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



作者: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8日,北京市政府公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北京市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依托“新智造100”工程,支持机器人企业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和“北京智造”体验中心;培育机器人优质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钛媒体

高端引领,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1”是指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4”是指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具体来说,北京人形机器人发展将以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以3C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牵引,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品攻关和产线建设,加速全产业链自主化进程。

——巩固提升四类优势机器人。发挥北京机器人产业基础优势,提升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面向行业前沿和医疗应用需求,提升手术机器人全流程手术辅助能力。发挥首都医工协同优势,优化医疗器械注册和卫健医保政策,加大临床应用推广力度;协作机器人领域,突破整机轻量化、视觉增强、力感知、柔顺控制、自学习等关键技术,提升整机荷载能力,发展自适应协作机器人。开展复杂任务执行算法和末端执行器技术攻关,推动多自由度协作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发展;特种机器人领域,提高消防、安防与救援机器人等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优化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降低综合成本;物流机器人领域,提升导航和运行精度,推动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迭代升级,开发重载移动机器人,优化物流机器人应用环境。

稳链强链,着力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北京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整机企业链主牵引作用,打通上下游协同、软硬结合的创新链条,增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基础支撑能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稳链、补链和强链。

——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场景数据支持,提高模型通用性和实用性。突破大模型多模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图像、文本、语音及力、热、电、磁等多模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征,开发大模型高效微调算法,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打造全行业广泛参与、互动优化的大模型生态,推动模型性能迭代提升。

——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并夯实关键零部件基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综合性能,强化对整机的关键支撑能力。

标杆引领,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北京面向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展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加快形成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标志性模式和标志性业态。

——发展“机器人+”体验模式。面向医疗健康、智慧养老、安全应急等场景需求,支持用户联合企业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样板间”,扩大产品消费和应用。依托“新智造100”工程,支持机器人企业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和“北京智造”体验中心,按照大规模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供应链等模式,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

——发展“机器人+”定制模式。聚焦制造、商贸物流、农业等特定场景需求,支持用户与企业组建应用创新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首购订购等方式,研制面向典型应用场景的创新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支持用户优先采购机器人创新产品和服务,遴选和编制机器人应用场景目录,打造产用合作创新模式。

——发展“机器人+”推广模式。整合机器人企业、用户、行业组织等多方资源,汇集各领域终端用户需求,开展常态化线上对接服务。建立医疗健康、制造、应急等领域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促进机器人应用落地。创新应用推广模式,通过短期租赁、共享服务、代运营等方式加强应用推广,催生服务新业态。

此外,北京将创新服务,围绕机器人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等产业环节,加快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机器人产业要素配置水平,建立“资源统筹—创新协同—环境优化”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信部发文!人形机器人重磅文件出炉,下一个'颠覆性产品'?
谁将颠覆未知的世界?|2023-2024年机器人十大前沿技术发布
机器人全产业链加快创新发展
马斯克遇难题:未来10年内,人形机器人行业难以大规模商业落地|钛媒体焦点|优必选|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埃隆
这次不一样?
人形机器人,该落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