着

缑城的沧海桑田

一条清凌凌的大溪自西向东缘城南而过,至旧城南门外,被一座如龙偃卧的小山迎面挡了一下,溪流一愣怔,折首南去,奔腾入海。

这座海拔仅80米,中流砥柱的小山就是跃龙山。

郁郁苍苍的跃龙山曾是这个浙东小县城引以为豪的名胜。那时,如今让人趋之若鹜的霞客古道、王干山还酣睡在历史的风尘里,浙东大峡谷、森林公园、山石窟等景区以及散落在山山岙岙里的有着格子窗、马头墙、古戏台的乡村,也没有撩开美丽的面纱,唯一的休闲去处便是跃龙山了。

那时候,跃龙山上游人络绎不绝,晨跑的,习拳练功、舞棒耍棍的,县越剧团的新演员“啊······啊······”地练唱腔的,小小的将军湖里父母带着孩子泛舟的,还有静坐的、登高望远的,一到晚上,这里便又成了伊甸园了,青年男女在深暗的夜色里,在月光笼罩的树荫里卿卿我我、甜甜蜜蜜。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想到近在咫尺的跃龙山了。除了几声鸟鸣,一缕风咽,只有一片深重的沉寂忠诚地守护着弥漫醉人的树色和花香的山峦。

一半在阳光下肆意

一半在阴影里沉淀

拍摄:赵安炉

曾经,我家就在跃龙山脚下不远,一个叫假山公房的公房区。每天清晨打开门,便依稀可闻松涛阵阵,每个夜晚,我缓缓掩上家门的时候,也会在心底里默默地向跃龙山道一声:“晚安!”

记得读小学时,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去跃龙山烈士陵园祭奠。学生们列队前进,队伍的最前头是一面面红旗,在微熏的春风里猎猎地飘扬着,紧随其后的是几只由五年级的男同学抬着的大花圈,花圈是用青翠的柏枝扎成的,花圈上,一朵朵纸质的小白花,在明亮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庄重。来祭奠英烈的不只是我们学校,还有城区、城郊的几所小学。学生很多,却有纪律,整整齐齐地站满了一面山坡。祭奠仪式开始,先是敬献花圈,全体默哀3分钟,随后听工作人员介绍烈士事迹。他站在烈士墓前高高的阶台上,举着喇叭筒,把解放县城的战斗经过描绘得有声有色、曲折生动。集结了上千人的山坡上一片肃静,即使由于距离太远或喇叭时断时续,只能听清一星半点,但同学们个个凝神屏息,竖着耳朵,唯恐漏掉一点点的精彩。最后,在“哒哒滴······哒哒滴······”的冲锋号声和“同志们,冲啊······”的高呼中,他把故事推向高潮和尾声。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一腔热血在胸中沸腾奔涌,有一种神圣和崇高的光亮照耀在心头!

冬天若下雪

于是乎,

 银装素裹的跃龙山 

 就成了 

 充满圣洁而神秘的

 伊甸园。

秋天到了,跃龙山上一根根黄灿灿的松针掉落下来,金灿灿地铺满了山坡。那时候,我们不懂美,不懂得欣赏,我们只知道,煤炉子和灶膛起火,松针、松果是首选的引燃物。公房周边远远近近十来岁的孩子们背着背箩,挎着竹篮,象一只只小工蜂,纷纷飞向松香盈盈的山峦。孩子们张开五指的双手象是一只只灵巧管用的耙子,耙子经过,松针便齐刷刷地归拢起来了。尽管跃龙山上大多是松树,但在以薪柴为炊的年代,仍然显得稀有,所以孩子们之间也会常常爆发一些争抢打斗。

跃龙山的管山人姓董,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因为他有一臂是残疾的,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蚀手老董”。但当时在我们孩子的心目中,这是一个令人心惊胆颤、甚至恐惧的人物。在人们的口口传说和形容中,他凶狠、勇猛,在山上追人逐兽如履平地。我们一边动作极快、胆颤心惊地拢着松针,一边眼观四方,一旦发现“蚀手老董”的身影,就高呼“蚀手老董来啦!······快跑啊!······”,惊恐地作鸟兽散,胆子小的孩子甚至连背箩、竹篮都来不及带走。

“蚀手老董”看我们跑远了,也不追赶,默默地在坡上站会儿,悻悻地走了。

五百年文峰塔

岿然屹立

跃龙山上,能够与名胜真正扯得上关系的,也只有两处建筑,一处是文峰塔,另一处是方正学读书处。

其实,文峰塔也是与方孝儒有着渊源关系的。1402年,一代大儒方孝儒怒斥朱棣“燕贼篡位”、“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被诛灭十族。方公被害后,宁海诸多文人学士无端受到株连迫害,向来崇尚读书的地方百姓一时谈书色变,文气渐然萎靡。明万历十年(1582),时任县令黄醇为倡导读书,重振儒乡文风,主持在跃龙山建塔,取“文峰”名,寓再创文化高峰之意。文峰塔是一座九层六面空心砖塔,各层腰檐均有菱角牙子,迭涩三层。每面有拱券门一道,第二层起每层每面另有壶门式空龛一道。浓绿深翠簇拥的文峰塔,粉墙青瓦,古朴秀雅,400多年来,作为地标性建筑,已成为家乡的象征。

拍摄:黄东波

跃龙山是孩子们的乐园。一俟星期天,尤其是寒、暑假期,公房区的孩子们会把父母的叮嘱和作业统统丢到脑后,不约而同地涌上山去。我们以制高点文峰塔为中心,分成敌我几支部队,树枝为剑,小石子、黄泥块为手榴弹,双手比划为开枪射击,轮番攻防,冲锋、突围、破袭,折腾得像一群疯猴。实在是累趴了,便集体放倒在塔边软软的草地上,仰面向天,或闭眼假寐,或看云卷云舒。有一次,我感觉有一团阴影渐渐覆盖过来,猛地睁开双眼,却见“蚀手老董”正缓缓蹲下来,盯着我看,我惊恐万分,一个打滚翻身起来,他也随之平身,却拂了拂长垂的空袖子,笑着飘然而去。还有几次是下雨,雨来得突然,十几个孩子只得匆忙挤进狭小的塔子里,然雨仗风势,雨水从塔身每面无遮无挡地拱券门泻进来,依然把我们淋得浑身湿透,像一只只狼狈不堪的落汤鸡。

闲时湖里泛舟

悠悠荡荡好不惬意

后来,参加工作了,头两年,家仍在公房区,我常常会在夜晚,沿山后卵石铺就的羊肠小道直登山顶,在文峰塔下静坐,看月、听风。

我也时常在闲暇的时候,独自去方正学读书处。读书处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县人为纪念方孝儒曾在此读书而建,因蜀献王赐名其书斋为“正学”,时人有称方孝儒为“正学先生”,故此处原名为正学书堂。民国10年(1921)重修。这是3间宽、深各为4米的木结构平房,前后各为庭院,在古松掩映的跃龙山麓,这确实是一个幽僻宁静、适合读书的去处。

那时,在我眼里,读书处很有些破旧。我不知道,这是无人管理,还是因为管理不善的缘故。庭前院后的石桌、石凳已不知流落何处,门庭上“真读书种子,正气充天地;是名教完人,学行炳古今”的楹联,也已然无从可读;院子里、过道旁的杂草在微风中热热闹闹地舞蹈;绿茸茸的青苔在墙面上漫洇,诉说时光的老旧和无尽的苍凉;有三两只彩蝶在飞,或停在花瓣上;森森的树枝垂下来,垂下浓荫,也垂下一两声鸟的啁啾……

你是否在小径的那头等我······

面屋而立,我的背后就是那支清凌凌的大溪,溪水的流响哗哗不绝地在耳边回荡。先生“读书种子”的美称,正是因为年少时读书求达的孜孜不倦,不知腹空,不知眠生,“书声震跃龙”,以至于夜半酣读之痴迷忘我的样子,竟然可以 将“大头鬼”吓得落荒而逃!人生之厦起于少年。我知道,先生之所以成为“胜国品学正者”、“百鸟中之孤凤”的一代大儒,是得之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文化的启迪和熏陶,同时,也一定得之于跃龙山上那一缕缕不沾纤尘的清风正气的晕染,得之于大溪中那一颗颗久经冲击而依然光洁竖硬的卵石的感悟!郭沫若先生曾无限感叹:“百代难忘正学功”。每次,面对读书处这一片凝重的沉静,我都会感觉到一种孵化内心大义的神奇力量,一种催人向前的澎湃动力!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拍摄:陈玲

拍摄:黄东波

跃龙山是不能忘却的。我相信,所有的浮躁和喧嚣终将褪去,蕴含千年文脉、英灵永垂的跃龙山,注定是这个城市不朽的灵魂!

拍摄:米胖堂

编辑 I 西湖雨

审核 I 浩海紫烟

出品 I 文化宁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西洪洞新庄文峰塔(清·县保)
溉澜溪文峰塔
文峰塔
山西祁县文峰塔底部悬空 网友戏称"塔坚强"
文峰塔赋
【地域文化】简单丨 龙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