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克正和他三个女儿的故事
http://www.homelife.sc.cn/2000/200007/11/html/l1-3.html
“玩”出来的
陈克正和他三个女儿的故事
曹俊华
这是武汉一个普通的家庭,在父亲的引导下,三姐妹先后成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三姐妹是一路“玩”着走向成功的生活的艰难教会陈克正理性地思考
现年56岁的陈克正是武汉市江夏区大屋陈乡张家湾村仓湾陈人,现为江夏区卫生学校副校长。祖母、曾祖母年轻时守寡,为了生活,都养成了五更起床劳作的习惯,父母继承了上辈的传统,最后传给陈克正。
七八岁时,陈克正每天鸡叫就起床,满地拾牛粪,交给生产队,换取一两个工分。冬天,打着赤脚,下到冰封的荷塘里抠藕。不抠到足够的藕就意味着饿肚子,于是陈克正望着荷塘动起脑筋来。在抠藕过程中,他发现一片藕带往往只有一支藕,藕结扁的地方是藕的指向,追下去往往十拿九稳,结果个子比别人矮一头的他,收获常常多别人一倍以上。
读初中那会正“大办钢铁”,听说武昌县城(现为江夏区)以南的地方有煤矿,16岁的他参与到修铁路大军中,可铁路修通,煤矿也进了水,白干一场。整整3个月,白天修铁路,晚间上课,为了预防打瞌睡,他上课时总是站着。那时正是梅雨季节,垫被潮湿得长绿霉。就这样苦熬着,瘦削的脊背老发凉,3个月不能回家换洗,虱子长满一身……
17岁时,陈克正成为五里界中学百多号人中考入武昌县一中的5个人之一,他各科成绩出众,连续三年在全县数学竞赛的预决赛中获得第一名。1964年高考时,陈克正牙痛,不得不边蘸石炭酸(药水)止痛,边答题。考数学时,因为牙痛,他一半时间伏在桌上,口水打湿了试卷,结果最拿手的数学没考及格,但他仍以总分高被武汉大学录取。
陈克正在大学学的是微生物学,大学5年,他遭到一件对他和他以后的3个孩子一生都很重要的事情。那时提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一个部队的拣字工到学校作报告,关于差错率,拣字工说没训练时是3%,熟练后是1‰,最后达到万分之一。这个万分之一了不得,陈克正从心里对这个军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童年时爱动脑筋,少年时肯吃苦,青年时的及时“觉醒”,在以后的岁月中,陈克正有意识地把这些“移植”给孩子们。
1969年、1974年、1975年,中原、中静、中州3个女儿相继问世,陈克正和只有小学文化的妻子罗秀珍在重男轻女的世俗偏见中很快突围,开始用心培养女儿,使她们日后都能成才。
在父亲的引导下,女儿们“玩”得如痴如醉
陈克正用一种特殊的练习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智力水平。他介绍说,这种方法是先抓住问题的结果或关键词,比如将2+3看成5,而不是2+3;“移植”到语文中,就能把看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作一个“军”字来读。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数理化的运算速度,在语文阅读中则能一目十行。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陈克正的3个孩子在读小学和初中,那时武昌县图书馆和工会图书馆每周只有4天外借,陈克正便隔日借一次书,大都是几十万字一本的小说、寓言故事、科学家趣闻。陈克正发现大女儿看书有瘾,每晚都看完一本书。一天,陈克正借来周而复的小说《上海的早晨》,让女儿读第14章。这章共1.2万字,女儿仅用4分钟便读完了。陈克正马上提了10多个问题,比如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身上穿着什么衣服,谁在桥上对谁说了什么……女儿都一一答对了。看来女儿真看进去了。如此看来,女儿一晚上看一部长篇小说也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孩子们对小说能如痴如醉,且不知疲倦?陈克正想到了一个“玩”字,这大约叫“玩书”。玩是自觉自愿,绝对轻松的事儿,而不像“做”那样,有被迫和刻意的成分在里面。如能把“玩”和“做”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看书、做作业、听课中能领悟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玩耍那样,无忧无虑,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陈克正说他大女儿一直对写字不感兴趣,而智力稍差的老二,字却写得出类拔萃。这跟那次“玩”有关。1993年,二女儿高中毕业后,父亲带她到襄樊观看书法展览,那行云流水的笔法让二女儿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出对书法的兴趣。整整一个假期,她足不出户,练字不止。
至于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化学中的实验和物理中的各种现象,许许多多都是可通过五官感受的,跟“玩”很容易融为一体,若老师家长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玩”中。
父亲与女儿们“玩”学习游戏
参加工作之初,陈克正经常在农村住队,无暇打磨孩子,直到大女儿中原读4年级时,才把她从乡下转到武昌县一小。乡下小学是不学外语的,进县一小要求测试外语。好在3年级暑假时,陈克正教过大女儿音标,尽管只有一个星期,她就能熟练掌握,并能拼读单词了。这令陈克正十分惊讶。他清楚记得,中原3岁时,他教女儿念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过了一个月,父亲正在做清洁时,女儿看着墙上另一条有“争”字的语录,便发着长长的“争”字音。
这孩子记忆力惊力。陈克正只用半个月时间,就把小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课程教完了,女儿胸有成竹上了考场。揭榜时,陈克正发现没有女儿的名字,心急如焚。眼尖的女儿冷不防说:“我考了第一。”原来那个无人对号入座的第一名“陈淑华”已被学校勾去。
这个“陈淑华”就是陈中原。父亲追问女儿为何如此恶作剧,她诡谲一笑:“我喜欢淑华,我也要叫淑华……”原来考试前夜,女儿看了巴金的小说《家》,特别欣赏小说中的淑华,就自作主张改了名。父亲哭笑不得。
从此,做父亲的陈克正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女儿。
当时,北京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编了两套答题卡,每套60张,每张两面,每面22题,都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陈克正当时36岁,他选做了一面22道小题,花了13秒钟,11岁的大女儿中原第一遍花了30秒,第二遍就只需15秒了,第三遍就达到13秒。
老二中静直到读一年级时,才从乡下奶奶那里回到父亲身边。在还没有踏上起跑线时,她就接受了父亲的学习训练。还是那组题,陈中静第一次花了65秒,练习一个小时后,达到20秒,以后再怎么做也超不过19秒。可她不服输,硬算了一个下午,直累得汗流浃背,父亲心疼女儿,谎称已到13秒才使她罢手。
陈克正把这种训练称之为练速度,至今他还记得老三中州花两个多小时算完两套5280道题的情形,女儿在前面算,父亲跟着批改,那个紧张劲没法提了。
训练了速度,再计算错误率。陈克正结合农村打赌擦火柴(一盒火柴有100根,大多数人至少会有一根擦不着)的游戏,再借鉴那个拣字工熟能生巧的经验,将两套题卡的计算错误率定在1‰,后来3个孩子都渐次达到了。
这两套卡,一直伴着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陈克正还让3个孩子从1依次写到400,看谁又快又好,孩子们都一丝不苟过了关。
女儿考政治得满分任课老师说一辈子没见过
孩子在学海里“玩”需要引导,不能让孩子“玩”偏了航向。陈克正以自己的见识见解,总是有选择地购买各种书籍,引导孩子们阅读。有一件事,让陈克正津津乐道,1988年,中国青年报、教育部等单位联合调查推荐了“近10年我最喜欢的10本书”,结果陈家就有其中的6本,特别是那本《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很多人过去都不屑一顾。
有选择地买这些书,本身就是引导孩子在“玩”中去获取知识。
三女儿中州读小学六年级时的一个星期六,数学老师发给同学们一份从外地引进的数学试卷带回家去做。试卷交上后,老师发现全班同学都空着,便亲自动手去做,花了一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后来,那个数学老师在翻学生试卷时,发现陈中州的卷子里夹有一页纸,上面写有答案。
老师马上意识到一定是家长代做的,即使这样也说明家长很有水平啊!这个老师遂到陈家拜访。陈克正解释说,看到女儿拿回来的试卷后,他自己做了好一会儿也没做出,便用中学阶段的二元一次方程去解答,并由此转换成算式,最后在解放初期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数学典籍中查到了类似的题目。后来,陈克正在自己弄懂的基础上,给女儿慢慢讲解了一遍,使女儿独立完成了这道应用题。
对于一些即使是枯燥乏味的课程,陈克正也要女儿们动一番脑筋,去玩赏。二女儿中静读高二时,有道题是诗词填空。要从四个意思相近的词中选一个,要是对原文不熟,谁都难免模棱两可。陈克正从《唐宋名家诗词索引》中很快教女儿找到了答案。这也使女儿体会到唯有原诗,境界才是最好的。
老二中静念高中时,政治考过满分。老师感慨道:“我教了一辈子书,只知道数理化有考100分的,还没听说政治也能考100分。”两年后,老三中州在这个老师手上又在政治考试中得100分。老师找到陈克正请教,陈克正说,根据《普通逻辑学》上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他认为政治不能死记硬背,它十分讲究层次,每层逻辑顺序不能颠倒,还要记住关键性词语,这样就可能交上圆满的答案。
三姐妹“玩”出武汉
陈克正评价他的3个孩子说,老大智力超常,老二、老三很一般,但在他因人而异的精心培养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老大中原11岁时,在中考一门科目的考试中睡着了,最后还是考了全县第四。17岁时,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武汉大学学习病毒学。大学毕业即以第一名考入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1999年3月,被录取为德国波恩大学免疫分子生物系博士研究生,研究人体器官移植上的排斥反应。如今已是一对4岁“龙凤胎”母亲的老大,还发誓到美国、加拿大去攻读博士后,学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老二中静1992年考入北京石油大学,后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专门研究化妆品中的活性物质。从小学至今她都以“赶不上姐姐,我去跳江”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为了达到目的,把别人喝咖喱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今年参加清华大学石油脱臭专业博士研究生考试,顺利过关。此前一月,一所国外大学还从因特网上录取了她。
老三中州1994年考入了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大二即成为中共党员。大学4年,每年都要穿越各地的崇山峻岭,考察岩层结构,待身上晒掉一层皮时,背回的是石头,而这些石头都成了博物馆里的“书”。去年,她分配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今年6月,又以高分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录取,攻读地震勘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孩子一个个成功了,许多人包括武汉教育学院的老师,都向陈克正讨经验。
陈克正已将这些写成20万字的学术文章,既有理论见解,也有生动活泼的事例。其核心是训练孩子要有“速度标准、智力标准、错误率标准”。同时,要做到“三导”———引导、辅导、指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最终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事来完成。
这里,陈克正让我将前苏联出版的《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一书序言中的一句话捎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
一流数学家是天生的,但通过教育的培养功能,人人都可成为数学家。
这个培养功能实现的过程,就是学习技术的应用过程———陈克正说。他还衷心祝愿天下的孩子快乐学习且事半功倍,创造出一个个童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家庭培养出三个女博士
多子女家庭,父母千万别说“我不偏心”
我说陈克正的所谓“四快高效学习”法(转载)
玩学习---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
高速度与高准确度是孩子学习进步的两个核心指标——兼介绍家教好书《玩学习——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
轮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