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鉴赏

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鉴赏

尹新天
2017-12-28 阅读220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创作了传奇故事《莺莺传》,元代著名元曲作家王实甫将其改造为元曲杂戏《西厢记》,我国不同朝代的两位文学大碗共同打造了中国古代最为有名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字微之,中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皇族拓跋部后裔,曾官至宰相,后被贬往外地,任武昌节度使等职。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元稹的名句

  元稹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史称'元白'。元稹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有《元氏长庆集》。

上面的照片是宜昌长江三峡岸边的'三游洞',因元稹曾与白家兄弟白居易、白行简同游此洞而得名。2002年夏条法司组织全司人员前往宜昌一游,曾前往三游洞游览。

   唐朝国力强盛,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盛唐时期长安居民超过百万,当时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长安城面积是西汉长安城的2.4倍,是古罗马城的5倍,是君士坦丁堡的7倍。国盛则文兴,唐朝文化艺术之繁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顶峰。

张画显示了唐代达官贵人的生活面貌。

  元稹还留有一篇著名的传奇作品(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小说),即《莺莺传》,堪称唐人传奇之翘楚,这在唐代诗人中相当罕见。

陈寅恪先生评价说:'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

陈演恪在其《读莺莺传》一文中考证道:'《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中也说:'《莺莺传》者,即叙崔、张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元稹在娶韦丛为妻之前,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私情,这便是崔莺莺。元稹为他与崔莺莺的那段恋情创作了《莺莺传》,总共只有3500多字,却凄婉动人,极尽缠绵。

《莺莺传》采用文言写成,一些文字比较难以读懂。为便于鉴赏,在原文中以括号方式作了释义或者译文。

   唐贞元年间,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从不做非礼之事)。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有时与友人一起游乐聚餐,纷纷杂乱,他人喧闹欢腾,犹恐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张生只是在一旁看着而已,从来不参与)。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元稹的朋友问他这是为什么),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登徒子不是好色之人,却被认为有不端行为)。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我是真喜欢美女的人,却总是没有机会)。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为什么这样说呢?但凡遇见绝色女子,未尝不怦然心动,由此可以知道并非是忘情之人)。'诘者识之(问他的人这才明白了)。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今山西永济),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张生母亲也姓郑,说起姻亲关系,崔氏还是张生的远房姨母)。是岁,浑瑊(中唐名将)薨于蒲,有中人(宦官)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军人在为其办理丧事期间发生骚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元稹在普救寺邂逅崔莺莺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张生与驻守蒲州军队的将领有些交情),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皇帝指派按察使杜确统辖该地军队),令于军,军由是戢(收藏兵器,指不再骚乱)。

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郑妇非常感激张生的厚德,在堂屋设宴款待他)。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你姨母是个寡妇),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希望以此)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女儿称病久而不出),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穿着平常,容貌温柔),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因为是郑氏逼她出来相见的),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莺莺是当朝皇帝甲子年七月出生,现在是该皇帝的贞元庚辰年,故莺莺十七岁了)'。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张生由此神魂颠倒,想向莺莺表达爱慕之情,却没有机会)。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崔莺莺的丫鬟名叫红娘,张生私下多次向红娘打招呼,乘机向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红娘听了惊骇不已,吓得拔腿而跑,张生看她如此也很后悔)。翼日(次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你对我说的,我不敢对小姐说,也不敢告诉他人,你明明知道自己是崔家亲戚,为什么不趁着对崔家有恩德而请媒人提亲呢?)'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但凡有女人在场,都不敢瞟视)。不为当年,终有所蔽(虽然现在不再这样了,但总感到拘束)。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前次在席间遇见崔莺莺,简直神魂颠倒难以把持,几天来,走路时忘了要去哪里,吃饭时忘了吃饱没有)。若因媒氏而娶(如需托媒人提亲),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崔莺莺很看重自己的名声,即使是她很尊敬的人也不敢以非礼之语冒犯),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由下人为她张罗,小姐绝对不会听从)。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然而小姐很喜欢阅读诗文,往往反复品味,常常会幽怨羡慕良久)。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你可以试试给她写情诗看看能否打动她,除此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这天晚上,红娘又来了,手拿一张彩色信笺交给张生,说这是崔小姐叫我转交你的),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亦微喻其旨(张生感觉莺莺似有约会之意)。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这一日是二月十四。崔莺莺住的院落东面有一棵杏树,爬上这棵树就能够翻过院墙)。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二月十六晚上,张生爬树越过院墙到达西厢,果然看见门是半开着的)。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红娘躺在床上,张生将红娘推醒,红娘大惊失色,说你怎么敢晚上来到这里?)'张因绐之曰(张生有些疑惑地说):'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是莺莺约我来呀,烦请你告诉莺莺)。'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有什么区别)?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这一段对理解《莺莺传》故事甚为重要,故翻译如下:

没过多久,红娘回来连声说道“来啦来啦”。张生又惊又喜,自以为好事一定成了。等到莺莺来到跟前,只见她穿戴端庄,面色凝重,大声数落张生道:“兄长救我全家,恩重如山,所以母亲以弱子幼女相托,没想到你通过不懂事的婢女送来淫逸之词。你先前保护我们免遭祸乱是行义之举;现在却乘机要挟索取,这难道不是以乱换乱,二者相差几何?若隐匿你的言辞,掩饰你的丑行,这是不义;若禀报母亲,则有违你的恩德,这是不祥;若让婢女转告,又恐不能如实表达我的心意;由我自己给你回了一封短信,又担心让你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故意采用鄙靡之词,务求你前来,好当面说清楚。现在你果然作出非礼之举,难道不感到羞愧吗?望你遵制守礼,勿陷不端!”莺莺说完就转身而去。张生呆若木鸡,愣了好一会儿,才再次翻墙回去,于是彻底绝望了。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几天后,张生靠着窗户独自睡卧,忽然被人惊醒,只见红娘抱着枕头被子来了)。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红娘拍拍张生,说道:“来啦来啦,还睡着干啥。”)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恭谨以待。(张生擦擦眼睛,呆坐了很久,以为是在做梦。然后赶紧整衣打扮,恭恭敬敬地等候莺莺到来)

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一会儿,红娘扶着莺莺来了,莺莺不胜娇羞,仿佛无力支撑自己,此时莺莺的神情已不是平日的端庄严肃了)。是夕旬有八日也(这天是二月十八),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従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莺莺娇啼幽咽,红娘又扶着她走了,莺莺整夜没说一句话)。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张生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了,还半信半疑地说:这难道是在做梦?等到天大亮了,看见莺莺的脂粉还留在手臂上,香味还留在衣服上,莺莺娇啼的泪水还点点撒在被褥上,这才确信不疑了)

  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此后又过了十来天,莺莺再也没有露面。张生思恋不已,动笔写一首长诗,还没有写完,正好红娘过来,就将已经写成的交给红娘,请她转交莺莺,于是莺莺又开始与张生幽会,从此清晨悄悄出来,晚上悄悄进去,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光)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张生常问莺莺,你母亲态度如何),则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我无法开口,就这样吧)。'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喻之。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没过多久,张生要前往长安去了,悄悄地暗示给莺莺。莺莺没说一句责难的话,然而凄婉之表情令人感动)。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而张生遂西下(张生临行之夜,莺莺不肯相见,于是张生便西去长安了)。

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过了几个月,张生再次回到普救寺,又与莺莺幽会了好长时间)。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崔莺莺书法甚好,还善于写文章),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大略崔之出人者(但凡崔莺莺肯出示于人的),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但从不述诸言语)。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崔莺莺时常愁闷幽深,却总是让人看不出来);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以往崔莺莺曾深夜独自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更是猜不透莺莺心思)。

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张生偶尔说道考期已近),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崔莺莺已经暗自明白将要诀别了,于是态度恭敬、和声细语地慢慢说道):'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这或许是我命该如此),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即使君乱之君弃之,也是你对我的恩惠);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不悦),无以奉宁(我也无法宽慰你)。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那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如今要分手了,就满足一次你的心愿吧)。'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唏嘘,张亦遽止之(张生也急忙叫莺莺不要再弹了)。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回到母亲那边去了),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

  明年,文战不胜(科考失利),张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张生便留在长安攻读,其间给莺莺写了封信,以宽慰莺莺)。

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现将崔莺莺回信所言粗略记载如下),曰:

'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你还馈赠剪彩首饰一盒),口脂五寸(口红一只),致耀首膏唇之饰(这些都是女人化妆打扮之物)。虽荷殊恩,谁复为容(虽承蒙惠赠,可是又让我打扮给谁看呢)?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谨闻你打算留京攻读,然进修之道,在于心静)。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只恨已习以为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你我分别犹如昨日,不知不觉已逾一年)。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所幸的是你还不忘鄙人,眷念不已)。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对曾经做出的终生誓约,我从来都没有违背)。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过去因是远亲,曾经一起吃饭),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你通过丫鬟来引诱我,表达了你的诚意,儿女之情难以抗拒,你有意心挑引,我无意坚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等到以身相许,你我情意深重,我当时的心情,实指望以终生相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谁知既以身相许,却不能巩固你的情爱,致使我蒙受自献之羞)。没身永恨,含叹何言(长恨终生,唯自叹而已,又能再说什么呢)?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假如你能以仁人之心待我,即便是死了,也犹如在世)。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或许达人高士并不看重感情,往往舍小求大,视婚前恋情为丑行,以山盟海誓为儿戏)。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即使骨化形销,对你的丹诚之心永不泯灭,纵然如历经风霜而飘落的枯叶,也依然依托在你脚下的净土之中与你相随)。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还奉上乱发一束),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你我心近身远,再会无期,钟情所致,只能神驰千里在梦中相会了)。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赋《崔娘诗》一绝云: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亦续《会真诗》三十韵: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

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

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张生的朋友读了无不惊诧,然而张生已决意与莺莺断绝这段情缘了)。稹特与张厚,因徵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但凡天生艳绝女子,不是祸害自己,就是祸害他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嘲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所以只好克制自己的感情)。'于时坐者皆为深叹。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莺莺已出嫁他人,张生也已娶妻)。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通过其丈夫转告莺莺,祈求以表兄名义再见一面)。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张生诚心诚意想会莺莺一面,却被拒绝,不由得满脸沮丧),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


自従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竟不之见(莺莺终不肯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崔又赋一章以谢绝云: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下面谈谈我对《莺莺传》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对唐人传奇评价最高的有两篇:一是元稹的《莺莺传》;二是李朝威的《柳毅传》。

元稹是中唐诗坛领军人物,文学功底非同一般,写诗更是其强项,故在《莺莺传》中插入了不少元稹的诗作,堪称'文眼',使之大为增色。《会真诗》三十韵是难得的佳作,一韵到底,非高手不能为之;两首五言绝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更是传神之作,传颂千载。《红楼梦》也有类似之处,'金陵十二钗判词''黛玉葬花词''芙蓉女儿诔''题帕三首''秋窗风雨夕'都是曹雪芹呕心沥血之作,是《红楼梦》精华之所在,后四十回作者高鹗在这方面远不能与曹雪芹相比,后四十回全然没有这等诗文。

从小说作品的角度出发,《莺莺传》中主要人物其实只有三人,即张生、崔莺莺与红娘。《莺莺传》对张生的描写很一般,不外乎开始一见钟情、继而挑逗勾引,始乱终弃而已,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对红娘的描述也很一般,仅仅记载了她帮张生传递书信,并没有做出什么有违于丫鬟身份的举止,不像后来在《莺莺传》基础上改写的《西厢记》那样成为主角。不过,对红娘的描写虽然很少,却仍强于张生,文中两次记述红娘所言“至矣、至矣”,将红娘一个小丫头的天真善良表现得很逼真。相比之下,《莺莺传》对崔莺莺的描写细腻饱满得多,她与张生之间的交往委婉曲折,跌宕起伏,给人留下的印象远过张生。

元稹笔下的崔莺莺是大家闺秀,在严格闺训中长大,深受传统礼教约束,又受过良好教育,多才多艺,造就了她了深沉幽远的个性。如《莺莺传》所述,崔莺莺才艺过人,且追求极致,却表现得好似不懂一样;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展示;分明对情人情深意切,却从来不诉诸言语;经常愁绪满怀,心事重重,表面上却好似不大在乎;喜怒之情,绝少溢于言表。这样的性格太不同于一般女子了,让张生感到猜不透莺莺的心事,在她面前缺乏自信感,这或许也是两人日后劳燕分飞的原因之一。

《莺莺传》中记载的崔莺莺一开始对张生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崔氏设宴款待张生,感谢他的搭救之恩,叫莺莺出来拜谢,莺莺却迟迟不肯出来,出来之后态度也很冷淡。这或许是因为大恩不言谢的缘故,莺莺不愿过于热情招致纠缠,这很符合崔莺莺的身份与个性。

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通过红娘传送情诗给莺莺。莺莺回了一首千年传颂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我过去看《西厢记》总以为这是莺莺在主动约会,张生欣然赴约却又遭到莺莺一顿痛斥,似乎难以理解,给人一种捉弄人的感觉。此番细读《莺莺传》,才知道原文并非如此。收到张生的情诗,崔莺莺感到既不宜置之不理,也不宜禀报母亲,又不宜通过红娘予以回绝,只能由自己来表明态度。然而,仅凭一两首情诗就予以训斥未免有些唐突,于是就写了这首貌似相约的情诗,及至张生果然半夜翻墙而来,偷香窃玉之心昭然若揭,崔莺莺这才有理有据、正言厉色地数落张生的非礼之举,让张生无话可说。这正是《莺莺传》的过人之处,突显出莺莺的缜密思维,也与莺莺一开始的冷淡态度保持了一致。

然而,崔莺莺毕竟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作品中的张生也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年轻人,且有恩于莺莺一家,追求莺莺又如此炽热,莺莺虽然一开始拒绝了张生,但张生毕竟有大恩与崔家,他的多才多艺和痴情也让莺莺感到难以抗拒,于是后来才有忽然主动夜奔张生住所的举动。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反映了崔莺莺从坚拒到动摇,终于反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崔莺莺即使与张生幽会长达数月,也依然保持了她那种矜持的个性,《莺莺传》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点。首次幽会之夜,莺莺虽然温顺可人,但竟夕不说一句话,以掩饰自献之尴尬;莺莺不肯将其书法诗作轻易示人,显得很有个性;张生常以诗文相挑,莺莺也不怎么爱看;莺莺弹得一手好琴,张生偷听后请她再弹一次,莺莺竟不肯答应;两人初次分别之夜,莺莺不像一般热恋中的女孩那样缠绵不已,而是默默承受,只是流露出哀怨表情而已。这些描写隐含了崔莺莺从一开始就有终遭遗弃的预感,为两人后来的诀别埋下了伏笔。

后来张生又回来与莺莺相聚了一段时间,崔莺莺在最后诀别之夜对张生的言行举止以及在两人分手之后写给张生的长信是整个《莺莺传》的高潮,将崔莺莺的心思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元稹善于书写爱情的才情。尤其是给张生的回信,是整个《莺莺传》中篇幅最长的一段文字,元稹通过这段话反反复复从各个角度描写崔莺莺此时悲哀无奈的心情,极尽缠绵,委婉感人。从崔莺莺所说的话和所写的信来看,她绝非无情无义之人,相反她对张生感情至深,从内心里希望两人能够白头偕老。然而世事难料,崔莺莺在思想上终究未能摆脱社会、出身、教养的桎梏,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适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遭到遗弃以后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表现出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莺莺传》对崔莺莺的着意刻画和传神描写有血有肉,异常鲜明。诀别之夜,崔莺莺为张生抚琴,琴声纷乱,充满哀怨,连张生也听不下去了,莺莺泪流满面,撇琴径直离去,哀怨之情让读者无不为之深深打动。

莺莺另嫁他人之后,张生还归来过一次,恳请莺莺丈夫同意让两人再见一面,终遭莺莺拒绝。《莺莺传》最后以婉拒张生的诗句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结尾,意境无穷,完整地保留了崔莺莺的独特个性,留给读者的唯有深深的叹息。

这样的结局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传统结局不同。

唐人传奇中的另一名篇《霍小玉传》讲述的故事与《莺莺传》在开始部分有些相似,即男才女貌,感深意笃,但结局却大相径庭。霍小玉被李益抛弃后,苦苦相思,矢志不渝,以至卧病不起,生命垂危。忽闻李郎被义士强拽到家,霍小玉'歘然自起,更衣而出,恍若有神',与生相见时'含怒凝视,不复有言'。最后在宴席上,'小玉侧身转面,斜视李生良久,举杯以酒酹地,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后来果然将李十郎折磨得生不如死。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记载名妓杜十娘与李甲的爱情故事,结局与《霍小玉传》颇为相似。两人历经磨难,杜十娘终于脱离苦海从良于李甲,开启新的生活。然而就在乘船行进途中,李甲竟私下将李十娘卖给一个商人以获千金,杜十娘得知后万念俱灰,她强掩悲伤假装同意他们的交易,在交易达成时还亲自验证李甲所获千金真假,随后当众怒斥商人及负心汉,命李甲将杜十娘所携带百宝箱的抽屉逐一打开,将她积攒的价值数万金的珍宝悉数抛撒江中,让李甲为自己的负心之举和有眼无珠悔恨得无以复加,然后毅然投江自尽,致使众人怒不可遏,痛打李甲和商人。

《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种类型的悲剧结局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反映了民众的心愿。然而,现实中更多的可能是崔莺莺的结局。《莺莺传》没有此等轰轰烈烈,而是以平平常常的分手为结局,元稹能将这样的结局也描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真是写作高手。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莺莺传》末尾张生的一段议论,竟将莺莺称为'天生尤物',说什么这样的女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莺莺比作古代西周的误国女子褒姒,还说什么“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这段话遭到鲁迅先生痛斥,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纵观《莺莺传》,通篇都是对莺莺的深情描述,文中充满赞赏之意,最后竟然要写上这样一段,实在是匪夷所思。

尽管有这样的不足之处,仍然瑕不掩瑜,不会减损《莺莺传》有如明珠般的光辉。

  元稹后来与韦丛的婚姻经历也表明他并非薄情之人。元稹留下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时任太子少保的韦夏卿将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

当时正是元稹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两人婚后却是百般恩爱,感情非常好。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韦丛从高官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体贴丈夫,对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仕途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获得了韦丛这样一位温柔体贴的娇妻。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能够与元稹同甘共苦,大有卓文君的风范,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

不幸的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生活就要来临,爱妻却撒手人寰,使元稹悲痛不已。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公务无法亲自前往,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到了下葬那天,元稹情不能已,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上面是韦丛的画像,她的生世可能也是通过元稹的三首怀念诗才为人知晓的。

  元稹后来又与唐代才女薛涛发生过一段恋情,他俩的爱情故事是中唐文艺界最为出名的爱情故事之一,虽然这场爱情最终无疾而终,但正因为没有结果反而更有余味。

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至今。薛涛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有政治头脑,身为乐伎,却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

  唐元和年间,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芳名,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县)相见。

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年轻诗人的俊朗外貌和出色才情吸引。两人议诗论政,情谊渐深。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被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

  两人最终未能修成正果,一方面是年龄悬殊过大,三十一岁的元稹正值风华岁月,薛涛即便风韵绰约,但毕竟大了十一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薛涛出身乐籍,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对此薛涛心中很明了也很坦然,故亦无恨。

  与元稹分手之后,薛涛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道袍,从炽烈走向淡然。成都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但薛涛内心从此一片静寂。

上面的照片是薛涛的石雕塑像。

  成都的风景名胜景点薛涛井,位于成都浣花溪畔,据说是薛涛故居。

 《莺莺传》的悲剧结局让许多人感到遗憾不满,希望看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于是后来陆续产生了许多续作。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述:'金则有董解元《西厢诸宫调》,元则有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续西厢记》,明则有李日华《南西厢记》,陆采《南西厢记》等,其他曰《竟》曰《翻》曰《后》日《续》者尤繁,至今尚或称道其事。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

《莺莺传》诸多续作中,以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最负盛名,原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采用元曲形式写成,共5本5楔21折,总共5万多字,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堪称鸿篇巨制。作者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人。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在宋代是一种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表演形式,到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开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流行于元大都(今北京)一带。

元曲也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然而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唐代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更大的灵活性。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独有特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产生了元曲四大名家,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王实甫《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较之《莺莺传》,王实甫续写的《西厢记》做了如下改动:

将崔莺莺的身份提高到当朝相国之女,崔夫人郑氏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葬,途中受阻暂住普救寺。崔相国生前已将莺莺许配郑氏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然而郑恒系纨绔子弟,莺莺很不满意。

将《莺莺传》所称'张生'改名为张珙,字君瑞,是当朝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途中也在普救寺小住,得以邂逅崔莺莺,一见倾心。

张生得知莺莺小姐每夜都到后花园内焚香,于是趁夜深人静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听到也随即和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两人由此萌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貌,率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压寨夫人'。众人束手无策,危急中夫人申言:'不管何人只要能退贼解围,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与领兵十万驻守蒲州的白马将军杜确有八拜之交,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求救于杜确。三日后,杜确帅兵赶到打退了孙飞虎。

  然而此时崔老夫人却变卦了,不愿招'白衣学士'为婿,在酬谢宴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以兄妹相称,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张生和莺莺都痛苦万分。

看到这些,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后,张生多日不见莺莺,相思患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当晚,张生翻墙而入,莺莺见了却怪他行为不端,说以后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后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近日神情恍惚,行为异常,怀疑女儿与张生不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拷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

红娘替小姐和张生向老夫人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小姐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

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送行,临行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向莺莺传信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在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赶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在艺术上,《西厢记》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描写,完成了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形象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其中,又以红娘这一地位最为卑下的人物个性最为鲜明突出。红娘心地善良、聪明伶俐、热心正直、敢做敢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作地位中远过莺莺,成为整部《西厢记》的主角,突破了传统文学作品总是以才子佳人为主角的格局,因而深受广大平民阶层喜爱。王实甫在《西厢记》的最后部分写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千古名言,成为贯穿该剧的主题思想。

  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恋人重聚,共入洞房,这是中国民众向来乐见的结局,未必如《莺莺传》那样深邃感人。然而,王实甫也是元曲创作高手,《西厢记》洋洋五万余字,人物刻画更加深入细腻,有许多为人称道的佳句,例如: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有一日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恁时节风流嘉庆,锦片也似前程,美满恩情,咱两个画堂春自生。


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花影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诗对会家吟?


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后来演变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名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名段是:莺莺长亭送别张生,红娘问小姐为什么不打扮,莺莺以一首'叨叨令'(元曲词牌之一)作答: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朵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刹人也么哥!兀的不闷刹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这样风格的曲词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很多,言辞更贴近民间语言,充分体现了元曲不同于唐诗宋词的艺术特色。

  到了明清,各种各样的《西厢记》不同版本竟达80多种。清朝中期之后,各种戏剧大盛,形成了京剧、越剧等著名剧种,《西厢记》又被纷纷搬上戏剧舞台。

从元稹创作《莺莺传》到如今,1400多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可以相信,这一故事将永存于世!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娘
《美图欣赏》(剪纸艺术)剪纸故事 西厢记
中国古代才女:唐代篇《崔莺莺》
莺莺传与西厢记
元稹悼亡枉费词
夜月明三五(唐·元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