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老街巷之(14)——仓米巷

苏州老街巷之(14)——仓米巷

仓米巷名因为在宋代这条巷子南是平江府的粮仓,所以也被称过“仓后巷”。

现在的仓米巷宽2—4米,长近300米。除了靠近人民路的一侧,整条巷子的历史风貌保护得不错。巷北一侧有几处历史建筑被高又长的围墙遮住,临仓米巷一侧的门常关,想是曾经的高门大户。整条巷子如今居住的人家不多,显得市井气不浓,冷冷落落。不过仓米香的历史上有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住过。一个是朴学大师俞樾,另一个是一个典型的苏州文人沈复。

从苏州目前的一些历史痕迹看,浙江德清的俞樾老先生对苏州文化深具影响力。现在的俞樾故居在马医科巷的曲园,他因此被称为“曲园老人”。俞樾和李鸿章都被认为是曾国藩的门生,都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著书,他著有五百卷的《春在堂全集》。俞樾在马医科巷购地建宅之前,就住在仓米巷。他将仓米巷宅第转让给道台史伟堂,建东宅西园,据说西侧还有空地可以扩建,但园主人“知足而不求其全,甘守其半”,因此名为“半园”,后来通常称为“南半园”,以区别于市内另一处的”北半园“。俞樾曾有《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南半园后来用作工厂,破坏较多,据说俞樾题写的“半园草堂“还在,大门常常紧闭,不易看到。

说仓米巷住过另一位典型的苏州文人沈复,是因为沈复的堪称自传的《浮生六记》已经是苏州的一张名片。《浮生六记》里他与芸娘的闺房记乐,最是苏州小桥流水的江南情调,即便变得清贫,也从没有让生活失去浪漫婉约。苏州人喜爱读《浮生六记》,也把昆曲版《浮生六记》当作苏州名片在国内外表演。最具有苏州特色的《浮生六记》是在沈复文中写到的他和芸娘当年的生活场景沧浪亭和可园里表演,苏州人称之为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昆曲本适于在园林实景里表演,何况就在文学描述的原场景。沈复到仓米巷居住之前,家在沧浪亭畔,在沧浪亭畔是他和芸娘的一段美好日子。按沈复《浮生六记》所说,是为他弟弟娶妇,他将自己在沧浪亭的住处腾给弟弟,“迁居饮马桥之仓米巷”。搬来仓米巷“屋虽宏畅,非复沧浪亭之优雅也”。沈复是为弟弟做出了牺牲的。不过从后面的经历,他弟弟 不断给他制造烦恼,包括争财产而撇开亲情。从沈复自己的描述,他在仓米巷的住处窗外是一废园,似有些荒凉。即便这样也不会影响他们夫妻生活的乐趣,“屋西瓦砾堆成土山,登其巅可远眺,地旷人稀,颇饶野趣”。这样的地方 可以当成野趣,这就是沈复和芸娘。

虽说沈复自己文中说家在仓米巷,按现在的街巷格局,仓米巷是沈复宅子的后门,正门在背后北侧另一条平行的巷子——大石头巷。现在大石头巷35、36、37号为清代大宅控保建筑,介绍沈复曾住过。

如今的仓米巷的老建筑基本都关门闭户,巷子也没有商业,在最西头倒是看到有晾晒肉肠的人家。虽然现在巷子有些冷清,有俞樾和沈复的历史就足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沧浪亭畔忆沈复和陈芸
沧浪亭上见浮生  杨劲松
《浮生六记》(清●沈复 著,景行 译)阅读札记(一)(原创)
中国文人与中国园林
也只有苏州,才出得了《浮生六记》这样的故事
《浮生六记》(沈复著,林语堂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