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位女单档》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共24部



范雪君(1925—1995),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生父王少峰业弹词,擅《三笑》,书艺颇佳。范螟伶于弹词演员张少泉习《扬乃武与小白菜》,再过寄于评话演员范玉山。曾就读于上海民立女中。
 15岁单档演出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不久即先后说唱由陆澹庵改编的《啼笑因缘》和《秋海棠》。40年代中期至苏州,演出于吴苑和隆畅等书场,均受赞扬。1946年应邀至上海汇泉楼演出,开创上海传统书场延聘女演员之先河,声誉大振。40年代后期,有“弹词皇后”之称。其台风华贵大度,说唱潇洒飘逸,善方言,普通话尤佳。得范玉山指点,凡起脚色,均按年龄、身份和性格之不同,有特定的站法和步法,故同时起多个脚色绝不混淆。曾从琵琶名家夏宝声习琵琶,正书演出前常奏琵琶一曲。能唱京剧和大鼓,并溶于书目中。如《秋海棠》中穿插京剧《罗成叫关》唱段,《啼笑因缘》中穿插大鼓《黛玉悲秋》等。所演长篇还有《董小宛》、《雷雨》、《赛金花》等。50年代初脱离书坛;1957年复出,在电台播唱《秋海棠》,后移居海外。灌有唱片《秋海棠》选曲《自古红颜多薄命》、《恨不相逢未嫁时》。

黄静芬(1924—1994)弹词女演员。浙江平湖人。初中毕业后自学弹词。1944年初拜朱咏春为师习《倭袍》,不久即放单档弹唱于杭嘉湖一带。1945年在上海、苏州等地演出,声誉日隆。50年代初,曾与蒋月泉、刘天韵、张鉴国等参加书戏《三雄惩美记》的演出。1960年加入上海长征评弹团,1979年加入上海东方评弹团。还先后说唱过长篇《四进士》、《梁祝》、《孟丽君》、《青蛇》、《石达开》、《赤叶河》、《上海的早晨》、《芦荡火种》等。其嗓音圆润,唱腔柔美。善器乐,能弹奏大套琵琶,其三弦弹奏亦具水平。脚色表演多借鉴京剧程式。
蒋云仙原名蒋珊,1933年2月出生,苏州常熟人。曾任上海市长征评弹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曲协副主席。10岁在全县演讲获冠军。14岁进苏州钱家班学艺。18岁重投姚荫梅为师学长篇评弹《啼笑因缘》。擅长单档说唱,在弹词音乐运用上,大胆尝试多调多用的唱法,20世纪80年代上海及各地电台、电视台重播其《啼笑因缘》、《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节目,掀起热潮。

秦文莲是弹词名家秦纪文幼女,自小随父学艺,弹唱家传的长篇弹词《再生缘》。该书系秦纪文与其师李伯泉最早改编演出,秦纪文倾毕生精力边说边改、三收三放,是其立足书坛和扬名立万的代表书目。此书也是秦家的“独门书”,只传女儿秦香莲(原长征评弹团演员,文革期间转业)、秦文莲。秦文莲说表细腻清晰,弹唱基本功扎实,凭着家传的这部《再生缘》,成为文革后风靡书坛、首屈一指的女单档

  1960年至1991年间,秦文莲在演出实践中结合时代,对该书继续整理加工和再创作,最终形成六十万字(三十回书目)的长篇弹词《孟丽君》手稿(上集《再生缘》、下集《华丽缘》)。

  自秦文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移居香港后,书坛上弹唱秦家《孟丽君》的只有她的学生李莲洁。这次向上海评弹团的传赠,是秦文莲对评弹的不解之缘,也是为了使这部优秀长篇书目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据悉,上海评弹团的姜啸博、解燕和陆嘉玮、朱琳两档优秀中青年演员,将分别继承此书的上集《再生缘》和下集《华丽缘》。

   2012年5月8日,上海评弹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捐赠仪式,评弹界老艺术家秦文莲女士就长篇弹词《孟丽君——再生缘》、《孟丽君——华丽缘》和上海评弹团签署了传赠协议;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向老艺术家秦文莲颁发了艺术指导老师聘书。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朱光、上海评弹团的老中青三代演员以及关心和喜爱评弹艺术的各界人士出席了此次的书目手稿传赠仪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评弹艺术,使得传统评弹书目代代相传,秦文莲女士作为评弹界前辈秦纪文先生创作的长篇弹词《再生缘》作品唯一继承人,将其通过演出实践整理、再创作的《孟丽君》——上集《再生缘》、下集《华丽缘》,及亲笔手稿六十万字(三十回书目)传赠于上海评弹团。秦文莲出生于评弹世家,自幼随父著名弹词演员秦纪文学艺,是评弹界优秀的弹词演员、女单档。她在艺术上善于继承、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编写创作出了不少优秀弹词作品。

沈玲莉蒋云仙的小师妹,上海评弹团青年女单档。

程艳秋1977年出生。师从父母程振秋、施雅君。擅长单档表演,严(雪亭)、杨(振雄)派尤为突出。现为上海新长征评弹团的优秀青年演员,曾获江浙沪评弹青年演员传统书目电视展演优秀表演奖。因父母都是评弹演员,程艳秋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对评弹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作为一个很有潜质的评弹演员,程艳秋的表演老练,对传统的杨调、严调老作品的把握彰显功力,对新作品的理解与驾驭能力也具有相当的水准。她表演的传统长篇弹词《珍珠衫》、《假婿乘龙》和新编长篇弹词《还珠格格》,受到广泛好评,被称为是“江浙沪码头上受欢迎的女单档”。
2001年获江浙沪传统书目优秀表演奖,2006年第三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获得表演金奖,2009年获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节目奖。

---------------------------------
             评弹皇后范雪君  2010-11-08 来源:泰州日报
    范雪君(1925-1995)弹词表演艺术家。苏州人,1929年过继给靖江人范玉山为养女。肄业于上海民立启秀女子中学。生父王晓峰、养父范玉山皆业弹词,于书坛颇有影响。15岁时,在养父督促下开始学唱弹词,16岁单档演出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上世纪40年代中期至苏州等地,演出于吴苑、隆畅等书场,颇受好评。1946年应邀至上海汇泉楼演出,开创上海传统书场延聘女演员之先河,先后说唱由陆澹庵改编的《啼笑姻缘》和《秋海棠》,声名大振,曾两获“弹词皇后”之誉。其台风华贵大度,说唱潇洒飘逸,擅方言,普通话尤佳。曾从琵琶名家夏宝声习琵琶,正书演出前常奏琵琶一曲。能唱京剧和大鼓,并融于书目中,如《秋海棠》中穿插京剧《罗成叫关》唱段,《啼笑姻缘》中穿插大鼓《黛玉悲秋》。所演长篇评弹尚有《雷雨》、《董小宛》、《赛金花》等。上世纪50年代初淡出书坛,后移居海外。1957年复出,在电台播唱《秋海棠》。曾出版唱片《秋海棠》(上海百代公司出品),收其代表唱段《自古红颜多薄命》、《恨不相逢未嫁时》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音乐品种可以说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全部聚汇于此。既有昆曲、京剧,复有弹词、越剧,还有欧洲古典和美国爵士。而且人才济济,水平极高,像昆曲的俞振飞,京剧的麒麟童(周信芳),弹词的范雪君……(文硕:《中国音乐剧史》)
   抗战取得胜利的1945年,范雪君在上海汇泉楼演出《啼笑姻缘》、《秋海棠》,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同期在沪上有张鸿声等7档有名望的档子——“七煞档”的演出,而范雪君的《秋海棠》与之对阵,仍场场爆满。范雪君从此一炮打响,跃入名家响档行列。此后的短短几年内,范雪君由弹词名家陆澹庵、小说家张梦飞编写弹词脚本,相继演出了《雷雨》、《清宫秘史》、《董小宛》、《钗凤头》、《赛金花》等。在当时评弹女艺人中,范雪君是演唱新编剧目最多的一位。当年,范雪君作为一名单档演出的女艺人能立足书坛、名列响档,和她聪颖好学、多才多艺是分不开的。(《上海滩·沪上评弹女艺人轶事》)
   范雪君,原名王凤燕,1925年出生于一个评弹世家。生父王晓峰是擅说《金台传》、《西游记》的评话艺人,其子震环、震球也说《西游记》。可惜王晓峰父子均早逝,王晓峰的妻子无力养育女儿,不得不将4岁的范雪君送给评话演员范玉山当了养女,更名范彩娣。
   范玉山是靖江市西门外万家的后裔,年少时跟从西门外朝阳殿道士学弹唱,后单身到上海谋生,几经周折才选中了评话这个行当。当时,说书为走江湖的低贱职业,范玉山怕有损氏族面子,故将万姓改范。范玉山自成家后一直没有生育子女,所以对养女范雪君非常喜爱,也格外栽培,供她读书,使她有了中等文化水平。(《咫尺芳草录》)
   范玉山颇有才华,最初在上海新舞台为京剧名角赵如泉拉大幕。赵如泉在新舞台演出连台本戏《济公》,红遍上海滩。范玉山天天在舞台上细心观看,耳濡目染,烂熟于胸,并抄下原作,精心揣摩。后在京剧演员夏玉山帮助下,范玉山于22岁时自编自演长篇弹词《济公》,后享有“活济公”的誉称。
   范雪君天生一副好嗓音,加之生活在弹词世家,她首先在范玉山的传教下学唱弹词,良好的学艺根基自是他人不及。范玉山深知选好书目至关重要,他看中李伯康唱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想让范雪君去学,但又担心涉世尚浅的养女在十里洋场误入歧途,所以他就托同道艺人张少泉、尤少卿先去听了李伯康演唱,然后再到范家传授。
   勤学苦练一年余,16岁的范雪君在范玉山的安排下,开始步入上海的书场。范雪君的名字,由评话名家张震伯径改而成,取阳春白雪君子尊之意。改名后的首场演出,是在上海南京饭店女子书场演唱《杨乃武与小白菜》。范雪君与当时有名的徐雪月、醉疑仙合作,范雪君排第二档。虽单档独说,书艺亦显稚嫩,但由于她口齿伶俐,说表自然,台风秀逸,加上弹唱时珠喉甜润,莺声悦耳,令观众刮目相看。
   范家有女初长成。不久,范雪君跟随范玉山“背包囊、走官塘”,“跑码头、见世面”。父女俩辗转沪宁一线的中小城市,回到上海,范雪君自感难与大响档李伯康、姚荫梅对阵,也难跟新崛起的擅演《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严雪亭竞争,范玉山决定沿用老办法,请人偷记名家档的《啼笑姻缘》来让范雪君学习。1943年,18岁的范雪君又一人上台以单档的独特风格挂牌演唱,“她凭借女性的特色,把3个女主角演得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尤其是何丽娜这个曾出洋归来的富家小姐,被她演得栩栩如生。”
   单档弹词演出,对演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著名弹词女演员蒋云仙曾说:“对于女单档来说,一个人不仅要‘说噱弹唱演’,同时‘生旦净末丑’样样都会演,更要加上一条必须要有好的体质……还要学多种方言,会唱各种流派,所以女单档确实比较难觅。”而范雪君正具备了这诸多潜质。她喜欢读书,喜欢观赏电影、戏剧,善于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并到处寻师学艺。她上门向周璇学唱歌,后在演出《秋海棠》中所唱《你不要走》一曲,就是周璇所教。她是上海评弹女演员中有名的京剧票友。她还专门请人教说国语,使她说上了一口清雅甜润的普通话。她精通乐理,识五线谱,会弹钢琴、三弦,后又师从琵琶名家夏宝声,学得一手好琵琶,她的大套琵琶在当年评弹女艺人中首屈一指。
   正因为范雪君的刻苦好学,广采博纳,才使她在上海书坛独树一帜,为听众痴迷。
   上海大华隆记公司开设的大华书场,拟聘请声名处在上升阶段的范雪君登台献艺——当时大华书场综合了范雪君的诸项优势:台容形象光鲜,角色形肖逼似,又擅唱流行歌曲,能说多处方言,且有着众多拥趸,因此对范雪君非常看好。但范雪君此时尚缺合适的弹词脚本,大华书场的负责人张作舟就此问题,想到了1941年即已轰动沪上、一时纸贵洛阳的秦瘦鸥小说《秋海棠》,他觉得书中的角色很适合范雪君表演。张作舟找到以前成功改编张恨水小说《啼笑姻缘》、现在以行医为业的陆澹庵,两人一拍即合,陆澹庵在1945年春顺利完成了《秋海棠》的改编。
   长篇弹词《秋海棠》——秦瘦鸥原著、陆澹庵改编、范雪君演唱,可谓名家联手,足资号召,近千座的书场竟加座至1200多人。范雪君演唱《秋海棠》时,充分发挥了自己多才多艺的禀赋:“范雪君一面参照了当时正兴起的话剧表演艺术来塑造书中人物,一面又在唱段上花样翻新。根据书中秋海棠、梅宝有唱戏曲的情节,安排了用京剧演唱的《罗成叫关》、《玉堂春》,还有用昆曲演唱的《思凡》、《琴挑》等唱段。她为了唱好这些唱段,特意登门向昆曲大师俞振飞的夫人(黄蔓耘)请教,苦练京昆唱腔。《秋海棠》一书的演出,范雪君如鱼得水,尽情地施展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咫尺芳草录》)
   范雪君在大华书场演出《秋海棠》后,转赴苏锡常各地巡演。1946年年中,范雪君重返上海,在新仙林和同孚登台再演《秋海棠》。1946年10月的上海《铁报》有赞语曰:“范雪君莅新仙林、同孚二书场奏艺,登台先奏琵琶一曲,唱《琴挑》片段,一曲甫终,掌声如雷。描说书情,一口流利京白,有话剧作风。唱昆曲《思凡》,情调之美,足使听者回肠荡气,状主角罗湘绮之孤芳自赏,闺阁风范,幽伤恨爱,描摹真切入微,其他如季兆熊之阴险,袁宝藩之粗鲁,均刻划细致……文艺界人士对于雪君之艺,赞誉备至。”
   范雪君以长篇弹词《秋海棠》成就大名,《秋海棠》也成为范雪君的“看家书”之一,并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国评弹界的地位。1946年,上海文艺界在新仙林舞厅评选文艺界各界皇后头衔,结果,言慧珠获京剧皇后,袁雪芬获越剧皇后,韩菁清获歌唱皇后,管敏莉获舞国皇后,范雪君则获弹词皇后。上海《戏报》在评论范雪君时说:“最拿手的一曲《王昭君》,唱来亲切感人,连当时歌唱皇后韩菁清也甘拜下风。”
   范雪君从她养父的评弹表演中也学到不少的表现技巧,对书中出现的不同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她都能按不同角色的特征表演到位;在书台上她对每个人物特定的站法和步法,亦调度分明,绝无混淆。范雪君的女性优势,使她在演小白菜、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罗湘绮、梅宝等角色时能得心应手,演来宛如其人,惟妙惟肖。“她接连在上海的东方、大陆、沧州等大书场演出,上电台、灌唱片,忙得应接不暇,红极一时。”
   1949年初,《上海书刊》周刊发起听客投票,范雪君得票最多,再次被选为弹词皇后。接着《上海书刊》联合上海一些大型书场主,筹备“弹词皇后加冕典礼”盛会,后因当时社会动荡,加冕典礼不得不缩小范围,并易为善举,名曰“贺范雪君小姐当选弹词皇后慈善劝募游艺会”。即便如此,蒋月泉、潘伯英、唐耿良、张鸿声、张鉴庭等在沪评弹名家皆赴会热情祝贺,会上“陈设着社会、文化界名流相赠的锦幛、花篮、银盾、银鼎,中间礼台上高供一只14K金质皇冠。”范雪君在会上表示:将皇冠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创办的流动诊所。
   正当范雪君大展艺术才华之际,她与上海“绒线大王”邓某的婚姻却遭遇变故,与养父之间亦产生纠纷,加之种种流言中伤,范雪君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上世纪50年代初,范雪君淡出书坛,转而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参加义演活动,曾和蒋月泉、刘天韵合演书戏《小二黑结婚》等。1953年,范雪君赴美国定居,后又移居香港,恢复本家姓氏,更名王志芳。1957年曾应邀复出,在电台播唱《秋海棠》,之后息影书坛。1995年4月6日,范雪君因肝癌离世,享年71岁。
   今人有说:在评弹领域里,弹词状元黄异庵,弹词皇后范雪君,弹词皇帝严雪亭,弹词一代宗师蒋月泉等著名艺术家,全部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自己奋斗出来的,他们的余音惠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听客。他们说噱弹唱遥遥领先,群众影响蒸蒸日上,业内业外无不知名,听书书迷如影随形,如有会书则万人空巷。
   1995年,靖江市政协朱根勋等编辑的“靖江市代表性人物”《咫尺芳草录》,收入范雪君小传;2008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上海滩》,披露了较为完整的范雪君生平事迹。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推出了《书坛名宿》录音带,与广大听众暌违逾半个世纪的弹词皇后范雪君圆润温婉的清音绝唱《秋海棠》,得以重现。
---------------------------------
                范雪君 评弹皇后 2011-02-01 卧柳阁主
     范雪君出生评弹世家,原姓王名凤燕,自幼清贫4岁时过继评话艺人范玉山。跟张少泉习《杨乃武》。范玉山颇有才华,二十岁从业师王嘉梅学唱(倭袍),二十二岁起自编自演《济公》,在供其女读书(肆业上海民立女子中学)的同时传授学唱弹词。范玉山深知选好书目至关重要,便首先看中李伯康的《杨乃武》,为了防止女儿在十里洋场误入歧途,没有拜师,去书场听书,回家面授。苦学苦练一年余,十五岁的范雪君就放单档登台演唱《杨乃武与小白菜》。
     范雪君原非此名,演出前请评话名家张震伯改名,取意“阳春白雪,君子尊也”。首场在南京饭店女子书场,与当时有名的徐雪月、醉疑仙合做,范排第二档。虽单档独说,书艺生疏,但由于她弹唱时珠喉甜润,莺声悦耳,获得众口皆碑。不久,她就跟着养父走官塘,跑码头,见世面,锻练真才实学。
     范雪君回到上海,就遇到一位后起之秀大响档严雪亭,和自己说同样的书。父女俩决定换书,学说《啼笑姻缘》。在听朱耀祥和赵稼秋该书的同时,其父又阅读张恨水原著,另写唱篇,作二度创作,终于编出一部范家《啼笑姻缘》。十八岁的范雪君开始单档挂牌演出该书,红遍苏沪。到一九四六年在上海汇泉楼演出时,由于名声四扬,开创了上海传统书场续聘女演员之先河。
     范雪君又感到姚荫梅、严雪亭分别说《啼笑姻缘》、《杨乃武与小百菜》,书艺高超,有撞车之感,必须再创新路,于是选中秦瘦鸥小说《秋海棠》,特邀善编弹词名家陆澹庵将其改编成弹词本。范雪君专门向昆剧大师俞振飞夫人学习京昆唱腔,按照书中秋海棠、梅宝有唱戏曲的情节需要,用京腔演唱《罗成叫关》、《玉堂春》,用昆曲演唱《思凡》、《琴挑》。范雪君多才多艺,精通乐理,能识五线谱,会弹钢琴,三弦,琵琶,很有功力。她一口京白,把罗湘绮演得真切入微。她专门拜琵琶名家夏宝声为师,正书演出前先奏琵琶一曲,指法精美,一下子控制住全场听众情绪。她不仅把京昆唱腔溶于书中,在唱昆曲时还自弹琵琶伴奏,唱京腔时又用三弦伴奏,悠扬婉转,令人折服。但一到正书马上用三弦说书,纯为弹词本色。当时,范雪君演唱《秋海棠》,红极一时,能与同期张鸿声等“七煞档”对阵,她一人单档,盛况空前,近千人书场常插足加座到一千二百多人,场场爆满,很快步入了大响档行列。
     范雪君向其父学习评话表现手法和技巧,能按书中不同人物的年令、身份和性格,起好不同脚色,连在书台上对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站法和步法,绝不混淆。因她台风秀逸,具有女性优势,故在演小白菜、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罗湘绮、梅宝等角色时能得心应手,演来宛如其人,维妙维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众多的电影观众曾公推胡蝶为“电影皇后”,金焰为“电影皇帝”。到四十年代评弹听众步影坛后尘,称貌美艺佳的范雪君为“评弹皇后”。那时有闲阶级沉溺声色,往往以“色艺双全”把“色”放在第一位来品评褒贬女性艺人。范雪君因交际广泛,艳冠群芳而获得皇后桂冠。
    抗战胜利后范雪君来沪献艺,已经有人在评弹专刊中称她为“评弹皇后”。当时纯属私封,她正式坐上弹词行列中第一把交椅,是在1946年8月上海文艺界在“新仙林”舞厅举行“评选皇后”活动。选举结果是:言慧珠获得“京剧皇后”,韩菁清为“歌唱皇后”,管敏莉为“舞国皇后”,范雪君则评为“弹词皇后”。
     1949年初《书坛周刊》又发起听众选举“弹词皇后”活动,书迷投票踊跃,范雪君独占鳌头,弹唱《三笑》的徐雪月为“弹词亚后”,弹唱《啼笑因缘》的张丽君为“弹词公主”.(当时弹词名家黄静芬的票数与范雪君不分上下,但她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冠军所以中途退出选举)筹备“弹词皇后加冕典礼”盛会,后因当时社会动荡,加冕典礼不得不缩小范围,并易为善举,名曰“贺范雪君小姐当选弹词皇后慈善劝募游艺会”。即便如此,蒋月泉、潘伯英、唐耿良、张鸿声、张鉴庭等在沪评弹名家皆赴会热情祝贺,会上“陈设着社会、文化界名流相赠的锦幛、花篮、银盾、银鼎,中间礼台上高供一只14K金质皇冠。”范雪君在会上表示:将皇冠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创办的流动诊所。
     范雪君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弹词名家,有“弹词皇后”的美誉。她以弹唱《秋海棠》著名,大家知道,《秋海棠》是秦瘦鸥的通俗小说,而《秋海棠弹词》则是由陆澹庵改编《秋海棠》而成。写范雪君的文章,都说《秋海棠弹词》是范雪君请陆澹庵改编的,事实却并非如此,《秋海棠弹词》不但不是范雪君请陆澹庵改编,而且两人还为此打过官司。让我们回到常情常理,范雪君在1945年前后还没有藉藉名,即其父范玉山也难请动既是名医又是名小说家的陆澹庵,那么,这里面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改编《秋海棠弹词》始于1944年,缘起上海大华隆记公司要开设大华书场,拟聘请声名正在上升阶段是范雪君登台献艺。当时的范雪君,“皮子挺”(即如今说的“盘儿靓),色相光鲜,能说各处方言,起脚色逼肖,还能唱几支流行歌曲,在书坛上善抛眼风,为场下听众痴迷。因此为大华书场看好,不过,范雪君没有合适的脚本,说唱了几年,名头一直不大,大华的负责人张作舟考虑到这个,预备给范雪君提供一个新的脚本。
    1941年1月《秋海棠》在《申报》排日刊载,轰动沪上,1942年《秋海棠》结集出版,更是纸贵洛阳。张作舟决定让范雪君来说《秋海棠》,于是找到以前成功改编《啼笑因缘弹词》,现在以行医为业的陆澹庵,请他再作冯妇。陆澹庵一时技痒,也就答应了,在1945年春(1944年阴历年底)完成了改编。范雪君说陆澹庵改编的秦瘦鸥的《秋海棠》,真可谓名家联手,足资号召。
    在登台之前,由大华隆记的负责人张作舟和范雪君签订了一个合同,陆澹庵的改编费是范雪君说满四遍《秋海棠弹词》的收入,四遍之后,则《秋海棠弹词》的说唱权归范雪君。然而,范雪君自旧历元旦在大华、仙乐登坛,情况却并不乐观,一方面,范雪君对该脚本有个熟稔的过程,才上手,不免口生手生,还在逐步磨合阶段,另一方面,45年的上海,时局动荡,物价飞腾,人民谋生且不易,能来书场每天听书消遣的相形就少了许多,因此,范雪君在大华、仙乐说《秋海棠弹词》都未能满四个月,都不得已剪书而去,算起来是两遍也未满。范玉山带同范雪君转赴苏锡常各地走码头去了。
     抗战胜利后,范雪君还继续在各地流走,名声却渐渐大了起来。作为合同的签订人和范、陆的中介,张作舟曾去函问范玉山父女,你们在各处说《秋海棠弹词》,还准不准备履行合同,这段时间的“弹唱税”该怎么结算?范玉山回答说:我已托人给陆澹庵先生转交了一些现款,并说“计算抽税方法,在外埠没有对证,还是异日到上海来重说该书时照抽吧。”于是,张作舟也就放过一边。
    1946年中旬,范雪君重莅上海,在新仙林和同孚登台。与去年的情形大不同的是,范雪君竟大红大紫起来,本来,《秋海棠》是大华的张作舟请陆澹庵为范雪君量身定做的,现在四遍未满,范氏父女竟然撇了大华,暗中和其他的书场合作,张作舟大为不满。张作舟认为范雪君应该在大华说满四遍,才能和别的书场合作,不说满四遍,就是大华的损失,在范氏父女看来,我们当时未能在大华说满四遍,是因为没有生意,你们逼我们剪书的,现在看我们生意好了,张作舟不能因此眼红。而张作舟更大的不满是,这个《秋海棠弹词》完全是他为范氏父女提供的,你们现在唱红了,倒忘了我张作舟了?
    不过,张作舟的不满不能放上台盘,他的办法就是拉出陆澹庵来,范氏父女不履行合同,绝对是理亏的。于是,陆澹庵出面调解,讲明自己的后两遍的弹唱税可以不要,但是张作舟一方的损失范氏父女应该作适当的补偿:范方缴付四百万元给张方,一半现钞,一般期票,作为尚余两遍的弹唱税,缴付清楚后,合同取消,付给范雪君弹唱权凭证。
    范氏父女虽然不甚情愿,却也看在陆澹庵面上,准备照他的提议了结此事。这次重来上海,已经不是一年前的范雪君了,据说包银月支千万,另有堂会一处,可以月获数百万,进款如此,在张作舟想,正应该好好补偿大华去年的损失。这里的钱数需要作点说明,1945年初是汪伪的币制,1946年则已经的通货膨胀时国民政府的币制了,不能从面值上作单纯的比较。
    却说今年的范雪君已有去年不同,人气急升,范玉山也今非昔比,女儿立足已稳,自己又重新找到了靠山,大华的张作舟也就用眼角来瞟了。张作舟是商人,觉得证据在握,范玉山来缴款,理所当然,陆澹庵讲定的这些,远不能厌张之所欲。一个送款送得不情不愿,一个收款收得不情不愿。一言不合,便意气用事,大起冲突,搞得不欢而散。后来又几经调解,双方互不让步,终至无法挽回。
    张作舟一气之下,不肯罢休,延请律师,把范氏父女告上了民事法庭,要他们履行合同,赔偿损失,如不履行,今后不得继续弹唱《秋海棠弹词》。范氏父女也不服输,在《新闻报》连登两天启事,称弹词税(费)已于去年全部付清,早已与陆澹庵买绝版权,张作舟不明真相,不得无礼取闹。另外,陆澹庵改编《秋海棠》也是侵权,没有经过作者授权和交付费用。这样,范与张之间的火就延烧到了陆澹庵身上,而且,对陆澹庵的名誉造成了切实的伤害:瞒过张作舟,收了钱私自买绝版权,而且本身改编还是侵权。陆澹庵自然不能坐视,也在报上登启事反制。这一切,范氏父女的背后自然有人撑腰,且还有人为他们出头,张作舟的官司居然以范氏父女胜诉而告终,张作舟的要求被驳回。
    情况于陆澹庵更形不利,于是他也请了律师,把范玉山三月份写给他的两封信,范雪君刊登的两个启事,以及原始合同等和盘托出,把范雪君以“故意诽谤,损害名誉”告上了刑事法庭。
    在范雪君,这次重返上海,收入弥丰,名声大震,与去年的遭际有了天壤之别,急于摆脱张作舟、陆澹庵与自己的牵绊;在陆澹庵,本身家境甚佳,又有社会地位,改编《秋海棠》纯粹友情难却,写作技痒,所以在弹词税(费)方面可以说是事事退让,甚至对外公开表示:如果此案胜诉,他们赔偿的名誉损失费,所余版权费,一概捐助慈善机关。不过一纸合同,既由张作舟出面签订,如要取消,必须征询张作舟同意才行。陆澹庵此言一出,社会始明真相,舆论由同情范雪君“被盘剥”,斥陆澹庵惟利是图,而认为范雪君此举不近人情。
    至于陆澹庵改编《秋海棠》,一如他此前改编《啼笑因缘》,确实未获得作者的授权,然张恨水未提异议于前,秦瘦鸥未提异议于后。文人之间,倒不怎么较真。
    范雪君以《秋海棠》成名,奠定其在评弹界的地位,然而在这件事上,却做得不够光明磊落,这个帐或许要算在其父范玉山身上,范雪君毕竟尚年轻,为家庭卫护既得利益,也可以理解,而范玉山也有可恕之处,合同签订或许比较草率,被张作舟告上法庭之后,受人撺掇,遂孤注一掷,岂不可戒?
    单档弹词演出,对演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著名弹词女演员蒋云仙曾说:“对于女单档来说,一个人不仅要‘说噱弹唱演’,同时‘生旦净末丑’样样都会演,更要加上一条必须要有好的体质……还要学多种方言,会唱各种流派,所以女单档确实比较难觅。”而范雪君正具备了这诸多潜质。她喜欢读书,喜欢观赏电影、戏剧,善于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并到处寻师学艺。她上门向周璇学唱歌,后在演出《秋海棠》中所唱《你不要走》一曲,就是周璇所教。她是上海评弹女演员中有名的京剧票友。她还专门请人教说国语,使她说上了一口清雅甜润的普通话。她精通乐理,识五线谱,会弹钢琴、三弦,后又师从琵琶名家夏宝声,学得一手好琵琶,她的大套琵琶在当年评弹女艺人中首屈一指。范雪君演唱《秋海棠》时,充分发挥了自己多才多艺的禀赋:“范雪君一面参照了当时正兴起的话剧表演艺术来塑造书中人物,一面又在唱段上花样翻新。根据书中秋海棠、梅宝有唱戏曲的情节,安排了用京剧演唱的《罗成叫关》、《玉堂春》,还有用昆曲演唱的《思凡》、《琴挑》等唱段。她为了唱好这些唱段,特意登门向昆曲大师俞振飞的夫人(黄蔓耘)请教,苦练京昆唱腔。《秋海棠》一书的演出,范雪君如鱼得水,尽情地施展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范雪君以长篇弹词《秋海棠》成就大名,《秋海棠》也成为范雪君的“看家书”之一,并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国评弹界的地位。1946年,上海文艺界在新仙林舞厅评选文艺界各界皇后头衔,结果,言慧珠获京剧皇后,袁雪芬获越剧皇后,韩菁清获歌唱皇后,管敏莉获舞国皇后,范雪君则获弹词皇后。上海《戏报》在评论范雪君时说:“最拿手的一曲《王昭君》,唱来亲切感人,连当时歌唱皇后韩菁清也甘拜下风。”
    一代名家,演艺十载,光彩照人。正逢施展才华之际,因个人婚配,深受伤害,命运坎坷,应验了“自古红颜多薄命”,正当范雪君大展艺术才华之际,她与上海“绒线大王”邓某的婚姻却遭遇变故,与养父之间亦产生纠纷,加之种种流言中伤,范雪君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上世纪50年代初,范雪君淡出书坛,转而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参加义演活动,曾和蒋月泉、刘天韵合演书戏《小二黑结婚》等。1953年,范雪君赴美国定居,后又移居香港,恢复本家姓氏,更名王志芳。1957年曾应邀复出,在电台播唱《秋海棠》,之后息影书坛。1995年4月6日,范雪君因肝癌离世,享年71岁。
    今人有说:在评弹领域里,弹词状元黄异庵,弹词皇后范雪君,弹词皇帝严雪亭,弹词一代宗师蒋月泉等著名艺术家,全部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自己奋斗出来的,他们的余音惠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听客。他们说噱弹唱遥遥领先,群众影响蒸蒸日上,业内业外无不知名,听书书迷如影随形,如有会书则万人空巷。
    1995年,靖江市政协朱根勋等编辑的“靖江市代表性人物”《咫尺芳草录》,收入范雪君小传;2008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上海滩》,披露了较为完整的范雪君生平事迹。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推出了《书坛名宿》录音带,与广大听众暌违逾半个世纪的弹词皇后范雪君圆润温婉的清音绝唱《秋海棠》,得以重现。
---------------------------------
            黄静芬先生的『四进士』和『倭袍』 2006-5-24 叶毅
   每年的假期总是来得慢去得快。等一年一度的元旦长休巴巴望眼欲穿,一旦进入休息,还没感受到休息的滋味,假期就结束了。今年不一样,好像元旦的假期来得格长,缘由是每天能和朋友在网上聊天的我只好“忍受寂寞”,放下网上的诸位朋友去行为家庭服务的事,这在日本被叫做“家族孝行”,呵呵。这几天已经上班了,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交叉听黄静芬先生的两部成名之作『倭袍』(也叫『果报录』)和『四进士』。
黄静芬先生是张鉴庭先生的同门,也是一位上一世纪的中叶蜚声书坛的单档女弹词艺人。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恐怕黄静芬先生的名头还会更响。文革后以上海东方评弹团(前身叫杨浦区评弹团)演员的身份在书场里说『四进士』。稍后就淡出书坛直到1994年去世。我仅见过黄先生两次,一次是他们东方评弹团在过去老西门的西园书场会书,一次好像是什么演唱会上,当时的黄静芬老先生备受下面听客的欢迎。
   在书场里听过一段黄静芬先生说的『四进士』中『审“胡大”』一折,这次的录音还没有听到这一节,黄先生起的“胡大”一角色,在被审时的一段说也够“糊涂”的,说他们夫妻不和,妻子回乡已经一年多没出来,最近啊,听说在乡下又为他生了个儿子出来,书情演绎到这里,台下的听客都被黄先生的“胡大”(吴语“大”和“涂”同音)所逗乐。自己的女人在乡下背着他跟人家不规矩,他还自得其乐地拣了一个现成的“爸爸”做,人要是糊涂到这种地步,也是无药可救的了。功力深厚的艺术家无须刻意寻噱,噱头就是无所不在,对于那些个肚子里没多少货的艺人硬装斧头柄式的所谓噱头,只有让听客倒胃口。
   网上供人下载的两个30回黄静芬先生的『倭袍』和『四进士』,好像年代不一样,说『四进士』时黄先生的声音要显得年轻许多,也许是比较早的录音,她的响弹响唱和说书的节奏都是非常有特色。而『倭袍』的录音,想来最早也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事了,一则黄先生的嗓音和说那部『四进士』不一样,二来录音时黄先生的身份已经是上海东方评弹团所属,再则,没有文革后的改革开放局面,黄先生要说那部一解放就被禁的『倭袍』,好像也不可能。比较一下我对两部书的感受,我则比较更喜欢听『倭袍』,原因并不仅仅是说『倭袍』是黄先生的出科书,『四进士』是解放后搞的“二类书”,而是想说黄先生的『倭袍』由于是先生的晚年所录下的东西,在说表和书情的铺开方面都显得沉稳和干练了许多。她的唱也没有因为年老而逊色,一样相当地出色。过去流传着黄静芬先生的开篇宝玉哭灵,在习先生的杂谈上我曾点播过一支花黄静芬先生唱的半字开篇。我还曾把唐紫云先生唱的岳飞和武松两支开篇错当成黄静芬先生唱的,在网友中闹成笑话。总之,黄先生的『四进士』我也非常喜欢听,去年年底在讨论上海评弹团的某个中年弹词艺人的书艺时,记得FF张先生支持我的看法,说听一个说书先生的书说得是否好,“开口见喉咙”,真是精辟之极。听黄静芬先生的说,人们会觉得她有浙江平湖的乡音在里面?要说苏州弹词,最起码的是得把苏州话说好吧,这对一个敬业的艺人来说,并不是苛求,也不是什么求全责备,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本博客中有关《几位女单档》书目的汇总链接:
               以下各部分内容相互或有交叉重复 

编号                      书名                              收录日期

范雪君

01.评弹皇后范雪君特辑 01/14                                     2013-12-18

02.秋海棠选曲范雪君  02/10                                     2013-12-18

03.经典-范雪君        01/09                                     2013-12-18

黄静芬

01.倭袍·别楼(视频)黄静芬2013-12-18

02.倭袍 (音频专辑) 01/30黄静芬                                2013-03-22

03.倭袍 (音频专辑) 01/60黄静芬                                2013-03-04

04.四进士(音频专辑)01/30黄静芬                             2013-03-05

05.半字开篇 黄静芬                                             2013-12-18

06.宝玉哭灵 黄静芬                                             2013-12-18

07.髯腮胡   黄静芬                                             2013-12-18

08.京剧坐宫 黄静芬                                             2013-12-18

秦文莲

01.秦文莲评弹新作专场演出                                       2013-12-18

02.孟丽君 (音频专辑) 01/60 秦文莲                              2013-03-07 

03.孟丽君 (音频专辑) 01/60 秦文莲                              2013-04-19

04.谢瑶环 (音频专辑) 01/32 秦文莲                              2013-06-17

05.孟丽君·武场夺魁 秦文莲                                     2013-12-18

06.孟丽君·母女会   秦文莲江文兰                               2013-12-18

07.孟丽君·父女巧相会 秦纪文秦文莲                             2013-12-18

08.孟丽君·三美会   秦文莲                                     2013-12-18

09.孟丽君·武场夺魁 秦文莲                                     2013-12-18

10.孟丽君·母女会   秦文莲                                     2013-12-18

11.谢瑶环·新七十二他  秦文莲郑樱                              2013-12-18

12.短篇锦上添花    秦文莲黄岚李莲洁                           2013-12-18

13.开篇 错把独夫当英雄 秦文莲                                  2013-12-18

蒋云仙(此处打开汇总链接)

程艳秋 (此处打开汇总链接)

  

                           相关书目

01.星期书会1023期 黄静芬专辑                                    2013-12-18

02.星期书1084期又闻秦氏弦叮咚                                  2013-12-18

03.星期书会1445期纪念秦纪文先生诞辰100周年专辑                  2013-12-18

  

               相关名家(以下链接不全,将逐步增补)

01.范雪君老师张少泉尤少卿从夏宝声习琵琶 从俞振飞夫人学京昆唱腔

02.黄静芬老师 朱咏春

03.黄静芬师兄 张鉴庭 

04.秦文莲老师 秦纪文(父)  (1) (2) (3) (4)

05.秦文莲姐姐秦香莲 

06.秦文莲学生 李莲洁                     

  

此处返回总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会说雪雪白、蜡蜡黄、墨墨黑、碧碧绿、血血红的看过来!
世上谁会骂金钱
老上海记忆(七) 老上海独特的文化景观--听说书
“弹词皇后”范雪君 珍贵音频《恨不相逢未嫁时》
评弹皇后范雪君特辑
缅怀“评弹教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