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四、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三)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特点:
内容选择:
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         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只遵循理论逻辑        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四)确立必修课程总体框架的思路。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内容目标的灵魂。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特点:
1
、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2
、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新的要求。
3
、有利于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更好地体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4
、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初中:
强调成长历程: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倡导综合方式: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整合。

(五)确定必修课各模块框架的思路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框架设计思路:

特点: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方案,一个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支撑的方案;一个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的方案。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


A
、设置背景
国内背景:
开设高中《文化》课是社会发展或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开设《文化》课程是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高中《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立体知识结构建构、通才能力教育的需要
国际背景: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客观趋势。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催生了经济全球化
文化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当代思潮。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当今社会,对于一个富有智慧的人来说,光有知识,没有文化,也是半文盲。
西方国家经过了几轮文化转型:从暴力向知识转型;从文化战略向文化冷战转型。
B
、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基础和文件依据
调查情况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既具有巨大的历史成就,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高中生对政治的敏感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件基础
党的十六大和宪法修改确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诠释先进文化成为理性的选择。
C
、课 程 性 质   《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必修的课程模块,与《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和《哲学模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它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模块,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D、本课程设计思路

l本课程由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两个纬度构成,两者相辅相成
l
本课程有四大单元:
   
一、文化与生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发展先进文化
l
本课程以精神文化为主线,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为知识支撑
E
、关于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说明
一、基本构架
L
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支点
l
以物质文化为基本背景
l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l
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归宿
二、知识材料
l
以国内外各学科关于文化研究的成果为素材
l
以公认的结论为新知识胚胎
l
以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为首选

    F、如何看待这个逻辑框架

这个逻辑框架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知识体系
这个逻辑框架只是组织学习内容的脚手架
这个逻辑框架的顺序不是教材编写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顺序
G

知识
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了解赏析优秀文化产品的意义和方法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知道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途径
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知道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和
能力
培养从文化的视野或用文化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
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
培养文化创新的能力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抵制负面文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中华文化
辩证对待传统习俗的价值
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文化与生活(11
一、概念
文化(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与本课程的文化
文化生活(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阶层)
二、基本观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

一、文化与生活(12
一、概念
文化活动、文化消费、文化生产、文化产业
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二、基本观点
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文化生活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生活对人们生产方式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与生活(13
一、概念
文化赏析(辨识、选择、分析)
文化产品(分类、特性和作用)
文化体验(精神愉悦、陶冶情操)
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
二、基本观点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意义
(丰富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远离庸俗低级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4
一、概念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
二、基本观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辩证地对待。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5
一、概念
文化创作
文化创新
二、基本观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时代精神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意义)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6
一、概念
民族文化(差异、价值和作用)
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
二、基本观点
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
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正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7
一、概念
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
二、基本观点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概念辨析)
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克服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8
一、概念
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扩散)
文化借鉴
二、基本观点
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
传播和借鉴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
一、概念
中华文明
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文化的力量
二、基本观点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10
一、概念
文化标识
中华文化标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二、基本观点
中华文化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11
一、概念
民族精神(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
二、基本观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与时俱进)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大力量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

四、发展先进文化(412
一、概念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基本观点
充分认识各种负面的文化现象的消极性
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发展先进文化(413
一、概念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二、基本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四、发展先进文化(414
一、概念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文化修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二、基本观点
认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课程设计特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原则性、开放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的结合:方向正确、人性关怀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支撑的哲学课程模块:实践、理论

B、教材设计的基本要求
1
、通过情景设计,尽量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之中,体会哲学启迪智慧的功能,理解哲学原理
2
、借助典型案例等方式,在进行正确世界观引导的同时,注意哲学本身的批判性反思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3
、通过生活化的安排,体现哲学方法论的魅力,避免把中学教材变成大学教材的简本或压缩饼干

4、教材主要应采取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原理和概念推演的方式,以便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发展的探索性。
5
、加强历史眼光,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性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1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2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基本问题
1.3
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6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思想方法与创新精神
3.7
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8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
运用生活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3.10
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4.11
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4.12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13
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14
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普通高中2017级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新课标培训——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 >>高中计划>>思品教学>>中国德育资源网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发展大众文化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