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为镜 妙悟古今

 

诗词为镜 妙悟古今(下)

               ——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

 
时间:2012年07月2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怡 梦

 

(转自中国文艺网)

 

 

  有些感觉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抓不住、来不及用语言表达,过后可能就模糊了,可以用文字记录,不一定是连贯完整的语句,但是印象当中的几点记下来就可以。

  选诗不易,是一门功夫,所以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才会有很大价值,要有眼光,体现出他对诗的审美标准,把他自己的观点融于其中。

  保持新鲜感悟力

  记者:古代文学爱好者在选择书籍时往往会遇到一个困境,文学史、作品、古代文献、今人著述,这四种资源如何利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葛晓音:如果需要排序的话,第一位是作品,第二位是文献,第三位是文学史,第四位是相关著述。研究一个作家、作家群、一个时段的文学现象,第一手资料一定要掌握,包括作品和相关文献。我至今做研究写文章仍然是老老实实地先去读作品。作品是根本,每首诗要读懂,要有感受,做到确实有话想说。读的时候先不要看别人的评价,保持对作品新鲜的直觉感受,假如先读了其他资料,可能就会先入为主,忽略了自己的第一直觉。我读作品会经常做卡片,这是很笨的功夫,但有些感觉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抓不住、来不及用语言表达,过后可能就模糊了,可以用文字记录,不一定是连贯完整的语句,但是印象当中的几点记下来就可以。欣赏作品时第一感觉是感性的,放在文学史中来看,就需要很多理性思考,一些作品,比如有的唐诗在任何时候看都非常好,而另一些作品只有置于文学史的时间链条里才能明白它的好处究竟在哪里。看相关著述可以参考别人的说法,如果是众口一词,和自己的直觉有没有差距,如果有争议,更值得探讨。问题意识最好是从作品中读出来,其次是通过别人的著述,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这是问题的来源和寻找的方法。

  记者:作品选常会引导读者去关注一首作品中的某几句,这可能会导致“先入为主”,您是怎样进入一首作品的?

  葛晓音: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也习惯先去找好句子,因为好句子值得分析,但其实不应该这样。中国诗学批评有这种说法,诗中有“眼”不是好诗,句中有“眼”不是好句,唐诗的好也就在于它的浑成、不可句摘。好诗会有好句,但还是要整体理解。选一个最可句摘的诗人作为例子,谢灵运,有批评说他“有句无篇”,我通读了谢诗三遍,发现他并不是只能写出那几句好句,而是在整体架构之上有意地突出某几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体会这两句的好处,一定要把上下文读懂:谢灵运一直在生病,昏昏然不知季节的变化,有一天登池上楼,蓦然发现冬去春来。他最新鲜的感受是,池塘里长出春天的草,园子里叫的鸟儿都变了种类,不同季节的鸟叫声是不同的,他在季节的更迭中体会到生命的代谢,就是所谓的“兴会”。“兴会”在盛唐诗里并不鲜见,大多数唐诗都是先对自然事物有一种兴致,继而有所会心、写出好诗,但在玄言诗的时代,谢灵运的“兴会”就是创新。

  记者:读诗不读注解可能产生误读,读注解又会打断诗的流畅之美,如何平衡?

  葛晓音:培养和保持对作品的感悟力,对古代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很重要。直觉有时候很准确,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虽然粗糙、原始,但不要让它被磨掉。有一定古代文学修养之后,读诗第一遍先不看注解,先看第一印象是什么,然后重读全篇,思考作者想说什么,举个例子,杜甫有一首七律《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从字面来看,写的是行乐之地成了鸟儿筑巢之所,贵族的坟墓也都破败不堪,一般的注解会说这是写曲江经过安史之乱后的荒废景象,我觉得这样并没有完全理解杜甫的本意。他最后写到“细推物理须行乐”,“物理”是指自然规律、万物兴废的盛衰之理,中间两联的对照是很鲜明的,翡翠鸟是小巧可爱的禽类,这是灵动的青春的意象,倒下的庞大石麒麟是冰冷的死亡的意象,翡翠鸟的美丽娇小和石麒麟的庞大无情揭示了青春的短暂可爱和死亡的冷酷永恒,在兴废的道理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物理”。

  好诗好在哪里

  记者:诗人的诗集并不是每首诗都好,如果泛泛地翻看,好诗可能会被淹没,怎样读诗集才比较有效果?

  葛晓音: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选诗需要训练。我以前写读书报告的时候,导师曾说,你报告里提到的一些好诗我不觉得太好。他让我去找几本没有注解也没有人评论过的诗集,自己选出其中的好诗,我这样选过几次,导师才觉得差不多了。选诗不易,是一门功夫,所以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才会有很大价值,要有眼光,体现出他对诗的审美标准,把他自己的观点融于其中。分辨好诗和不好的诗,需要大量阅读,因为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好作品”的参照系。这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人研究同一个作家,公认的好作品都可以举出来,但探讨具体问题时可能需要选一些别人不一定能注意到的作品,而它也许具有尚未发掘的好处。拿到一本全集,作为一个初选者,眼光高低,选择作品的标准是可以体现在选本当中的。如果是非专业研究古典文学的读者,还是找一些好的选本来看。

  记者:有人以崔颢的《登黄鹤楼》为例,言其前四句笔意流畅、文思骀荡,后四句空有精美形式,认为这首诗不如写成绝句,您怎样看?

  葛晓音:七律有一个发展过程,崔颢这首《登黄鹤楼》是早期七律的典型作品,这一时期七律刚刚从乐府中分离出来,它保留了乐府的特点,明代的诗学家很欣赏这类七律,崔颢、李颀、王维的七律不多,但明人认为这才是正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句一贯而下,是歌行体的特点,其中包涵的时空感和人生体悟很深。即使“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其对仗也是歌行体的对仗方式。这是一首没有像后人作七律那样严密锤炼的七律,它的好处在于音调本身和意境的高度融合,并非依靠构思缜密和对仗工整取胜。歌行体追求流畅、音律感、叙述性,七律的对仗追求比较高的概括性,如果对仗只是字句工整,而不能提炼出比较深刻、有言外之意的内涵,人们就会失望,觉得再工整也是平平,好的对仗不仅因其工整,还因为能说出超出字面的含义,杜甫很多好的七律就能做到这一点。但对于崔颢的这首诗不必从这个角度去要求,要从它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讲七律有时候过于追求技法,其实好处并不在于技法本身,而在于它产生的效果。应该注重从立意入手。

  记者:您在解读白居易的《咏牡丹》时,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的“残”释义为“残败”,有人认为“残”是“剩下”的意思,两种理解是否可以共存?

  葛晓音:“残”字在上古和中古语言里的本义是杀、伤害、毁灭、残缺,我这样解释这个“残”字是用其本义。联系后面两句“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我认为,如果是“只剩下两枝”,不足以引起作家美的感触,而作残败解释,即“现在还只有两枝残败,明天就都会被吹落”,在语气上更易贯通。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是直接受这首白诗影响的,欢聚的酒宴像群花盛开的时候,一切很美好,但是盛筵必散,花开必谢,盛宴散后再来欣赏残花,最让他感伤的就是这种残缺之美。白诗的新意在于,他在花刚刚开始残败的时候就想到了迅速而全面的凋谢,给人一种启发。两枝残花预告了红牡丹凋谢的消息,这样理解,这首诗更有深意、有诗味。与此相关的例子是“满地黄花堆积”,一般认为是写菊花谢后凋落满地,但有人曾质疑,在南方菊花又称“抱枝死”,是不会凋落的,吴小如先生提供了一种解释,说“堆积”是指菊花开了满地,是盛不是落,下文的“憔悴损”,也是看到“黄花堆积”而想到日后的残败,“堆积”和“损”意思并不重复。


(编辑:晓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规范《七律》的写作要求
古今七律第一——《登高》
格律诗的对仗(3)
七律·2019年九九消寒诗之七《腊夜随感》(前韵,偷春格)[七律]
写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和口诀
专家们评出了前100首唐诗宋词,如果是您会怎么评10佳古诗词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