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声伯》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共27部

  金声伯先生在苏州评话界地位很高,名扬四方,人称“巧嘴”也好,“噱头大王”也罢,金声伯先生的说书人见人爱。我在学生时代曾在苏州书场听过他的书,一听从此忘不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有机会与金声伯零距离接触,到了苏州“电视书场”以后就有了接近金声伯先生更多的机会,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评话名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少年时代的我,有一次进苏州书场听书,中间一回是评话《包公》,说的是“包公断太后”一折,说书先生叫金声伯,这是我第一次在书场听金先生说书。说大书的叫啥个“伯”的蛮多,那时候只知道说书先生姓名中有“伯”字的就是说大书的(说评话的)。说大书的先生总归是大嗓门粗喉咙,嗓音沙哑,这好像是评话演员最明显的标志。然而金先生开出口来嗓音清晰,刚中有韧,富有磁性,听起来有回味感,这第一印象对我来说太深刻了。因为声音好听,深深地吸引着我,他模拟书中的不同人物,男的也好,女的也好,从他的音色中就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形象的人物。演戏,观众主要从演员的表演获知感觉;说书,听众主要从说书先生口中的声音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及其喜怒哀乐。常说道大书先生不怕起元帅将军,也不怕起强徒爷爷,单单就怕起娘娘和小姐丫环。金先生成功塑造出一位极具女性特色的国太李娘娘,这也反映了金先生的嗓音极佳,会科学用嗓。评话演员拥有这样一副佳嗓,实属难得,也提升了艺术品质。听书听书首先讲究声音,金先生的富有磁性的音色,留给了我美好的第一印象,从此,只要金声伯的演出我都会逐一去享受。

  评话演员特别讲究“精、气、神”,对于神的理解,是讲演员说书讲究神情、神态的运用和处理,为塑造人物,渲染气氛,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效果。金声伯先生特别会运用“眼神”。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感情传递的窗口,金先生每当上书台先会微微一笑,他的眼神给人感觉亲切平易,一下子与听众的距离拉近了。特别让你感觉到金声伯先生运用眼神的极妙时刻,就是在电视书场录像的瞬间。金先生塑造白玉堂、武松这类英雄人物时,往往怒目圆睁,仿佛眼中喷出两道火光,摄像师瞬间内会捕捉到那愤恨的眼神。金先生还会表演出那种“痛苦无奈的眼神”、“奸刁阴险的眼神”、“慈祥和蔼的眼神”等等。金先生的眼神很灵活,他的说书是心到眼到,形神皆备。眼神的运用,金声伯先生真是另有一功。

  儒雅是金声伯先生说书追求的一种风格与品质。苏州评弹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说唱表演艺术,呈现什么艺术风格取决于说书人的文化修养。金声伯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一个不断吸取各家之长,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金先生的说书语言精辟、干净,雅俗共赏;形体大度,富有美感,一派艺术大家风范。引用他人的评价:金声伯先生的说书,有理、有情、有劲、有味、有趣;静似明月清风,动则排山倒海;小卖、趣喻更是层出不穷,且有极为丰富的信息量,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满场笑声不绝,让人回味无穷。金声伯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不断丰富提炼说表艺术,熟而生巧,大家称“巧嘴金声伯”,这是对金先生的美誉。

  生活中的金声伯,说话就如说书,谈养生,说京剧,谈笑风生,与时俱进不落伍。如今金声伯先生已八十余岁,在书台说书的机会少了,但和金先生喝茶吃饭聊天的机会还是有的,我总是喜欢听他讲,即使是随便说说,我总觉得他就像在说大书,你看他的眼神变化,噱头连连,听得大家出神又哈哈大笑,声音还是那样的富有磁性。

------------------------------

           巧嘴金声伯获终身成就奖 2012年08月17日 李婷

本报讯(记者李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前天揭晓,苏州获得了四项大奖,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话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金声伯先生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金声伯小时候曾在钱庄学徒,16岁开始师从评话名家杨莲青学说长篇评话《包公》,天资极高的他仅学了两个多月就可登台演出,后来又从汪如云学说《三国》,从徐剑衡学说《七侠五义》,并就教于王斌泉、杨月槎、张玉书和扬州评话名家王少堂先生等。1957年,金声伯加入苏州市评弹团,1960年调到南京江苏省曲艺团。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金声伯形成了以“巧”字为突出特色的评话艺术表演风格。苏州市文联副秘书长项正伯1981年底正式拜金声伯先生为师,在向先生学习的30年中,项正伯对先生的“巧嘴”功夫,理解得尤为深刻:“先生的表演特色首先是"说法巧",他的说表口齿清爽,声音好听,注意节奏高低,抑扬顿挫,加上口俏,特别自然、亲切,听众听他的书,觉得非常轻松,非常舒服。他说的书每次都不一样,每次都有点新意。这是因为他在登台之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考虑不同的听众对象,不同的听书环境,还有不同的书情内容,再采取不同的说表方法;其次是"语言巧",先生对语言的组织、铺排是非常讲究的,语言精练简洁,又风趣幽默。还有一个,就是"噱头巧",噱头放得巧,是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从生活当中吸收过来的,时代气息特别强。他的噱头,注意故事情节,注重人物性格,讲究品位档次。因此既有效果,又有回味,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杰出的舞台表演艺术功力之外,金声伯先生还有较强的评话创作能力,他不仅先后对传统长篇评话《包公》、《三侠五义》、《武松》进行整理加工,使经典书目常说常新、常演不衰。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密切关注现实,让古老的评弹艺术和时代接轨,改编和创作了现代短篇评话《打票车》、《褪色照片》、《大闹走马口》、《兵进泰州》、《夜奔伏虎涧》、《顶天立地》等一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书目。
  美国达慕斯大学教授白素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石清照曾慕名专程来华研究金声伯的评话艺术。金声伯随后又应北京大学中文系之邀赴京讲课,并和白素珍、石清照探讨研究《包公》、《七侠五义》的源流、演变、发展及其评价,探索了口头文学与话本小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特点,两位学者由衷地表示“自清代石玉昆迄今,金声伯可谓苏州评话艺术的新里程碑,颇有学术研究价值”。

-------------------------------

                金鉴伯的《狄青(万花楼)》随笔

                  来自: 叶毅(琴将秋水弹明月,茶得春山试白云) 2013-10-31

   一直没有系统地听金鉴伯的书,因为他所开讲的《七侠五义》或者《包公》,都是很熟的内容,况且有两位泰斗级的人物在前,那就是他的父亲金声伯和师伯顾宏伯等都有大量的录音录像资料。好在顾宏伯长寿,我在国内也曾听过他的长篇。对于名家之后,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我从心里看不起他们,这种例子真是太多了。不过最近无意之中点了金鉴伯的《狄青》这部长篇(从狄青别师下山大闹万花楼开始),却饶有兴趣地没有中止一直在听。金鉴伯的说书风格也是酷似他的父亲金声伯,不过比金声伯更有朝气,也许是我们能够听到的金声伯的书,都是他上了年纪之后的录音录像,即便以前在书场里现场观摩金声伯的艺术,其时的年龄也是很大了。说金鉴伯的风格也酷似乃父金声伯是因为当今书坛还有一位金声伯的弟子汪正华的说法也神似金声伯,现在想来江苏的金声伯真的很幸运,他的艺术风格衣钵有传,不像和他齐名的上海吴君玉,身后寂寞,他的不肖儿子吴新伯非但没有丝毫的继承吴君玉的艺术风格,还在到处现世糟蹋吴君玉的盛名。
   屈指算来金鉴伯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不能再用中青年之类的提携后进的词汇了,对于金鉴伯,我们虽然不指望他有所发展创新,不过守成有望,就是守住祖师爷的这份基业还是绰绰有余的,对于苏州评弹中的评话艺术,我们并不存有超前的奢望,只要能够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就得叫好。金鉴伯的实践证明评话艺术的知音还是有广泛的听众基础,不像那些口称振兴评话接二连三地开研讨会作示范秀而谁都不像再从自己做起到码头上发扬光大评话影响的那些艺术叛徒,抢钱的本事“吵吵等”,说书的水平真正“谢谢一家们”!我现在正在听的三十回录音不知道是不是当年无锡钱同朋对艺术的贡献,应该是现场的录音,年代的考证我也说不上来,但是挂牌是苏州评弹团,那么应该在无锡县评弹团解散之后,按推测也许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当年的金鉴伯刚好正当壮年,怪不得听起来颇有朝气,中气十足呢。
   有一个包公脾气耿直的外插花,以前听金声伯说《包公》的时候也曾听过,就是茶壶和夜壶之争。记得当时金声伯没有特定是紫砂壶,而是泛泛地说下人(太监)送来一个茶壶。不过我在听金鉴伯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提到了是紫砂壶,于是套用其父亲的湖南醴陵和江苏的阳羡之争就不对了,不管历史上宋朝是不是阳羡已经开始制作茶壶与否,湖南醴陵却没有紫砂,哪来紫砂壶?也许茶壶和夜壶之争仅仅是一个噱头而已,不过,在这些细微之处如果金鉴伯更加注意一点,那就完美无缺了,毕竟现在是信息时代,不用去跑图书馆查资料就可以信手在网络世界寻求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对于一个较年轻(录音的时候)的演员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他们父子为了狄太后的年纪最后考证出不是四五十岁而是三十八岁,可见比乃祖杨莲青有进步,艺术之道在于不断革新完善,才会名家辈出,否则,杨莲青之后就没有顾宏伯和金声伯的名家地位了。
   听金鉴伯的评话还是能够让人感到评话并不是让人绝望到无处可听的地步,十年前有朋友描述江阴的姚江在衡山开讲《金枪》是谓最后的守望,毕竟当时的姚江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当今书坛说大书的,金鉴伯已经六十,连汪正华也已经五十了,看来令人担忧的现实依然没有消失,不过我们还能够听到评话,总算不错了。  金声伯先生在苏州评话界地位很高,名扬四方,人称“巧嘴”也好,“噱头大王”也罢,金声伯先生的说书人见人爱。我在学生时代曾在苏州书场听过他的书,一听从此忘不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有机会与金声伯零距离接触,到了苏州“电视书场”以后就有了接近金声伯先生更多的机会,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评话名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少年时代的我,有一次进苏州书场听书,中间一回是评话《包公》,说的是“包公断太后”一折,说书先生叫金声伯,这是我第一次在书场听金先生说书。说大书的叫啥个“伯”的蛮多,那时候只知道说书先生姓名中有“伯”字的就是说大书的(说评话的)。说大书的先生总归是大嗓门粗喉咙,嗓音沙哑,这好像是评话演员最明显的标志。然而金先生开出口来嗓音清晰,刚中有韧,富有磁性,听起来有回味感,这第一印象对我来说太深刻了。因为声音好听,深深地吸引着我,他模拟书中的不同人物,男的也好,女的也好,从他的音色中就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形象的人物。演戏,观众主要从演员的表演获知感觉;说书,听众主要从说书先生口中的声音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及其喜怒哀乐。常说道大书先生不怕起元帅将军,也不怕起强徒爷爷,单单就怕起娘娘和小姐丫环。金先生成功塑造出一位极具女性特色的国太李娘娘,这也反映了金先生的嗓音极佳,会科学用嗓。评话演员拥有这样一副佳嗓,实属难得,也提升了艺术品质。听书听书首先讲究声音,金先生的富有磁性的音色,留给了我美好的第一印象,从此,只要金声伯的演出我都会逐一去享受。

  评话演员特别讲究“精、气、神”,对于神的理解,是讲演员说书讲究神情、神态的运用和处理,为塑造人物,渲染气氛,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效果。金声伯先生特别会运用“眼神”。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感情传递的窗口,金先生每当上书台先会微微一笑,他的眼神给人感觉亲切平易,一下子与听众的距离拉近了。特别让你感觉到金声伯先生运用眼神的极妙时刻,就是在电视书场录像的瞬间。金先生塑造白玉堂、武松这类英雄人物时,往往怒目圆睁,仿佛眼中喷出两道火光,摄像师瞬间内会捕捉到那愤恨的眼神。金先生还会表演出那种“痛苦无奈的眼神”、“奸刁阴险的眼神”、“慈祥和蔼的眼神”等等。金先生的眼神很灵活,他的说书是心到眼到,形神皆备。眼神的运用,金声伯先生真是另有一功。

  儒雅是金声伯先生说书追求的一种风格与品质。苏州评弹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说唱表演艺术,呈现什么艺术风格取决于说书人的文化修养。金声伯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一个不断吸取各家之长,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金先生的说书语言精辟、干净,雅俗共赏;形体大度,富有美感,一派艺术大家风范。引用他人的评价:金声伯先生的说书,有理、有情、有劲、有味、有趣;静似明月清风,动则排山倒海;小卖、趣喻更是层出不穷,且有极为丰富的信息量,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满场笑声不绝,让人回味无穷。金声伯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不断丰富提炼说表艺术,熟而生巧,大家称“巧嘴金声伯”,这是对金先生的美誉。

  生活中的金声伯,说话就如说书,谈养生,说京剧,谈笑风生,与时俱进不落伍。如今金声伯先生已八十余岁,在书台说书的机会少了,但和金先生喝茶吃饭聊天的机会还是有的,我总是喜欢听他讲,即使是随便说说,我总觉得他就像在说大书,你看他的眼神变化,噱头连连,听得大家出神又哈哈大笑,声音还是那样的富有磁性。

------------------------------

           巧嘴金声伯获终身成就奖 2012年08月17日 李婷

本报讯(记者李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前天揭晓,苏州获得了四项大奖,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话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金声伯先生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金声伯小时候曾在钱庄学徒,16岁开始师从评话名家杨莲青学说长篇评话《包公》,天资极高的他仅学了两个多月就可登台演出,后来又从汪如云学说《三国》,从徐剑衡学说《七侠五义》,并就教于王斌泉、杨月槎、张玉书和扬州评话名家王少堂先生等。1957年,金声伯加入苏州市评弹团,1960年调到南京江苏省曲艺团。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金声伯形成了以“巧”字为突出特色的评话艺术表演风格。苏州市文联副秘书长项正伯1981年底正式拜金声伯先生为师,在向先生学习的30年中,项正伯对先生的“巧嘴”功夫,理解得尤为深刻:“先生的表演特色首先是"说法巧",他的说表口齿清爽,声音好听,注意节奏高低,抑扬顿挫,加上口俏,特别自然、亲切,听众听他的书,觉得非常轻松,非常舒服。他说的书每次都不一样,每次都有点新意。这是因为他在登台之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考虑不同的听众对象,不同的听书环境,还有不同的书情内容,再采取不同的说表方法;其次是"语言巧",先生对语言的组织、铺排是非常讲究的,语言精练简洁,又风趣幽默。还有一个,就是"噱头巧",噱头放得巧,是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从生活当中吸收过来的,时代气息特别强。他的噱头,注意故事情节,注重人物性格,讲究品位档次。因此既有效果,又有回味,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杰出的舞台表演艺术功力之外,金声伯先生还有较强的评话创作能力,他不仅先后对传统长篇评话《包公》、《三侠五义》、《武松》进行整理加工,使经典书目常说常新、常演不衰。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密切关注现实,让古老的评弹艺术和时代接轨,改编和创作了现代短篇评话《打票车》、《褪色照片》、《大闹走马口》、《兵进泰州》、《夜奔伏虎涧》、《顶天立地》等一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书目。
  美国达慕斯大学教授白素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石清照曾慕名专程来华研究金声伯的评话艺术。金声伯随后又应北京大学中文系之邀赴京讲课,并和白素珍、石清照探讨研究《包公》、《七侠五义》的源流、演变、发展及其评价,探索了口头文学与话本小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特点,两位学者由衷地表示“自清代石玉昆迄今,金声伯可谓苏州评话艺术的新里程碑,颇有学术研究价值”。

-------------------------------

                金鉴伯的《狄青(万花楼)》随笔

                  来自: 叶毅(琴将秋水弹明月,茶得春山试白云) 2013-10-31

   一直没有系统地听金鉴伯的书,因为他所开讲的《七侠五义》或者《包公》,都是很熟的内容,况且有两位泰斗级的人物在前,那就是他的父亲金声伯和师伯顾宏伯等都有大量的录音录像资料。好在顾宏伯长寿,我在国内也曾听过他的长篇。对于名家之后,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我从心里看不起他们,这种例子真是太多了。不过最近无意之中点了金鉴伯的《狄青》这部长篇(从狄青别师下山大闹万花楼开始),却饶有兴趣地没有中止一直在听。金鉴伯的说书风格也是酷似他的父亲金声伯,不过比金声伯更有朝气,也许是我们能够听到的金声伯的书,都是他上了年纪之后的录音录像,即便以前在书场里现场观摩金声伯的艺术,其时的年龄也是很大了。说金鉴伯的风格也酷似乃父金声伯是因为当今书坛还有一位金声伯的弟子汪正华的说法也神似金声伯,现在想来江苏的金声伯真的很幸运,他的艺术风格衣钵有传,不像和他齐名的上海吴君玉,身后寂寞,他的不肖儿子吴新伯非但没有丝毫的继承吴君玉的艺术风格,还在到处现世糟蹋吴君玉的盛名。
   屈指算来金鉴伯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不能再用中青年之类的提携后进的词汇了,对于金鉴伯,我们虽然不指望他有所发展创新,不过守成有望,就是守住祖师爷的这份基业还是绰绰有余的,对于苏州评弹中的评话艺术,我们并不存有超前的奢望,只要能够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就得叫好。金鉴伯的实践证明评话艺术的知音还是有广泛的听众基础,不像那些口称振兴评话接二连三地开研讨会作示范秀而谁都不像再从自己做起到码头上发扬光大评话影响的那些艺术叛徒,抢钱的本事“吵吵等”,说书的水平真正“谢谢一家们”!我现在正在听的三十回录音不知道是不是当年无锡钱同朋对艺术的贡献,应该是现场的录音,年代的考证我也说不上来,但是挂牌是苏州评弹团,那么应该在无锡县评弹团解散之后,按推测也许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当年的金鉴伯刚好正当壮年,怪不得听起来颇有朝气,中气十足呢。
   有一个包公脾气耿直的外插花,以前听金声伯说《包公》的时候也曾听过,就是茶壶和夜壶之争。记得当时金声伯没有特定是紫砂壶,而是泛泛地说下人(太监)送来一个茶壶。不过我在听金鉴伯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提到了是紫砂壶,于是套用其父亲的湖南醴陵和江苏的阳羡之争就不对了,不管历史上宋朝是不是阳羡已经开始制作茶壶与否,湖南醴陵却没有紫砂,哪来紫砂壶?也许茶壶和夜壶之争仅仅是一个噱头而已,不过,在这些细微之处如果金鉴伯更加注意一点,那就完美无缺了,毕竟现在是信息时代,不用去跑图书馆查资料就可以信手在网络世界寻求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对于一个较年轻(录音的时候)的演员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他们父子为了狄太后的年纪最后考证出不是四五十岁而是三十八岁,可见比乃祖杨莲青有进步,艺术之道在于不断革新完善,才会名家辈出,否则,杨莲青之后就没有顾宏伯和金声伯的名家地位了。
   听金鉴伯的评话还是能够让人感到评话并不是让人绝望到无处可听的地步,十年前有朋友描述江阴的姚江在衡山开讲《金枪》是谓最后的守望,毕竟当时的姚江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当今书坛说大书的,金鉴伯已经六十,连汪正华也已经五十了,看来令人担忧的现实依然没有消失,不过我们还能够听到评话,总算不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鉴伯:父亲金声伯给的折扇不舍得用
金声伯《七侠五义》苏州评话100回
金声伯开讲 评话选回《包公·断太后》
“大书小说”顾宏伯
金声伯人已去,话醒世
签名封里的故事-金声伯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