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力坚:闲侃旧时表格若干栏目之说明

         作者:王力坚

一位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台湾当地朋友,曾来问我有关中国旧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表格中一些栏目的含意,当时我赶着要去上课,匆匆解释了一番,看他离去时那疑疑惑惑的样子,我不免歉疚,心想有时间得将这些问题理个清楚。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篇文章。

(一)家庭成分∕个人成分

这是旧时表格首要的一个栏目。这关乎填表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会深刻地影响填表人的一生。“成分”好,填表人上学、工作、参军、提干样样顺利,反之,则处处倒霉,简直是六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的现代版。当时所谓成分好坏的排列大致若此:

首先是工人、贫下中农(最好祖宗八代赤贫),然后是军人、城市贫民,再然后是革命干部,再然后是工商业者或小贩以及农村的中农、富裕中农之类——这已经是处于危险边缘的成分了,平时可当作中间力量团结团结,一不小心便会被踢到“敌方”去;接下去,则是“质变”的档次——即“敌方”的阵营,这包括“传统”的地主、富农、历史反革命、坏分子、右派,以及文革中“崛起”的“走资派”、“黑帮”、“牛鬼蛇神”等。当然,这跟六朝门阀制度相比,在名称上是一种“换了人间”的倒置,但实质却是一样的。

网络照片

文革前填表时,看我老爸是文化馆干部,便理所当然填上“革命干部”,但被退回来要求重新填。纳闷!回家问老爸。老爸沉默半晌,改为“自由职业”。更纳闷!啥叫“自由职业”?再看老爸似乎是常常不用上班,总闷头在家看看书写写东西,蛮“自由”的。

很久后才得知,原来老爸曾被评为“中右”,虽不至于下放、劳改,却是“内控使用”,于是得以在家“自由”。我二伯父正直且耿直,直接就“右派”了,从县中学下放到乡村中学当老师。上大学后,学会一个蛮符合老爸当时状况的名词:投闲置散。但终究不知道啥叫“自由职业”?

父亲(右)与二伯父

要注意所谓“成分”是分“家庭成分”(亦称“家庭出身”)与“个人成分”两种,有时候,这两种成分是合二为一的,如农村一老地主,其家庭成分及其个人成分都无疑是“地主”;有时候,二者却有不同,老地主如果有个正在学校读书的小孩,那他小孩的家庭成分依然是“地主”,但小孩个人成分却可填“学生”。

事实上,当时所有在校或曾在校的年轻人(及儿童)的个人成分皆为“学生”(我还真不知道没读过书的小孩年轻人的个人成分是什么)。表面看来,很平等,其实,这个人成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你的家庭成分(所谓“阶级烙印”)。如“地主”家庭出身的学生和“贫农”家庭出身的学生,日后的前程便可大不一样。据我猜测,这“家庭成分”是根据解放前若干年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其结果却是政治价值为取向)。

(二)社会关系

    按照“维基百科”解释:“社会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诸方面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它包含亲属关系和人际关系。”其实,那时候表格所要填写的“社会关系”只局限于填表人的“亲属关系”,所谓“祖宗八代”便属此类。这是当时表格中很值得着力发挥的一个栏目,尤其是自己家庭成分没有优势的填表人,便靠在这栏发挥创意来给自己添点光彩了。

    比如,文革前填表,尽管我们家跟二伯父一家来往最密切,但在“社会关系”一栏,被列入政治“另册”的二伯父的资料填写最简略,更多篇幅去详尽填写二姑夫与三姑父——都是正儿八经的“革命干部”,一为南下干部,一为军事院校教员。文革开始后,这二位姑父也都先后被“打倒”了,于是,我“社会关系”一栏,都很公平地一律简略填写了。

    我“社会关系”一栏,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隐患——海外关系。我爷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率领全家从印尼回返广西老家,散居海外的亲属不在少数,“海外关系”的烙印便深深烙在我表格的“社会关系”栏目中。我们老家是侨乡,文革前,这个“海外关系”还不太被当回事儿,文革期间就不同了,尤其我们下乡当知青,要争取机会上调回城,这往往是“致命的隐患”。至少我就多次因此“隐患”失去机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水电学校(中专)招生,一次是铁道养护工招工,都说是“机要部门”,有“海外关系”的人,政治上不安全,被列入“不宜录用”名单。文革后,“海外关系”一度吃香了,至少不被另眼看待了。不过近来似乎有了异样动态。朋友传来一份表格(见下),看起来,可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政治面貌

这也是旧时表格的一个重要栏目,以此表明填表人的政治身份。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类:

(1)“党员”,即“中共党员”的简称。如果是民主党派(如九三学社之类)的党员,是不可僭称“党员”的。这是最令人高山仰止的面貌,如果你能在表格上标上这个“面貌”,那可是“蓬筚生辉”了。当然,这也得看你在现实中的政治际遇如何,如果被“打倒”了,虽是“党员”,也生不起辉来,甚至还有可能让你空置此栏目。

(2)“团员”,即“共青团员”的简称。这是政治价值仅次于“党员”的面貌,那时期要入团也不容易,不像现在似乎一呼隆都在团组织了是吧?所以,当时一般年轻人都以此面貌为荣耀。相反,不是团员,意味着政治上落后,上学、就业都会增加难度,可视为“政审”(政治审查)最基本的护身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党团员”是那时代的精神贵族标识。

(3)“群众”“无”,是党团员之外的颇具广泛性的面貌。所谓“群众”,意谓芸芸众生,但“群众”是个集体名词,说某人是“一个群众”,总是别扭,语法上更不通;于是便另一个通用的面貌“无”,意谓你小子什么都不是。这是让人最尊严不起来的面貌,“无”面貌——没脸没皮了,还有什么好尊严的?民主党派人士?一般上说是不敢自立一个档次的,还是归类于“群众”,到后期才似乎敢以“民主人士”之称号示人,虽政治价值不高,但也属於可珍惜的“外衣”。

网络照片

“黑五类”?对了,忘了这码事,咦——还真不知道“黑五类”的政治面貌是什么咧!“群众”都“无”面貌了,“黑五类”又是什么?

 (四)何时参加革命工作

这是最让人搞不懂得栏目,倘若顾名思义,往往掉入自作多情的陷阱。如我当年就曾经在这一栏填上“1966年”,那是我小学四年级文革开始时,我第一次“拿起笔作刀枪”积极投入文革,很自然认为是参加革命工作了。

我一位小学同学填的时间更早——“1955年”,那是他满月时,当他老妈抱他这个大胖小子出来向左邻右舍炫耀,恰逢地委领导下来视察,看他小子挺逗,抱过去逗玩了一阵,记者拍了照,上了地区党报,于是我那小学同学就认定他那时就开始革命工作了。这当然都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啦!

网络照片

其实,这“何时参加革命工作”的栏目,是让你填何时正式就业而已,跟你自己理解的“革命”无关。之所以用“革命”的字眼,大致由于当时认为不管什么职业都是“干革命”吧。于是,没有领工资的份儿,你就别嚷嚷“参加革命工作”了。所以啊,那时当知青的我们,在这一栏只能填上“无”,这令人心里最不平衡了,明明是响应革命号召广阔天地练红心战天斗地献青春,到头来还不算革命工作!后来听说,当知青也算工龄了,但对我已经没有意义——我已经出国了。

(五)文化程度

    这一栏就是要求填写你在学校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就那个时期来说,由高到低的排列大抵是: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盲,让人一眼就了解了你属于那个文化层次的人。看起来只是一个程序性的栏目,但在招工、招生时,这个栏目就至关重要了。尤其是对我来说,这可是关乎我一生命运走向的一个大关口,甚至可以说是鬼门关。

    当年我下乡插队时,跟五位高中毕业生同一小组,三男生三女生,两年后,其他俩男生获推荐去读大学与中专了,我与三位女生获推荐去应征县氮肥厂招工,三位女生毫无悬念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员,我则毫无悬念落选了——说是就看我表格“某栏目”一眼,就决定我的命运了。我知道就是因为我表格“文化程度”一栏填的是“小学”。再二年后,我之所以能被招工到广西合山电厂,是获公社干部授意在此栏目“斗胆”填上“初中”。

    文革后恢复高考,允许采用“同等学力”报考,这对我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于是光明正大以“同等学力”参考高考,从此改变了命运。

(六)爱好∕特长

所谓“爱好”、“特长”,都是一回事,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Hobby”略有不同,专指填表人在文艺和体育方面的才能,现代年轻人所喜欢的购物、旅游、集邮、卡拉OK之类是不获入选的。当时我小妹曾填过“旅游”,一直给人当笑柄。这个栏目现在还有吧?还受重视吗?当年这可是深受各方重视的栏目啊!尤其是知青要上调工厂,这可是竞争的重要项目,尤其在其他方面条件同等时,这“爱好”、“特长”就成为突破口了。

于是,当年知青在招工填表时,为了彰显自己的“特长”,刚知道球是圆的,就敢敢在这一栏举一反三地填上“篮球”、“排球”、“足球”;没摸过乐器也敢敢填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当然也有露馅的,如我一个朋友,在“二胡”前后,就填了“一胡”、“三胡”。

而我能离开农村,除了“伪造学历”,也还是依靠在这方面冒险闯关成功的:当着工厂招工人员的面,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大侃什么“边锋”、“三步上篮”之类前一晚死背下来的术语,听招工人员说次日在公社招待所球场来场“友谊赛”,小腿顿时抽筋,幸好次日终日细雨霏霏,“友谊赛”取消,才使我能顺利进入合山电厂。

大概是为了圆谎而产生的“补课”心理吧,进厂后我倒是异常积极参与篮球运动,只不过在很长时间内每当我“三步上篮”就被吹“走步”,后来才知道我是被理论先行所误导,总是先跑三步才起跳投篮,直到上了大学后,我才真正学会打篮球,并先后进了系队(本科)和校队(研究生),总算将这个“爱好”、“特长”拿了下来。也从此养成打球运动的好习惯,年纪大后,就从篮球转为乒乓球,无论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还是台湾中央大学,我都是教工乒乓球队成员。

大学研究生篮球队:后排左二为作者

【作者简介】王力坚,原籍广西博白,国籍新加坡,文革中有多年知青经历。广州暨南大学学士与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逾10年,现为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暨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台湾元智大学中语系兼任教授,以及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广西大学访问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你如何制作WORD表格(图解)
【新左栏模块】央视栏目(做给雨翁)
表格式连接栏的制作!
三线表的规范格式
抓革命促生产
论文表格制作一点都不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