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羽过江东 一切能否重来
项羽过江东 一切能否重来
(转自:凯风网浙江频道)
供稿:江楠 编辑:湖一亭 李元
导语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在垓下上演最后决战,一向实力派的项羽却被屡败屡战的刘邦联军击溃,无奈之下,项羽自刎乌江边,一代英雄就这样灰飞烟灭。面对霸王往事,诗人杜牧挥毫写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也感慨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少人认为,项羽如果重回江东,还是会有机会卷土重来的。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假如当年项羽渡江东归,他真的有机会重整霸业吗?
凯风网浙江频道 供稿:江楠 编辑:湖一亭 李元
项羽过江东 一切能否重来
01 、垓下战一役是楚汉之争的分水岭,项羽大势已去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支义军在推翻暴秦之后,为了争夺胜利的果实,由此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帷幕。在长达四年多时间里,他们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统步统计,楚汉双方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双方僵持不下。
楚汉之争的分水岭
公元前203年8月,由于汉、楚双方长时间的对持,双方都非常疲惫。刘邦派人去楚军谈和,项羽同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根据双方协议,“楚汉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这一协议也就是象棋中“楚河汉界”的由来。
“鸿沟和议”前楚汉势力范围图
同年9月,项羽率十万楚军由固陵方向撤军,而刘邦也欲西归。然而,张良、陈平却建议刘邦撕毁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从其背后发动偷袭。二人认为,此时刘邦集团已经占领了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四川、贵州、湖北、安徽等天下的大半势力;但项羽集团只占领着苏北及河南荥阳的小部分土地,并且项羽军远离苏北,不但退路被切断,粮食也已用尽,正是“天要亡楚”绝佳之机。【详细】
刘邦画像
刘邦虽然不善领兵打仗,但他却能听从下属建议。于是,他果断撕毁和约,遂向楚军发起追击战,还约集韩信、彭越共同合围。哪知,韩、彭未如约出兵,孤军作战的刘邦集团又一次在固陵被项羽军打败。刘邦连忙率军退入陈下(今河南淮阳县)。对于刘邦这种毁约行为,项羽大为恼火,立即率十万楚军又一次包围了刘邦军。
这一结果让刘邦措手不及。而张良认为,韩、彭二人之所以不出兵相助,是因为没有利益相许。于是,刘邦再次听从建议,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又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合围,五路大军60万共同伐楚。
终于,项羽率十万楚军在向南撤退至垓下时,被层层汉军包围,这便是史上的“垓下之战”。四面楚哥的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趁着黑夜率精锐骑兵突围,最终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的乌江浦)边时,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年仅31岁。
刘邦羽翼已丰
项羽自刎后,垓下余下的八万楚军被全歼。刘邦又乘胜追击,楚地皆降,唯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相信项羽自刎消息,三千子弟兵仍在谷城与汉军顽强作战,拒不投降。刘邦得知后,就派人把项羽的首级送上,令其投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位皇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垓下之战作为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这次战役,刘邦集团可以说羽翼已丰,项羽再没有实力与之抗衡。
如果我们做个假设,项羽过江逃到江东,那么,刘邦会放过他吗?答案是否定的。项羽逃得了一时,逃不过一世,因为刘邦还是会追杀过来的。做为史上最大规模一次的以多打少围歼战,不要说60万的五路大军,仅擅于征战的韩信率十万大军也足以把江东踏平。项羽想在短时间内翻身,根本没有可能。
01 二、项羽曾打算卷土重来,但江东子弟“伤不起”
项羽是司马迁比较喜欢的人物,甚至不惜用帝王“本纪”的规格来描写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对他生命的尾声,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那么,项羽被围攻时,曾率精兵成功突围,这说明他本身是打算卷土重来的,可为什么最终又会选择自刎呢?
自刎乌江边是无奈的选择
垓下之战被围攻时,项羽深感大势已去,在送别虞姬后,趁着黑夜从大军中抽调了800精锐骑兵突围,这部分人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东子弟。由于黑夜,再加上急于奔命,骑兵队伍渡过淮水后,只剩下了一百多人了。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快速追击。项羽他们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遂即又突至东城。当到达乌江边时,手下仅剩28骑。
项羽乌江边自刎
根据《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的记载,项羽本身是打算渡过乌江的,然而看着身边仅数几名狼狈不堪的残兵败将,他又万念俱灰、感慨万千,开始感到了犹豫。乌江亭长劝他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十万人之多,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唯独我有船,汉军即使赶来,也没办法渡江。”
霸王别姬图
从项羽与乌江亭长谈话的内容分析,此时追兵距离还远,项羽完全可以在亭长的帮助下,渡江后跨马东去的。不过,项羽从被围后的慷慨悲歌、到埋葬送别美人虞姬、带八百将士溃围出逃,再到乌江边遇乌江亭长,他内心的思想斗争是持续不断的,而乌江亭长言辞诚恳的一段劝话,让他彻底认清了形势,深感大势已去,气数已尽,于是瞬间让他做出了拒绝过江的决定。【详细】
不再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从乌江边亭长的对话来分析,江东虽说有众数十万人,但如果依据秦末战乱时的人口结构,十万之众如果除去女人、老幼,具有作战能力的青壮年估计不会超过2万人。更何况能征战沙场的,基本上当初都被项羽带到了战场上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相当严酷,基本上是靠实力来PK的。可以说,在战斗力方面,项羽不再有与刘邦再战的资本。
其次,当初项羽起军时,是打着“灭秦复楚”的旗号,大批江东子弟背井离乡追随他征战,自然是众志成城,所到之处才有了“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大好局面。而此时的现状是秦政已灭,项羽没有了这面“大义旗帜”,出师无名,难以得到民众响应的。
此外,垓下之战,项羽几乎“全军覆没”的败局实在太惨了。正如项羽所言,八千子弟兵只有他生还江东,百姓会心寒的,他又有何脸面去面对乡亲呢。更何况这些兵卒都是有家室的,甚至还有妻儿老小要扶养,即使项羽想再东山再起,江东子弟会听从他的号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且由于连年作战,江东的经济实力大幅下滑,甚至普通百姓的温饱都成了问题,项羽即使能召集一批军队,但后勤供给也是很大难题。
01 三、项羽在战争中过于凶狠残暴,民心丧失殆尽
项羽是带着“复仇”的角色登场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他的历史使命。在战争中,他不是坑杀屠城,就是烧杀掳掠,这种凶残使他丧失了民心,缺乏壮大的机会。
夜坑秦卒20万
公元前207年,项羽集团军在巨鹿之战大胜,降俘20万秦兵,也铸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威名。原先,秦军对楚国百姓百般欺侮,如今,复仇的奴役者翻身做了主人,为了发泄当年的屈辱,他们随意侮辱秦国降卒。当队伍行至新安时,想到很快就要进入函谷关回到家乡的秦军将士心情格外复杂,他们私下议论,甚至还发出一些悲愤情绪,可楚军耳目却认为是“欲谋反”,生性多疑的项羽自然怒不可遏,遂即做出一个“皆坑之”的可怕决定。
想要坑杀20万兵士,恐怕没有人会坐以待毙。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描述是“羽诈坑杀”。 由此判断,项羽是设计了一套计谋来蒙蔽秦军兵士。据说,楚军先以劳役作掩护,趁着黑夜把秦军赶到新安故城外的深壕里,而后又浇上火油进行烧杀。可以想象,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疯狂的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鸣、求饶和怒骂交织着,那一夜,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哀嚎撕裂长空,惨绝人寰。要知道,这些士卒也是有家庭的。保守估计,如果每一降卒有至亲四、五人,这一坑杀事件就使项羽与百余万秦人结下了血海深仇。
天下多怨,百姓不附
据《项羽本纪》记载,除了坑杀20万秦军降卒,项羽还做下几件滔天罪行:进军襄城时,久攻不下,项羽就威胁说,如果拒不投降就“屠城”,后来果然付出实施,数万秦军全部被杀;进兵咸阳后,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攻打齐国时,杀田荣,坑降兵,掳妇女,毁城烧房屋无数。这些事例表明,项羽对战败国从不会有一丝仁慈,他对百姓生命极端蔑视也导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反观穷苦百姓出生的刘邦,则大不一样,比起项羽的残暴,他更喜欢打“感情牌”。比如,刘邦入关后,深感民间疾苦,每每行事,总是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不但约法三章抚慰百姓,还封存国库,重用前秦贤才,深得民心,因此也引来四方豪杰来拜,队伍由弱变强,不断壮大。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的不变规律。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暴政。但项羽非但不吸取教训,反而从走以暴制暴的老路,即使过了江东,也注定他必败的历史命运。
01 四、项羽刚愎自用,缺少战略经营头脑
楚汉之争中,大小战役数以百计,项羽几乎百战百胜,而刘邦屡战屡败,面对这种“大好形势”,为什么项羽最终又反被刘邦所灭呢?
缺少谋略经营头脑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攻定陶”、“拔襄阳”、“杀宋义”、“攻巨鹿”、“霸咸阳”等,这些无疑显示出他的豪气和神勇。然而,他过分崇尚打仗,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不懂谋略经项,最终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
项羽虽然在战争取屡屡获胜,但除了掳夺一些战利品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他狂妄自大,总认为只有项家军才能打胜仗,其他杂牌军是在“拖后腿”。试想,大小战役中俘秦将士保守估计也有50万人,他如果将这些俘兵收编、分流到自己麾下,这样的战斗力想要取得天下不要太容易哦。然而,项羽却对选择了不是坑杀,就是流放。
鸿门宴图
在推翻暴秦后,项羽自认为霸业已定,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几次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即便身边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纷纷背楚归汉时,项羽也仍然没有意识到刘邦已成为劲敌。直到楚汉两军在荥阳会战时,汉军夺取了齐地,项羽才感到了刘邦的威胁,但为时已晚。【详细】
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推翻暴秦之后,杀了子婴,烧了秦宫,掳宝货妇女要东归的时候,有人曾劝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可项羽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项羽听后大怒,竟然残暴的把劝说者活活烹杀。事实上,这个时候正处于楚汉之争的关键的时期,项羽的衣锦还乡的虚荣心竟让他错失良机。由此看来,性情浮躁的项羽目光短见,在他心中只把“仇秦复楚”看作自己主要的历史使命,而对“平天下”却缺少政治眼光和谋略。
项羽的“任性”阻碍其发展
《史记》称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士兵有了病,他也很关心,甚至痛哭流泪,但对有功将士却是非常吝啬,不愿奖赏。不少人认为,项羽领兵打仗可以,管理团队不行。
出身名门的项羽身上有讲义气、重信用等优点,然而他年轻气盛,好面子,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为,这种个性是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不拘小节,胸怀大志的他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始终不服输,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从不放弃任何一次追求目标的机会。因此,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即便项羽卷土重来,最终还是会输给刘邦。【详细】
项羽急躁易怒,遇事喜欢率性而为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曾从用人之道上加以总结。在洛阳南宫的一次宴会上,刘邦与王陵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能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所以为我擒也。”对此,司马迁也作了较为中肯客观的评价:“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伐功,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01 结语
一场楚汉战争,刘邦以其胜利而登上了政治舞台,项羽却以其失败而戴上了盖世英雄的桂冠。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的霸气形象至今令人难以释怀,尤其他在乌江边的悲怆自刎壮举,更让人们对他卷土重来充满想象。然而,功过是非虽自有人评说,但历史终究会作出公正的判决。项羽虽说武功盖世,但他急躁易怒,凶猛残暴,目光短浅,缺乏经营管理,这些客观事实也注定了他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既便过了江东,又如何?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项羽逃过江东,历史会被改写吗?
项羽宁可自刎也不肯过乌江,不是犯傻,而是来到江边发现不对
项羽为何宁死也不过乌江,不是他傻,只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
西楚霸王项羽,不可一世的大英雄,为何最终会沦为一个loser?
【原创】年仅30岁的项王,神勇千古无二,为什么败于垓下,最后乌江自刎?
卷土重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