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鸟周”里读古诗



 
            “爱鸟周”里读古诗
 
 
2012-04-24 14:57:08 来源:光明网 史世海  
       (转自光明网)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我们再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爱鸟周”。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爱鸟护鸟的优良传统,历代文人墨客曾为鸟儿的穿花拂柳,百转千声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许多咏鸟古诗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抒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向往自由的感情与愿望。“爱鸟周”里重温这些神来之笔,让人又一次徜徉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获得思想启迪与审美享受。

    我国鸟类共有1330种,约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8,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利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益鸟,其对大自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能消灭害虫,传播种子,传授花粉,维护生态平衡。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鸟类既是森林和果园的播种者,又是森林和果园的保护者。“树木医生”啄木乌,挥动身上的“手术刀”,一生不知治好了多少被害虫钻进心脏的病树,唐代诗人陈标曾赋诗赞叹:“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与君除蠹害,莫嫌无事不频飞”。“森林卫士”猫头鹰,长年累月“值夜班”,一只猫头鹰一年可以吃掉1000多只老鼠,相当于为人类保护了数吨粮食。一只燕子,在一个夏季里能吃掉危害人畜健康的蚊蝇25万只。“哺养新雏四五子,冲风冒雨寻虫蚁。燕雏羽弱飞难起,母燕呢喃翔复止”,清代诗人周士彬在《营巢燕》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双燕捕虫哺育雏燕的艰辛。大自然中,从 “雨夕风晨不住飞”的杜鹃、“应将喜报主人知”的野鹊、“衔得蜻蜓飞过屋”的戴胜、“烟波万里信浮沉”的沙鸥,到黄鹂、斑鸠、蜂鸟、伯劳、大山雀、白头翁、啄花鸟、太阳鸟等等,它们在消灭虫害,传播种子,传授花粉方面也都是卓有功绩。有的鸟类如鸦、鹊、鹫等,嗜食动物腐肉,起到了草原田野“清道夫”的作用,有功于环境的保护……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鸟类,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将会受到何等破坏,鼠害虫害将会何等猖獗,森林与果园将会遭受何等摧残,我们怎能欣赏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体味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鸟类,不仅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道美丽风景。“好乌枝头亦朋友”,鸟类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了鸟儿,自然界就有了生机与活力;有了鸟儿,我们的生活就有了亮丽与欢乐。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的鸟名有七十多种,借鸟寄情的诗句六十多处,以雎鸠、鹊、鸠、鸱、鸨、燕、鹤、黄鸟、鸳鸯、玄鸟、鸤鸠、鸿雁等鸟命名的诗二十多篇,“诗三百零五篇”的首篇经典之作《关雎》,就是采用兴寄的表现手法,以雎鸠和鸣引出心声,直抒胸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惟妙惟肖地表达了一对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开了诗歌比兴手法的先河。我国古代,有“鸟啼知四时”的说法,对于农村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以及农历二十四节气,不少古诗都撷鸟入诗,让人们从啁啾鸟语中感悟大自然美妙的乐曲。宋代诗人陆游的《鸟啼》诗,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野人无日历,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鹏,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厌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而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的“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蔡襄的“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黄庭坚的“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都是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通过咏鸟贴近社会,展示生活的多彩与情趣。

    大自然离不开鸟类,人类不能没有朋友。爱鸟护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不胜数的爱鸟诗篇,丰富了我国诗歌艺术的宝库,更启迪人们在吟诵之余,懂得“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道理。据《晋书》记载: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植树招鸟,视鸟为邻,一生处在“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场常在耳东西”的优美诗境之中,并欣然赋诗一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写了不少咏鸟诗,咏叹的鸟儿多达数十种。入蜀时,他与鸟同乐;旱灾时,他忧鸟苦热;做客时,他羡鸟分食……杜甫对鸬鹚情有独钟:“门外鸬鹚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诗人的情真真,意切切,真可谓与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欧阳修不但爱鸟咏鸟,而且在保护鸟类方面,特别提倡应该让鸟类和人类和谐相处,生命在无拘无束中得到延续和繁衍。苏轼年幼时,母亲常用“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而乐,离群则悲”启发他仁爱众生。苏轼自幼爱鸟,有一次,他在灌木丛中发现一只小鸟,不但没有去捉,反而投食喂养。苏轼后来做官时,朋友曾送他一对笼养鸟,苏轼甚为喜欢,但还是忍痛割爱,将鸟放归自然,并给朋友赠诗一首:“终日锁筠笼,回头异翠茸;谁知声哗哗,亦自意重重。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故巢安足恋,鹰隼岂能容”。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太守,其间他寄情山水,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醉翁亭,并留下了一批不朽的诗文,这些诗文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一首《画眉鸟》写得很为感人:“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运用对比手法,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两两比照,以突出自由的可贵与难得,意蕴爱护鸟类就应该让鸟儿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我国创立“爱鸟周”31年来,爱鸟护鸟已经成为一种优良的社会风尚,“处处闻啼鸟”的古诗意境,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正在绿色的大自然中愉快行进。可是,个别地方偶尔还会闪现捕鸟伤鸟的身影。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一首《鸟》诗中,呼吁人们爱鸟护鸟,珍惜生命:“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但愿这种劝戒之声能够唤醒某些人的良知,从而撤去捕鸟的网具,收起打鸟的猎枪,转同鸟类交朋友,让我们的大自然山更青,水更绿,百鸟争鸣,歌唱祖国明媚的春天。(史世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鸟语花香(229)鸟之趣
“打鸟”的快乐😁
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组图)
走进大自然,心灵与鸟儿一起欢唱…
必背古诗 -- 孟浩然《春晓》
白居易见小孩打树上的鸟,于是写下一首诗劝告,足见一片仁爱之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