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简阅读后,2022年我遇见的宝藏书籍

2022年,我的人生翻开了新一页的篇章,为了适应角色的转换,这一年看的书多以实用类为主。至于“无用”的书,很惭愧,只读了30多本,还包括了几本读不下去被搁置的。
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今年我在读书这事上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只读经典,尽量选再版次数多的。
这是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的建议,也是很多大牛的看法。因为经典是一系列学科的枝干先看懂枝干,再读其他书作为补充。
第二,放弃精读,多用主题阅读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了主题阅读的方法:围绕主题设计书单,确定哪些章节与主题相关,然后只读这些章节。将不同作者的观点列在你关心的各个议题下面,梳理、分析。
今天推荐的书,都是领域内的经典,或有口皆碑的书籍。另一个特点,可读性高,几乎没什么门槛,相信总有一本对你胃口。


《简读中国史》

这不是一本寻常意义上的通史书,毫不枯燥。作者擅长写史,笔法活泼,曾经火遍全网的《曾国藩记》就出自他笔下。

书里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简读”,比较中西方文明的本质,试图在浩瀚广袤的时空中为读者抓住几条关键线索。

比如,作者在解读中国的文明基因时抛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最初的起因,要追溯到两国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大陆国家,地理呈半封闭性,而黄河流域的腹地非常肥沃,适合农耕,中国文明从根上就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一种定居文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基本是对上一代的重复,老年人的经验至关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就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而希腊正好相反,海岸线绵长,土地极度贫瘠;多山地,适合养羊、种橄榄和葡萄,人们只能拿橄榄油和葡萄酒换粮食吃,需要出海贸易。各家的年轻人登船,船上不论长幼尊卑,只有人人平等。西方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敢于反抗权威,因为老一辈的经验不管用了。
以及,为什么东方文明崇尚一元,西方文明崇尚多元?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循环往复”,但大方向不会改变?为什么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意志的结果?
这些问题你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我就不剧透了。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放在想读清单里很久的一本书,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看这本书我用了一周的睡前时间,读完只用了三个晚上,剩下的时间用来感受头脑里的余震。
豆瓣上的内容简介是这样的:
个性和善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进行了智商改造手术。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如果硬要分类,它属于人文科幻。作者天才的写作手法,得以让读者完全代入主角视角,感受大起大落、如同坐过山车一般的阅读体验。

我们和查理·高登一起,置身巨大的迷宫,迷宫尽头等待我们的是死亡,而我们在迷宫中选择的道路,正是我们本身。
我们不是事物,我们是存在方式。作者借这个有点梦幻的故事探讨了存在的意义,顺便回答了人要如何面对虚无。


《病毒星球》

恐惧源于未知,当我们焦虑什么,就去了解什么。

这是一本关于病毒的极简科普入门,从生物学角度介绍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几种病毒。没准下次再版,会把新型冠状病毒编入到“大流行”那一章。

全书没有太多专业术语,刷个手机的功夫就能读完。除了感叹病毒种群的庞大繁杂,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我们在跟病毒共享地球
  • 人类每吸入10口氧气,就有1口是病毒惠予的;
  • 病毒是基因多样化的推手,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
  • 连哺乳动物的胎盘,最初都来源于一次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感染。

书中还陈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
像SARS、新冠这样的大瘟疫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席卷人间,无法避免。每隔一段时间,病毒就会变化成新的样貌,卷土重来。这是病毒进化的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不管人类愿不愿意。


《你是你吃出来的》

非常棒的饮食科普书,作者是北京安贞医院营养科的主任,结合临床病例给出了很多实用建议。

这类畅销书很多是欧美作家写的,但西方人的体质和饮食习惯跟我们有差异,很难效仿。还是中国人写的书,来指导中国人的吃,靠谱点。

书里提到了一些重要但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点,比如:
  • 蔬菜水果有助于排便,但蛋白质吃得不够更有可能导致便秘;
  • 深度依赖手机和电脑的我们,对维生素A的消耗比历史上任何年代都多;
  • 胡萝卜和南瓜必须油烹才能释放营养,不能只是蒸或煮;
  • 清淡不等于吃素。发烧后只要胃口恢复,就要尽快补充蛋白质。

了解营养学知识,不代表每一顿饭都要按秤吃,恰恰相反,科学的饮食让我们更放松。
这顿吃多了,下顿就吃少点。上班点外卖,周末就在家做、犒劳自己。很多时候,比起掰着指头算热量、算营养,倾听自己身体的语言更重要。书中也提到,人体有强大的自我调整力。如果你的身体想要,你也吃的舒服,那就去吃吧。


《六祖坛经》

在佛学经典中,《坛经》是一本特殊的存在。通常只有佛陀亲自宣说的才被称为经,而《坛经》是中国僧人慧能的语录,也被冠以“经”的名头。

想了解禅宗的思想,这本书绕不过去。好在,里面内容偏大白话,对读者很友好。

同时推荐王德峰教授的《坛经》讲座,搭配来读,效果更佳。B站就能找得到。
这本书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佛学经典究竟该怎么读?
答案很简单,四个字:
口诵心行。
读佛经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甚至也不是理解,而是与我们的心灵感受相合。一边嘴里读着,一边要把心跟上去,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放进去。
这个方法完全可以代入到所有经典的阅读中。
我们有数十年的生命经历、感受,但它们是松散的,需要经典来把这些散的生命感受拢到一起,以完成质的转变。怎么完成转变?就是口诵心行。
「把整个生命感受带入你的阅读中,让灵魂发生革命。头脑没有革命,头脑只会增加知识,而灵魂才会革命。——王德峰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如果你对佛教感兴趣,这是一本极佳入门书。你会发现自己兴致盎然地跟着作者一道,探访古今,“脑洞”大开。
全书像讲故事一样,将大小乘理论娓娓道来,探讨“儒”、“释”、“道”三者间的关系,如何从相互补充,到剧烈冲击,直至最后不可思议的完美圆融。
如果喜欢作者林欣浩的风格,他还有一本《哲学家都在干什么》,讨论的对象是整个西方哲学体系,也很好读。
言归正传,《佛祖》书中提到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只取决于人对控制未来有多自信。
  • 年轻人大多信仰机械唯物主义——所有事物,包括人的意志都由物理定律严格决定。这是人最自信的阶段。
  •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渐渐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必然中存在一定偶然。
  • 到了主观唯心主义,接下来发生什么完全不可知,能相信的只有我内心的想法。
  • 佛学走得更远,破除最后一点理性,万物“无常”,连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可靠。

唯物和唯心之间没有壁,而是位于一条连续的坐标轴上,我们在其间游走。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相信什么,或者,你愿意相信什么
而佛学试图为我们呈现的世界本源,也绝不是“一片空寂”。世上万物,因缘际会,你我的自由意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不能忽略。作者在最后抛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想让我受苦,你就无法阻止我去爱。这就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小小安慰。

◆ ◆ ◆  ◆ 

以上是今年的推荐书单,你的2022遇到了什么好书呢?
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缓过神来,才发现又要过年了。我也一不小心变成了年更作者,2023年努力更新频繁一点。
祝各位新年快乐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泰山情缘|重逢之,在读书(11)
爱看书,却不爱哲学书籍,看杂书对自身有帮助吗?
有满室美妙的书籍相伴,真是一种胜境,只书前一坐,万般烦恼顿消
顶级的人生智慧,推荐你读读这几本书
书籍与文明,必将共生共存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演讲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