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迷丝路<13>黄河母亲.水车磨房.中山铁桥--述说兰州故事 (2009-03-09)

   结束在敦煌的旅行,乘晚上的N858次火车,次日上午9:14到达兰州。回重庆的飞机又是晚上的航班,还有大半天的时间在兰州逗留。

   

   

   算起来有30多年没来过兰州了,一出火车站,感觉完全变了样。

   买了一张兰州地图看了看,“打的”直奔河滨路而去。到了“黄河母亲”雕塑处叫司机停车,就从这里沿河滨信步向下游走去 ……

   

   

    徜徉在黄河岸边,感觉兰州真正变了。

    而兰州的变化令我感慨的不是城市建设的硬件环境,因为兰州毕竟位处大西北,比较沿海和东、中部城市,无论是城市的经济实力或是现代化程度都有不小的差距。

    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兰州的乞丐几乎绝迹了。除了在火车站广场,在兰州将近一天的停留中,再没有看见乞讨要饭的乞丐了。

   

   

    “乞丐”对于甘肃来说,是一个沉重而又现实的大课题。这是我上个世纪的六十到七十年代多次到兰州公务出差得出的结论。

   在那个年代,10亿中国人都在饥饿中,可是甘肃这片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的地方,农民缺衣少吃的状况更是难以想象,从生产队分到的口粮一家人只够吃上两三个月。怎么活下去,只有乞讨!于是成千上万的乡下人一批又一批的涌入兰州,充塞在兰州城的大街小巷里。

   

   

   

   乡亲们把分到的口粮留给家里的男人,让他们在家干活、挣工分,有了工分,才能分到粮。再说,让年青力壮的大男人去讨口,实在也放不下脸。

   于是在兰州的乞讨队伍中全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这和现在中国农村的状况刚好是打了一个转。现在农村的青、壮年男人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在家里种地的全是“386199部队”。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谁又有多余的,兰州街头大批的乞讨者想在大街上要到钱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目的也只能是要点食物充饥活命。兰州城大大小小的餐厅、饮食店全成了乞讨人的聚集场所,每处少的十余人,多的达数十人,国营的、集体的、合作的(那时没有个体的)无一例外,成了兰州城特有的“风光”。

  由于乞讨人太多,干扰了餐馆的正常营业,一些餐馆派人在门口把守,拒绝乞讨者入内;而一些餐馆则和乞讨人员“达成”默契,让他们帮餐馆收拾碗筷、洗刷餐具、打扫卫生,报酬是雇客吃剩的食物全由他们“享用”;据说还有一些地方的生产队干部带着社员在餐馆里集体乞讨,管理约束社员不去妨碍餐馆的正常经营。

  

   

   

    那个年头里,在兰州餐馆吃饭的外地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场面:

   当你饥肠轳轳排队等候一、二个小时,将菜、饭摆在餐桌上,正在用餐的时候,一个拄着木棍的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大爷或是老太婆,颤颤巍巍地站到你身旁,将一只像干枯的树皮般的手掌伸到你的碗边,小声的向你嘟哝“给点、给点”;

   或许站在你身边的是一位面带菜色的中年妇女,怀中抱着营养不良的婴儿,她用手指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向你哀求,“大爷,行行好!”;

   也或许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牵着比她小一些的弟弟或妹妹,站在你的饭桌旁,肮脏的两张小脸上转动着四只大眼睛,紧盯着你的菜盘,口里不停的叫着“叔叔、阿姨”……

   这就是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看到的兰州,无法承受饥民之重的兰州!

   回想当年,不论在兰州的宾馆里还是在兰州开出的火车上,外地人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街上吃饭难和遭遇饥民的尴尬。感叹之余人们断言,这恐怕是甘肃永远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位老人的设计、一次全会的召开、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兰州、改变了甘肃、改变了中国!

  兰州的变化,一场荡涤我的心灵的变化!

   

   

                                            (本文图片拍摄时间:2008年10月1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7.08.16 甘肃 兰州 黄河母亲雕像
兰州黄河母亲雕塑
大话甘肃17:黄河兰州段是如何形成的?
【每天老照片】--2393--三十年代的兰州,大街小巷市井生活
兰州,与黄河共生的城市
谈古论今话甘肃-20 兰州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