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一、干旱灾害及其分类
  干旱灾害是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份亏损,河川流量减小,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是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蓄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从学科观点看,干旱可分为四大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二、干旱产生的原因
  干旱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除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戈壁、沙漠地区)造成当地缺水少雨之外,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会导致降雨偏少,蒸发加剧,这是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一般将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毫米至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
  三、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区域、季节和年际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1、干旱灾害季节性强
  从季节分布上看,我国的旱灾主要类型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其中春旱灾害最为严重,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上游和云贵高原也时有发生。
  2、干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我国干旱地区具有面积广,分布不均,且地域差异大等特点。严重的干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浙、赣南部与两广北部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和滇中地区。
  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东北干旱区,主要集中在4~8月的春夏季节;黄、淮海干旱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流域地区,以7~9月出现干旱几率最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冬季及前春;西南地区干旱的范围较小,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干旱发生不仅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集中性,如1470―1949年间北京地区出现的170次干旱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而且在空间上具有群发性,如1950年春,内蒙古大部、甘肃河西走廊、冀北、陕北出现干旱,7~9月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流域广大面积出现干旱的年份,自1950年至1980年就有11次。
  3、干旱常伴着高温
  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旱情加重,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最明显。比如2006年夏季夏季长江中上游的四川、重庆遭受了189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罕见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四、这次干旱灾害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三至五成,平均气温比以往偏高1℃以上。进入2010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贵川、广西、重庆的旱情持续加重。
  据民政部门统计,旱情持续5个月来,截至2010年3月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受灾人口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严重的干旱灾害,给我国西南地区的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我国西南的干旱至今未有缓解迹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候专家大多认为,高温少雨是出现干旱的直接原因,但又是什么造成高温少雨的呢?个中原因众说纷纭。

  1、干旱少雨是出现干旱的最直接原因
  “高温少雨是西南地区出现干旱的最直接原因。”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认为。他解释说,从大气环流形势看,入冬以来,南支槽偏弱,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比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加之南方地区气候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滞后,西南地区容易出现气象干旱。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维宏对记者分析说,“西南地区干旱,直接原因是大气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偏弱。背后原因是印度洋及其亚洲南边缘海的海温偏高,而我国北方和东部陆地地区温度偏低,即下垫面温差的梯度方向与常年发生了异常。”
  2、西南大旱是否因“人祸”引起存争议
  气候学专家的解释还未得到广泛认可,又有人提出“人祸说”。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减弱。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的生长会迫使其他物种减退,最终令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目前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此外,近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再有就是江河的污染。这次大旱之时有记者驱车在贵州沿途采访,发现由于采煤业污染,当地许多河流放眼望去,绵延数十公里的水面上一片“漆黑”。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弥足珍贵,可与此同时,大片大片水源因为污染无法饮用,这难道不值得警醒吗?
  五、面对极端干旱灾害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干旱成为我国“曝光率”最高的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09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就有3个事件与干旱有关。
  经综合分析,未来十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的气象干旱将持续或发展。不仅如此,华北地区春旱逐步发展,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比较突出。中国将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不利局面。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采取怎样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呢?
  (1)针对当前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的严重旱灾,政府各部委,应该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共同研判灾情发展趋势及旱灾救助工作。还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寻找水源,保证人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努力开展抗旱保生产工作。
  (2)应积极利用大气、水文及自然资源,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增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将高温酷暑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3)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应深化环境保护意识,主动采取防旱抗旱措施: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降雨;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的危害以及由之引发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4)气象、水文等部门应充分利用资料,对干旱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成因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加强气候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在全球气候变暖、水分和能量循环加快,极端气候频频发生的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合作交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重视对极端天气气候的监测、诊断、和预测研究,提高对干旱灾害发生发展的预测预警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鄱阳湖等雨来,南方干旱为何如此严重?
中国城市干旱现状及原因及浅谈干旱
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地理热点】从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看干旱与旱灾
“利奇马”停止编号,这些台风小知识你知道吗?| 思客问答
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