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评弹网

第 145 期 2013年2月20日

  主办:常熟市评弹团 常熟市曲艺家协会

  主编:陆建华 李建国 编辑:陶春敏 助编:蒋丽

  电话:0512—52772772

  Email:544248660@qq.com

  地址:常熟市方塔商园二区8号楼

  邮编:215500
         

曲协参加市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

陆建华、孙向红、向阳弹唱弹词新开篇《江南名城光灿烂》

  本刊讯 2月7日,常熟市委、市政府举行春节团拜会。市委书记惠建林发表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飏主持团拜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卫星、市政协主席徐永达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与全市各界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庆新春佳节,共话未来发展,共祝美好明天。市曲协主席陆建华和会员孙向红、向阳等3人携新作《江南名城光灿烂》,参加团拜会文艺演出。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全市上下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凝聚力量、引领发展,把握“ 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坚持不懈强投入,抢抓项目促调整,千方百计惠民生,经济社会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惠建林要求全市上下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更加清醒的忧患意识、扎实的发展举措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新局面,努力把常熟建成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的现代江南名城。 

  曲艺是文艺轻骑兵,擅长即编即演,能达到及时高效的宣传效果。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现代江南名城”的要求,作者愚仁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了弹词新开篇《江南名城光灿烂》,唱词得到市文广新局领导首肯后,著名弹词演员陆建华立即为新开篇谱曲,与孙向红、向阳投入积极地排练之中。三位演员有着丰富的弹唱经验,加之积极充分的准备,使 2 月 7 日 的现场演出获得成功,得到市委市政府及各界来宾的好评。

  (附唱词:)

弹词新开篇 江南名城光灿烂

作者:愚仁

        鱼米之乡在江南,江南有座十里山,

        山上青青空气好,山下湖水育万代。

        吴语乡音话常熟,话出百姓喜乐来。

        为啥人人气色好?为啥个个笑颜开?

        (只因有)坚强的市委来领导,

        改革开放大步迈,经济稳步往上翻!

        提振精气神,惠民记心坎,

        美好家园,江南名城,

        要靠协力齐心干出来!

        建设新常熟,江南映五彩,

        奔向全面现代化,虞城处处花烂漫!

        伲今朝相聚同和厅,清茶一杯展未来,

        江南名城光灿烂!江南名城光灿烂!

无锡《广播书场》举办“书坛常青树”江浙沪评弹名家会书

杨溪荫、赵慧兰、庞志英、陈景声、王文耀等老艺人应邀演出

  1月31日 ,由无锡新闻频率《广播书场》编辑商奇策划的“书坛常青树”江浙沪评弹名家迎春会书,在无锡市音乐厅隆重举行。会书除邀请杨溪荫、赵慧兰、庞志英、陈景声、王文耀等著名的评弹老艺人外,我市曲协会员、评话女演员陈燕燕以及上海评弹团著名弹词女演员曹莉茵、苏州评弹团优秀青年弹词女演员吴嘉雯也应邀与上述老艺人搭档,参加会书演出。

  迎春会书是无锡新闻频率《广播书场》的传统品牌活动,每年都会选择不同的主题,荟萃江浙沪评弹名家赴锡献艺,在新春来临之际为广大评弹听众奉献精彩的节目。今年的主题是“书坛常青树”,所邀请四档演员都是退休后仍活跃在各地演出长篇的评弹名家。此次会书,他们演出的都是各自擅长的长篇书目分回,分别是:杨溪荫、赵慧兰的《血海花·初到金陵》,庞志英、吴嘉雯的《柳玉娘·御园逼婚》,陈景声、陈燕燕的《岳传·小校场比武》和王文耀、曹莉茵的《小孟丽君·剪除权昌》。

  三档弹词,上手说噱编演全能,下手分别为各自年龄段中的佼佼者,上下手长期搭档,配合默契,三档书风格迥异,各有擅场。专场唯一一档评话,是常熟市评弹团优秀评话女演员陈燕燕与其父陈景声拼的父女双档。陈景声先生先后师从陈鹤声、曹汉昌、钟子亮等评话名家,基本功扎实,台上精气神充足,虽年过七旬,仍长期演出《岳传》、《彭公案》等长篇。这次应无锡新闻频率之邀,陈景声携女陈燕燕拼双档,开讲优秀传统长篇评话《岳传》中的《小校场比武》一回。该书主要叙述岳飞、牛皋与杨再兴在小校场比武的情节,通过演员的叙述和表演,凸现他们保家卫国抗击金兵的英雄形象。陈景声老而弥坚,陈燕燕年富力强,说表干净利落、条理分明,运用扫马、开打、马嘶等评话“八技”征服听众,场内多次爆发热烈掌声,父女双档的表演得到听众一致赞誉。(陆咸)

原东方团弹词演员朱剑庭逝世

  本刊讯 原上海东方评弹团弹词演员朱剑庭先生,于2013年1月13日8 点50分在上海仙逝,享年93岁。1月16日上午在宝山殡仪馆垂青厅举行告别仪式。

  朱剑庭(1920——2013),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师从弹词名家徐云志,学说《三笑》;早年与景文梅拼档说唱《描金凤》并学得此书,说《大破报国寺》一段颇有名声。曾与陈晋伯、唐效飞、程上之、赵汉祥、朱霞飞、徐翰舫、张少伯、唐骏骐、汪雄飞、杜剑鸣等十人义结金兰。50年代起与严小君拼档时间较长,另与邹蕴玉、江文兰、邵小华等合作过,1959年初加入上海先锋评弹团,与殷小玉、周燕雯、钟万红等拼档。说唱长篇以《三笑》、《描金凤》两部传统书为主,短期说唱过《秦香莲》、《凤还巢》等二类书。1958年6月与沈韵秋双档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曲艺会演,弹唱短篇弹词《农业社之间》,60 年代与王小燕一起创作中篇弹词《东风卷残云》,参与演出的中篇评弹还有《杨柳青绿》(又名杨柳春、圩滩荒)、《描金凤》、《假传圣旨(包公之一)》、《半把剪刀》、《葵花》、《汪大汪二》、《暖锅为媒》等。1979年加入上海东方评弹团,与周燕雯、蒋玉珍、杨薇敏等拼档演出。80年代改编长篇弹词《降龙木》,先后传与蒋玉珍、杨薇敏、蒋惜珠等人弹唱。

“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

彭本乐:中篇评弹六十年

  12月22日 ,应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邀请, 彭本乐 先生来校作了一场题为《中篇评弹六十年(1952 — 2012)——从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说起》的报告,该研究室全体成员参加,讲座由唐力行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系彭先生继6月11日讲座之后的第二场。彭先生认为中篇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三四回书,由多名演员,在三个小时内演完的评弹演出形式。第一个有完整演出资料、影响深广的中篇评弹应该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该中篇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五十年代初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刘天韵、蒋月泉、张鉴庭、唐耿良等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也是中篇具有号召力的重要原因。 彭先生认为上海评弹团的成立为中篇评弹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主观上中篇评弹也迎合了听众的欣赏要求。在谈到中篇评弹创作原则时,彭先生强调,过去我们创作中篇的基本定式是“写光明面”,但无论是演员还是听众,并不一味排斥政治宣传,现在的中篇节目质量太低,才是他们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

  彭先生通过对中篇评弹的系统梳理,认为中篇评弹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952 - 1965年,中篇评弹的兴盛时期;1966 - 1976 ,中篇评弹的低迷时期;1977 - 1986年,中篇评弹的中兴时期;1987 — 2012年,中篇评弹的衰落时期。中篇评弹之所以取得第一阶段的兴盛, 彭先生认为,这与当时专业团体大量涌现、听众爱听中篇、书场大量增加、评弹界精英荟萃、评弹的竞争对手不多等等不无关系。而现在中篇评弹处于衰落时期,并不是因为听众少了、听众不喜欢听中篇了,也不是因为书场少而小了,更不单单是评弹的竞争对手多、演出团体减少的原因,关键应该是演出质量不高所造成的。

  彭先生强调,中篇评弹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在特殊年代,中篇评弹保存了上海评弹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评弹艺术;同时,中篇评弹也促进了弹词音乐的发展,很多脍炙人口的中篇唱段,如“徐公不觉泪汪汪”等,经过了几十年的传唱,已经成为江南民众耳熟能详的评弹艺术的象征。当然,中篇评弹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对长篇评弹造成了伤害,也加速评弹表演走向戏剧化。

  总的来说,彭先生认为优秀的中篇评弹还是会再出现的,因为评弹界在不缺资金的情况下,既有不少好演员,也有潜在的评弹作家,只要有一位既真正懂得评弹艺术、又有能力和实权的组织者来领导中篇评弹的编演,中篇评弹一定会走出衰落期。

  报告最后,彭先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大家获益良多。本次报告是该校“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第七讲,唐力行教授表示,今后不仅会坚持把系列讲座办下去,还会将讲座内容汇编成书,使之成为该研究室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 

蒋云仙:布氏戏剧理论与评弹

  12月24日 ,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评弹研究室迎来了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蒋云仙女士。 蒋老师出生在有着“第一书码头”之称的常熟,在钱家班学艺后,再拜姚荫梅先生为师,以《啼笑因缘》闻名,也编演过现代题材长篇《野火春风斗古城》、《欢喜姻缘》等,曾任上海市长征评弹团副团长、上海市曲协副主席。这次报告会上,蒋老师现身说法,为该研究室全体成员作了一场题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与评弹》的生动演讲, 唐力行教授主持报告会。

  蒋老师在报告中回顾了自己与著名电影艺术家黄佐临先生交往的情况。1962年夏,上海组织了“演员进修班”,蒋老师聆听了黄先生的一场报告,初步了解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1984年,黄先生要去香港参加第七届布莱希特戏剧体系国际讨论会,决定在发表论文时请一位评弹演员作为实际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在众多演员中选择了蒋老师。那次香港之行给蒋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不光是自己精湛的演出得到了好评,更是对布氏理论有了深入理解。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在演剧方法上特别强调采用“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指出演员不同于角色本身,演员是表演角色,是驾驭角色的,这就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把二者融合为一体。 蒋老师认为,评弹的表演正与布氏理论相契合。评弹艺人在演出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就是“跳进跳出”,既能一人多角,又能作为他者对角色进行描绘、点评。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蒋 老师以《啼笑因缘》为例,在刘将军、王妈、关秀姑等角色之间进行了现场即兴表演,用各地方言生动地塑造了这些人物,获得热烈掌声。

  评弹艺术集说、噱、弹、唱、演于一体,这不光体现在对唱腔(调)的发展,更要有说表、台风、做派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蒋老师增强了“姚调”的音乐性,擅用各地方言起角色,丰富了评弹艺术的表演力。因此可以说,在几十年演出长篇《啼笑因缘》过程中,蒋老师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云派”。在谈到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时,蒋老师希望后来者要注意三方面。首先,说书人不管是说还是唱,都要始终抓住人物内心,但又不能完全被人物所左右;其次,要经常读书、读报,在说书过程中要说出时代精神;第三,要总结前人的说、唱艺术,在传承中求变化,但又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很快过去,大家都还意犹未尽。通过这次报告,不仅更加深了大家对蒋老师的了解,也深化了对评弹艺术特征的理解。据悉,该研究室利用蒋老师这次回国探亲的契机,集中对蒋老师进行了数天的访谈,总计约二十小时,再结合文字材料、其他相关人士口述之后,该研究室将对蒋老师的艺术人生进行整理、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解军/文)

 

年档阵容

  市区 虞山书场 胡小飞、周小君  弹唱《半把剪刀》

  市区 梦兰书场 陆嘉乐、方晏磊  弹唱《杨乃武》

  莫城 燕巷书场 袁新华      开讲《五老逼庞妃》

  唐市 飘香书场 凌 吉、黄晓静  弹唱《胭脂计》

  淼泉 逸趣书场 周 平      开讲《风雨六十春》

  梅李 龙园书场 朱幼民      开讲《关东奇案》

  徐市 松鹤书场 陈伟春      开讲《三国》

  注:春节期间,开设临时书场邀请评弹演员说唱长篇的乡镇较多,一般从初一到初十为期十天。海虞王市、东张江枫苑等地也有长篇演出。

 

原安吉团弹词演员许月忠逝世

  本刊讯 原浙江省安吉县评弹团弹词演员许月忠先生,因病于2013年 1月31日凌晨逝世,享年80岁。

  许月忠(1933 — 2013),弹词演员,浙江嘉兴人,1978年师从弹词名家金月庵,习唱弹词《白蛇传》,擅唱金月庵风格的“小阳调”。长期与妻子冯月萍合作,弹唱《双珠凤》、《粉妆楼》及现代长篇《羊城暗哨》、《母亲》等。1978年参与创建浙江省安吉县评弹团,任团长。1980年起与冯月萍根据章回小说《回龙传》改编长篇弹词《王华买父》,并于1981年春节首演,后传女儿许莺莺。无锡电台曾录播许月忠、冯月萍双档的《王华买父》,共32回。此外,许月忠还编演过《海严斗》、《肃宁奇案》等长篇。冯月萍逝世后与许莺莺、吕小萍拼档。

 

吴江团谭花晴、吴佳怡拜孙庆为师

  1月15日上午 ,吴江区评弹团(已改制为吴江区评弹传承中心)青年演员谭花晴、吴佳怡拜浙江省评弹团著名演员孙庆为师。来自江苏、浙江、张家港等地评弹团、苏州曲协、苏州评校、吴江区委宣传部、吴江区文广新局、吴江区文联、吴江曲协的领导和曲艺家等30余人到场祝贺。谭花晴、吴佳怡是评校2012年评校毕业生,进吴江团后拼女双档,拜师学说长篇弹词《双珠凤》,这是孙庆第一次正式收徒。

  拜师仪式由吴江区评弹团副团长陈松青主持,吴江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新泉讲话,浙江团团长严小方、江苏省团团长姜永春、苏州曲协副主席项正伯、苏州评校学生处处长张梅芳、苏州市文广新局副主任科员潘祖强等表示了祝贺并对青年演员进行了勉励。

 

陈云与评弹界交往纪事(三)

(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一九六六年四月)

  (接上期)改编时,要对小说进行改组,人物、情节、结构都可以改变。要组织“关子”,这是很重要的。评弹不但和小说、电影、戏剧不同,评弹的长篇和短篇也不同。各种形式的文艺,都各有质的规定性。至于如何区别,这是你们搞文艺的人的事了,我是搞穿衣吃饭的。

  12月22日 写信给周扬(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随信送去一份苏州评弹长篇书目,其中分为传统书目、近代书目(由历史书目改编,约有30年历史)、解放后新编历史书目、解放后新人新事书目共4个部分,计156种。说:这些都是长篇,大体上说15小时以上的,其中有可以说150至700小时的。可以看出,解放前的传统书目不过57种,而解放后在短期内创作的历史题材或根据古典小说、传统戏剧本改编的,竟有75本之多。这是艺人为了要吃饭糊口、拼命搞的结果,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群众的力量。应该说,这类书目的卖座率不如传统书。另一种可喜的现象是说唱新人新事的长篇书目已有24本,艺人中一部分青年人或其他积极的人,在努力搞这类书,各地文化机关也在提倡。但这类书目的卖座率远不如传统书目,也不如前一类。我看原因有三:一是历史只有几年,加工时间不够;二是失之于严肃,不敢加入穿插、笑料、噱头;三是艺人也不熟悉这方面的人物。你处如果能够有些新文艺工作者参加这个工作,肯定会有好处的。

  同日 在北京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负责人谈话。说:最近听了十几段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的录音,印象是传统节目比较好,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而现代题材的节目比较呆板,不能引人入胜。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西河大鼓。京韵大鼓除个别节目外变化不多,失之于严肃。总的说来,整个曲艺如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甚至相声都失之于严肃。劳动、学习一天,非常紧张,下班看戏也像开会,这样的东西人家不喜欢。特别是曲艺,更应该轻松一点。

  12月24日 在北京同陶钝陶钝,时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后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等职。谈话。说:现在的新书比传统书的艺术水平低、吸引听众的力量差,原因何在?主要是新书的艺术加工不够。传统书是艺人积累几十年以至数代的经验不断加工而成的。新书加工的遍数还少,说的日子还短,积累的东西还不丰富。名演员说新书,上座率还不如青年演员说传统书。可见不是演员不行,而是新书艺术加工不够。噱头太少。传统书中噱头是趣味横生的。新书内容过分严肃,再板起面孔来演出,听众就不喜欢。在目前曲艺创作和演出中,强调了政治内容的一面,忽略了文化娱乐的一面,这是偏向。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人们在劳动之后,喜欢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这不是听报告受政治教育所能代替的。曲艺这种有历史传统又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应该好好发展。要把艺人表演的所有节目都记录下来。记录时还必须现场录音才有意义。然后再逐字逐句整理。

1961 年

  2月12日 写信给吴宗锡,谈对整改过的《珍珠塔》的一些感想。说:我认为不管怎样这种尝试的精神是必须鼓励的,不管整改的经验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我们用几种方案来试试整改《珍珠塔》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多用几个方案进行试改,才能便于我们最后判断对这种传统弹词究竟应大改还是小改,哪种改法好?在这个前提下感到现在改的几个要点并不合情合理。《珍珠塔》不能算是一个革命剧本,但是反对人情势利是得人心的。当然我看弹词与戏剧不同,在戏剧中有些事和人可以简略掉,而弹词要说唱几十回书,对人物和书路必须详细描写,这也是弹词《珍珠塔》的不得不整改、又不易整改的原因所在。

  2月14日 在北京同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谈话。说:要懂得听众的心理,他们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过艺术手段来达到。目前对评弹节目中噱头、穿插的作用注意不够,失之于过分严肃。我曾经研究过一部老书中的噱头, 90% 是可以保留的。对艺人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书场节目可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与社会主义政治生活有关的节目;二是根据长篇小说、戏剧等改编的新节目;三是传统节目。如果有的听众听了某些传统书目,觉得缺乏政治教育意义,因而给艺人提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艺人不必因此紧张起来,要看这种意见是不是普遍。京韵大鼓中有些传统节目,如《大西厢》、《闹江州》、《杀惜》、《游武庙》等都好。有四个特点:字正腔圆,词意轻松,曲调优美,节奏有变化。可是,现在有些新编的京韵大鼓则丢掉了后面三个特点,只剩第一句“字正腔圆”;或者再加一句“四平八稳”。要注意某些艺术形式的趣味性的特点。现在有些相声不引人笑,有些滑稽戏并不滑稽,就像评弹缺少噱头一样。有人说,保存噱头和穿插会破坏评弹艺术的完整性,我看不对,也许去掉噱头和穿插才真的破坏了评弹艺术的完整性。

  2月23日 在北京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说唱团演职人员座谈西河大鼓、单弦的改进问题,说准备研究这两个曲种,请他们提供录音、唱词和有关资料。还说:我听过一百多段京韵大鼓,感到现代节目的题材非常狭窄,北方大鼓的特点少了,只注意了唱词的政治性,对唱腔的音乐艺术注意不够。听众上班看到的是劳动模范,下班听戏看到的还是劳动模范,脑子里都是劳动模范,这怎么行。要上演好的传统节目,否则会失传的。对观众批评传统节目没有教育意义的来信要分析,看是否代表大部分观众的意见。

  3月1日 写信给吴宗锡。说:找些艺人写些说书经验是很有用的,如果能写上四五篇,可以出本小册子,这对于评弹艺人特别是青年艺人是很有帮助的。

  4月22日 在北京观看上海市人民评弹团的演出,并会见演职人员。说:要组织着重“说表”节目的内部演出。可以考虑在北京设立经常性的评弹演出场所,组织上海、苏州、南京、杭州著名艺人来京演出。一些歌唱“大跃进”的开篇,如“水稻高产二十万斤”、“一个西瓜二百斤”,不必再唱了。

  4月25日 在北京观看上海市人民评弹团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同吴宗锡、赵开生、石文磊等谈话。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齐燕铭、夏衍、徐平羽以及陶钝、袁水拍等也在座。在谈话中指出:评弹是群众性艺术,群众喜欢故事有头有尾,人物结局要好。听众有这种心理,好人不怕落难,却要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传统书目大都如此。我们需要革命题材的书,来教育青年,使他们不致忘记历史,使他们懂得政权来之不易。但是,不能只写流血牺牲这一面,还要写胜利这一面,以鼓舞人民。把小说改编成评弹必须做三件事:减头绪,加穿插,变人物(即张冠李戴)。小说和评弹是两种文艺形式。艺术需要不断加工。改编加工是件不容易的工作,需要时间,不要怕失败,不要怕犯错误。能打胜仗的将军,一定是打过败仗的。总结起来,我的意见是三点:一是要有穿插,二是从小说改编为弹词要改得适合于评弹的特点,三是眼光要看得远些,要用较长时间去琢磨。

  5月6日 在北京同吴宗锡谈话。说:要研究评弹的历史。对抗日战争前后这一段评弹的历史也要研究。不研究这段历史,就不能了解评弹发展的全过程。一年多来,我听了1700多回书,听过的书都作了笔记,包括每回书的时间、内容梗概、特点和问题等。要欢迎研究文学、戏剧、音乐的同志来研究评弹,请他们帮助,这对评弹是有好处的。要发动评弹艺人写说唱经验。要努力提高演员的文化水平,包括地理、历史知识。要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尽可能地让他们到处走走。

  6月9日 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谈话。说:北方曲艺团应招收新学员,现在连侯宝林都没有配手,西河大鼓演员马增芬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学生,他们的艺术如果不能继承下来十分可惜。曲艺演出应该打字幕,京韵大鼓唱词应该编成集子出版,这对观众欣赏有好处。

  6月19日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讲话。其中谈到:陈云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评弹有教育作用,艺术上很有特点,一个人表现很多角色,做多方面的表演。我过去对评弹不懂,现在觉得比北京大鼓还好,当然各有千秋。但我仍愿意听北方曲艺,因为听评弹的苏州口音比较费力,所以不如陈云同志热心。不能一定要我和陈云同志一样,也不能因而说我不赞成评弹,各取所需嘛!以政治代替文艺,就没有文艺了,还有什么看头呢!

  7月18日 在苏州同王人三、凡一、周良、朱霞飞、潘伯英、邱肖鹏等谈话。说:现在大家对《珍珠塔》改得都很认真,这个精神是好的。现在不要忙作结论,也不要公开批评,让大家鼓足勇气改,多种方法试验,时间长一些,经过比较,可以知道改的程度,是大改还是小改。评弹应该经常到北方去演出,一方面扩大影响,同时也是提高艺人文化水平的一种方法。让他们看看故宫、长城,游山玩水,开阔眼界。还要让他们多读些小说,多看些书画。希望苏州和上海合作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演员。这次谈话后,经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同意,在苏州市文化局主持下,开始筹建苏州评弹学校。由苏州市文化局、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和江苏省曲艺团负责人钱璎、周良、吴宗锡、钟兆锦等组成领导小组,钱璎任组长,负责协调工作。20日上午,在上海同吴宗锡谈话,告诉他已和苏州市委领导同志谈了筹建评弹学校的事情。

  7月23日至25日 在上海市文化俱乐部观看评弹演出。25日下午听书时,将撰写的《目前关于噱头、轻松节目、传统书回处理的意见》交给吴宗锡。这份书面意见指出:要有噱头,但要防止错误地滥放。要有轻松节目,但要防止下流。要挖掘传统书目,同时也要整理和演出可成为保留节目的新中篇和新短篇。晚上,在瑞金宾馆同吴宗锡谈话。说:挖掘、开放传统书目,要注意掌握,千万不可一下子都放出来,回到老路上去。有些问题,没有把握宁可慢些,多考虑一下。听反面意见是少犯错误的保证之一。演传统的书目(包括分回),也演新创作、改编的书目,这才是“百花齐放”。

  9月5日 在上海瑞金宾馆同吴宗锡、何占春谈话。说:群众喜欢听的书,不一定就是好的。这要看它是多数群众喜欢,还是少数群众喜欢;是合乎群众的长远利益,还是不合乎群众的长远利益。衡量书目的好坏,要从能否教育人民、对大多数人是否有好处来考虑。

  10月25日 写信给吴宗锡。说:苏州学馆(指苏州评弹学校)的学制,先定轮廓,以后逐步总结,这个办法很好。

1962 年

  3月14日 写信给吴宗锡。说:2月22日来信说到,最近一些主要演员的健康状况都比较差些,是否演出过多?是否副食品长期不足营养差了?这倒是应该有长期打算的一个问题。最近几个月来听了姚荫梅的《双按院》,蒋云仙的《啼笑因缘》,徐碧英、王月香的《梁祝》,谢汉庭等的《王十朋》,钱雁秋等的《法门寺》,黄静芬的《四进士》,杨子江的《林则徐》,徐雪月等的《龙亭三笑》。综合起来有些感想,身体好些后想找你到杭州来谈谈。

  5月 在上海同吴宗锡、何占春、陈灵犀谈话。说:传统书目的整理工作,不能离开时代条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不能以对现代人的要求来要求古人。这几年的整理工作,在剔除封建、迷信和色情的内容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对什么是“封建”要好好分析,不能过激。如果过激了,狭隘地运用阶级观点,就要脱离群众。我们的工作要照顾群众,不脱离群众,这样才能发挥领导作用。

  12月27日 在苏州同周良、颜仁翰谈话。说:潘伯英等改编的《 孟丽 君》很成功,集中了二类书的优点,可算是这类书的代表作。这部书在说理方面是成功的。说表不冗长,不繁琐。唱词也安排得比较集中,用了很多典故,用得很好。这对提高听众的文化水平有好处。这部书穿插、噱头也很好,韵白也用得很好。不足的是,有些地方道理讲得不够,使人听了不能完全信服。还有些常识性的问题,说得不正确。书中有一些地方,古代人说现代人的话,是不合适的,孔夫子不能穿列宁装。

1963 年

  3月19日 在苏州同颜仁翰、周玉泉、 薛 君亚谈话。说:听了《文武香球》60回书,其中唱词总共占429分钟,而且一部分唱的是俞调,比较缓慢。可见这部书说表大大超过了弹唱。这部书书情很好,关子又紧凑,自始至终轻松风趣。当前说《文武香球》的人不多,一定要把这部书好好继承下去。《玉蜻蜓》照老样子说结局较合情理,新的处理把金张氏说成反面人物,这既不合理,又要变动全书。中篇《厅堂夺子》把金张氏处理得过头了一些,锡剧又把她说得好了一些,这都不能服人。应该是“四海的雌老虎”,这样较为合理。人家说“《蜻蜓》尾巴《白蛇》头”,是有道理的。《玉蜻蜓》后段有团圆气氛,所以受人欢迎,应该保留下来。

  6月27日 在苏州同吴宗锡谈话。说:你们团(指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一定要搞好一部像样的现代长篇书目,在评弹界起带头作用。要学施耐庵写《水浒》的方法,把许多“关子”衔接起来,由短到长。

1964 年

  3月31日 写信给吴宗锡。说:《夺印》15回听过之后非常高兴,虽然还是初期作品,但是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绝大部分可以使我重复听的。这是总结了传统书、二类书、新长篇之后的创作,吸收了它们的长处,改正了它们的缺点,把几百年来评弹传统开始较好地继承,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姿态出现。几年来,我大体听完了二类书,但是还没有引起我复听任何一部的兴趣。传统书中的许多部分,故事情节我已熟透,但还是百听不厌,重要原因就在于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的缘故。

  4月17日 写信给吴宗锡。说:俞调适用于传统书或二类书中的古代女子的唱,我觉得在新长篇中,适当地把俞调继承下来,无害而有益。弹词既有唱,就有唱腔的音乐方面如何更美丽的配合问题。陈调在新书中已广泛应用,听来很悦耳。把来自京昆剧的角色改成话剧的角色,这是一个大变化。这个转变过程的完成,需要一段时间。开演新书之后,不知上海与外地的书场,听客增加还是减少?那些老艺人创新精力不足,老书又不说了,不知他们现在做些什么事?集体所有制的团,收支方面不知如何?便中告我一二。

1966 年

  1月30日 写信给吴宗锡、李庆福。说:三年左右不见面了。我自己在苏州买的一把琵琶,质量太差。不知你们那里能否找到我所需要的琵琶?如果能找到,有一个条件,我要照付琵琶价款。

  4月24日 写信给吴宗锡。说:这几年创作的新开篇,你们认为较好的请开一个单子,以便选些复制。上海几个集体所有制评弹团的卖座率已否提高,能否维持开支?便中望告。(下期待续)

 

评弹简讯

  ※ 1月8日上午,长桥街道蠡墅书场正式开张。书场位于长桥街道文体中心内,建筑面积达26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听书。书场每天下午12点到15点免费为市民开放,由吴江区评弹团陈松青、徐小凤双档开青龙,弹唱长篇弹词《真假太子》。

  ※ 1月12日,上海评弹团“文广演艺之星”俞圣琦、解燕专场在乡音书苑举行。

  ※ 1月10日至15日,《中国曲艺老艺术家口述史》采访组在上海、苏州、南京,分别采访了吴宗锡、金声伯、周良、王鹰、张永熙等老艺术家以及王汝刚、盛小云、袁小良、周沛然等中青年曲艺名家。

  ※ 1月16日,上海腾飞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上海福寿园银福俱乐部协办的“星尘聚磊——纪念饶一尘、石文磊先生逝世一周年活动”在上海青浦福寿园举行。

  ※ 1月19日,袁小良评弹艺术工作室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成立的工作室是该中心的11个国粹公益社团之一,首期免费招收12名5周岁以上的学员。

  ※ 1月20日,苏州弹词名家张振华先生追思会在上海举行。

  ※ 1月27日,上海杂技团新创节目《舞空竹》荣获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金奖。《舞空竹》在编排中别出心裁地加入苏州弹词音乐元素,由上海评弹团青年弹词演员夏慧莹助演。

  ※ 由金庆峰、徐向红、朱光磊、高伟中等票友发起的弹唱培训班1月13日至27日在苏州桂花社区举行,评校陶谋炯老师义务辅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州的文化艺术——评弹
艺 谈 | 中篇:苏州评弹的一种新的演出形式
文化视野中的苏州评弹
我的评弹情结
江南物阜民丰、锦绣文萃的曲艺奇葩——评弹
吴宗锡的评弹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