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色戒

印度导演潘纳兰的西藏题材电影《色戒》,讲的是一个追求欲望的喇嘛达世与藏族女子芭玛之间的爱情故事。最开始的时候有一只鹰,它着地掠过,捡起了一块石头,高飞后又将石头扔下,落地砸死了一只绵羊,正好死在赶路的西藏密宗宁玛派红衣喇嘛们跟前。喇嘛们此去,是要接回在高山人迹罕至处闭关打坐了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达世,一个潜心修行、人人称赞的好喇嘛。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也有一只鹰,在达世度尽尘劫,哭倒在尘埃地上的时候,他泪痕未干中,下意识地抬头看见一只鹰,它鹰爪空空,在蓝天中自由飞翔。影片至此结束。
  



这部影片里鹰只出现了两次,却是在起始与最末处,又是平实地未加渲染,一个不留神的观者多半会一瞥而过。尽管其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深沉寓意。而同样被人忽视的又何止是鹰?在“色戒”的译名,“情色片”的归类下,这部影片在中文世界被长久地可笑地误读了。在“情色”的解读下,一部难得的探索佛教经义的作品,吸引的却多半只是去看钟丽缇脱衣的好事之徒,不禁让我想到西游记里如来佛的评论:“但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然而,有贪爱嗔恨愚痴者,正是世间芸芸众生。



  

 

其实,Samsara是古印度语,字典里查到的释义是: "the endless cycle of birth andsuffering and death andrebirth",即指人世生老病死的循环不休,佛教则称之为“轮回”。佛经上常说:有求皆苦,无求即乐,说来很简单,参悟却很难,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则更是难上加难。就是影片中在山洞里闭关打坐了三年的好喇嘛达世,竟然在返回寺院后凡心大炽,而且是那最难绕过的人之大欲:情欲。
  


  
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仿佛是钟丽缇那再次大胆火爆的演出。可是,她与决心在凡尘俗世里生活的达世野地里那场表演,竟然感觉不到色情的意味。天翻地覆三生劫,色即是空大圆满,那是达世喇嘛对欲望渴求的第一次满足。一个欲望满足了之后,便是以后的千百个欲望的泛滥。和尚或者道士会不会有情欲,有没有动过情欲的念头?也许,许多世俗中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在佛道两教空心化庸俗化产业化的物欲社会,在和尚尼姑偷情甚至方丈还俗结婚屡见不鲜的末法时代,如果说还有一批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佛道修行者,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佛道修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他们或隐居山林或大隐于市,潜行密用,如愚如鲁,只是他们和光同尘不露法相,世人不知宗派底细而已。


  


电影虽然用“色戒”切入,着眼的却是“欲”与“道”的探究,而不是“色”或者“戒”,这个谁给译的名字真是神经搭错。其实这部片子在IMDB上的评分很高,与李安的《色戒》不相上下(一个7.6,一个7.7),比贝托鲁奇的许多情色和被人情色了的片子包括“thedreamer”,“巴黎最后的探戈”都要高。


  


  
有许多细节可以界定Samsara跟“色诱”这样香艳的名堂全然无干,纯然是对人性深处的探究。一些细节可以作证,比如达世刚回到喇嘛庙的晚上,便在梦里开始遗精,其中没有经过女性的挑逗,刺激的镜头,只是人性的自然萌发。而达世遇到钟丽缇饰演的藏女芭玛后执意还俗,哑巴喇嘛向他展示的红粉骷髅图对他也没有点醒效果。在跟阿普上师的争论中,他说的一席话细嚼起来大有深意:

  

  

“佛祖在29岁之前已经经历过世间的一切,但我呢?我从5岁就在寺院生活,什么也没有经历过!我们怎知佛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俗世生活引起的?阿普,我一直严守戒律,可是佛祖承诺给我们的自由在哪里?佛祖曾说,‘你不应道听途说,要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场’。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以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后,才可以选择放弃!”
  

 


阿普上师告诉达世,“你到村庄时做的梦,不是梦。”达世想到了美丽少女琵玛,潜藏在身体里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无法平息,只是一个眼神交错,便教苦修二十年,不敌红颜一笑间。

  

  

达世终于下山,追到了喜欢的藏女,蓄起了长发,有了一个孩子,过上了人世浓黏温软的日子,有了小生计,小冲突,甚至还有了些心猿意马的诱惑。时光流转,有一年,他们的田地被奸诈的粮食收购者所烧,他前去讨公道,却被暴打,只得在家养伤,妻子不得不进城卖货,此时一直让达世心神不安的印度女子上门来要工钱,她年轻美貌,在丰收季节替人收割粮食为生。鬼使神差下,欲望一触即发,他们做爱了,衣衫还未整时,便听到妻子马匹的铃声,塔西惊惶失措,推着女子出门。偷情的耻辱让他心神不安,当他失魂落魄地在玛尼堆上忏悔时,旧日一起修行的喇嘛单骑前来,带来了阿普上师逝世的消息,他展读阿普上师的遗言,上面写到:

  

  

  “等到我们在未来的轮回里再次相遇时,我想听你告诉我答案:到底哪一个选择更好?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其中一个?”

  
 

还俗、做爱、生子、生气、嫉妒、偷情,猜忌,这些是什么?全是心底的欲望。欲望是永无止尽的,当一个欲望满足后,便有千百个欲望泛滥。即使5岁就在寺院出家的达世,在经历了20年苦修之后,也堪不破色欲堕入情网。他还俗娶妻结婚生子,过了十几年的世俗生活,现在他依然感到迷茫。他在佛法与俗世之间,都找不到传说中的彼岸,因为他的内心已经迷乱。
  


  

深夜,心灰意冷的达世告别看着熟睡的妻儿,准备逃离俗世重新回到雪地去修行,如同他那天夜里逃离寺庙一样。他来到河边,剃去头发,脱掉衣服,入河洗浴。待他走到岸上,又是僧人打扮。换了一身衣服,能否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吗?在寺院外边,芭玛追了上来。

  
  

芭玛满脸泪水,问达世:“你知道耶输陀罗吗?她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俗世时的妻子,她美丽善良,深爱着他的丈夫。他们的儿子罗睺罗聪慧过人。如此天伦之乐,他的丈夫竟然在一夜之间,抛妻弃子,一个人去流浪苦行。你怎知道善良的耶输陀罗有没有怨恨?有没有痛苦?释迦牟尼最后成佛,普度众生,却始终辜负了一个深爱他的女人、一个敬仰他的儿子。他最后成佛了,有没有解救耶输陀罗的悲惨人生?

  

  

那个叫芭玛的女子,头发被风吹起,对着那个曾经为了她而堕入尘世的男人,缓缓诉说着。她知道,说完了,这些话就会被风吹散。

 

  
“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悲苦?当儿子罗睺罗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么告诉他?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治他们身心;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释迦牟尼的觉悟由她启发。谁还会记得她呢?而后来没有人再提起,没有人再记得。母亲不会抛下自己的孩子离去,只有男人能做到,达世,只有男人能做到。之后,耶输陀罗别无选择,她抛弃过往生活,剪去头发,过着苦行生活。噢,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今生可成佛。”
  

 


这番话,让达世涕泪横流,哭倒在地,他说:“芭玛,原谅我,我跟你回去,我属于那里。”




芭玛弯腰把一个包裹放在达世面前,那是一只装满了食物的僧钵和一串念珠。

  



  

“你去成佛吧,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你留下准备好的干粮……”


 


  

达世匍匐在地上,流泪不已。当他抬起泪眼,芭玛已不见。眼前赫然是那块看过无数次的刻字的石头,正面写道:

 


  

怎样让一滴水永不干涸?


  
  

不过,这一次达世却走了上去,把那石头翻了过来,他看到了答案:


  

让它融入大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达世如果足够聪明,他一定会想到从前妻子与孩子们做的一个游戏,他们把一根小树枝放入水中,妻子逗他们,将会在这根小树枝身上发生什么事情?



  

   会沉,孩子们说。
    妻子说,如果不是呢?
   会被石头给挡住!
   如果不是呢?
   会被树枝给缠住!
   如果不是呢?
    会留在水中腐烂!
    如果不是呢?
    会困在漩涡中打转或跌入瀑布中折碎!
    如果不是呢?
   孩子们哑口无言了。

  

最后,妻子说道:
  


   答案很简单,这根小树枝会流入大海呀。

 


  
此处的“大海”,其实是隐喻佛教的“毗卢性海”,此乃如来正法眼藏,禅者涅槃妙心,谓毗卢遮那佛之体性广大无限,犹如大海。毗卢为法身如来,故毗卢性海亦通法性界、佛性界。[禅戒诀注解卷上]《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譬喻)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故云性海。如来法身之境也。西域记序曰:‘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往生礼赞曰:‘性海如来尽是师。’五教章上曰:‘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五灯会元云:‘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特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白居易诗云:‘性海澄渟平少浪。’”



就在那一刹那,达世又看见了那只鹰,只不过这一次,它无拘无束,自由翱翔,再没有无缘无故抓住一块石头的欲望,于是,被牺牲的羊羔也终于可以幸免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解脱;因为解脱,所以智慧。
  
  


附录1:耶输陀罗传

  
  

 
耶输陀罗是一位非常善良美丽的公主,她是释迦牟尼佛的妻子。自从16岁嫁给释迦牟尼太子以来,耶输陀罗作为王妃都默默的支持着他的一切。释迦牟尼成佛后归国,特别去剃度了妻子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她的德行,她的善良,都在释迦牟尼成道前后帮助了佛陀。如果没有她,佛陀就没有办法四门出游,是耶输陀罗以她的真诚说服了净饭王让太子出城,才会有后来的太子四门出游。耶输陀罗更是罗睺罗的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独立养育罗睺罗教导他,爱护他,才使罗睺罗得以健康成长。罗睺罗十五岁时耶输陀罗母子同时剃度出家,耶输陀罗成为佛教第一位比丘尼,罗睺罗为第一位小沙弥。耶输陀罗一生帮助佛陀,完成经典著作的装订及整理修缮,七十六岁左右涅槃土葬并与佛陀骨灰合葬,罗睺罗不久涅槃,骨灰随父母土葬一起。佛教不会忘记她、历史不会忘记她,她后来证得四果阿罗汉,成为了了不起的出世圣人。我们将永远的记住这位具备了如此美丽德行的比丘尼——耶输陀罗。
  


  
附录2:西藏密宗中破戒荒淫的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情诗(突出红体字以作反讽)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聆听』耶输陀罗的爱(佛的妻子)
[转]释迦牟尼佛与其妻子的夙世姻缘和爱情故事
佛的儿子罗睺罗
【人物栏目】| 释迦牟尼的妻子:耶输陀罗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故事
人的一生,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