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眼见得用血大户抽干了血库,我们该怎么办?

两则上了热搜的新闻


这两天连续看到两个关于无偿献血的震撼新闻。
一个来自江苏,讲的是一个人遭遇车祸,重伤,大量输血。7个小时的抢救过程,输了将近2万毫升血,相当于把全身的血量换了4遍,血袋满满排了一地。(震撼!医生术后拍下一地空血袋:数百人的热血救回了一条人命!),后期又进行20多天的治疗,仍然需要持续输入各种血液制品,治疗期用掉了相当于300多个人所献的血。也就是说血小板,血浆,红细胞等各种血液制品用掉了近6万毫升。
这条消息被人民网微博转发,很快上了热搜。
今天,最早在《山东商报》公众号发布消息(山东7岁孩子误食毒蘑菇,已在省立医院抢救9天!急需AB型救命血!),淄博一名7岁儿童,误食毒蘑菇中毒,危及生命,在省立医院重症监护抢救,每天要用3000毫升血浆进行血液置换,同时也要输入大量的红细胞、冷沉淀和血小板。截止9月6日,9天时间已经输注了2万毫升的AB型血浆,目前仍未脱离危险,还要持续输注。而目前山东省血液中心AB型血的库存量,只够支撑其3天的用量。

这则信息在微博也上了同城热搜。
 

这么多的用血量


在我的印象里,产后大出血已经是用血较多的病患,看过几个报道,用血量有的达3000-5000毫升,已经足够吓人了,而这两个患者,动辄都是2万毫升以上的用量。2万毫升,40斤啊!
当献血量累计到2万毫升时,我曾经在一次报告会上宣讲,以后如果我需要用血,可以终生免费用血(山东政策,累计献血1000毫升以上可以享受此政策),而我的这一份献血量也足以保证家人用血(直系亲属等量用血),现在看来,这份保障,力度还是不够。我目前所捐献的3万毫升,竟然还不能满足江苏那个病患的需求量。
这两个病例,看似是意外,交通事故,误食中毒。但放到我们14亿人口,其发生又是必然。
每年死于车轮底下的就有数万人,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某一场车祸,带来一个大出血的病号也不会是个例,只是我们未曾过于关注罢了。
至于中毒的情况,也很难避免,记得我们单位前几年有个年轻的职工,因为吃药不对头,造成肝中毒,同样用血液置换的方式救肝保肝,大量输注,但也没有抢救过来。只是当时对无偿献血认识不深,只记得好多职工给他献血,但用了多少,献了多少,并未记得清楚。

找找背后的原因


现在,个人献血多了,参与多了,对于无偿献血的认识更深刻了,当这些信息呈现,一眼就能看到最终的问题所在,还是在于血液储备不足。
夏季是采血的淡季,本来以为大学生开学后情况能改善,但受疫情的影响,大学仍处于封闭状态,学生出不来,这个献血的重要群体提供不了多少贡献。单纯街头集采肯定不行,单位团采的资源也用得差不多了,平日里就紧张,再加上这些“用血大户”的冲击,真的让这个系统要崩溃了。
山东省血液中心AB型血的库存量,不足以支撑这个孩子3天的用量,也就是只有45个单位(9000毫升)左右,真的要见底了。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济南市可不是只有这一个病号啊,其他的病人呢?

媒体的问题


问题就在这儿,报道这两个病例的媒体,似乎只关注到了这两个人,且出现了一些错误。
江苏的新闻,强调了血液紧缺的状况,但似乎少了一份感谢,更少了一句号召和呼吁。人民日报官微转发时的表达,“据医生介绍,累计为患者输血2万毫升,相当于300多人所献的血。”则是明显的谬误。作为全国最高级的官方媒体,出此错误,实在不应该,这也反映出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还是很难深入人心,人民日报都能在此犯错,大众之于献血的了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山东这则新闻,《商报》发出了献血的呼吁,但只聚焦到了这个孩子身上,没有提到缺血是大面积广泛存在的,还有其他的病人需要关怀。
在文末的留言区,大众积极回应,很多人,包括其他地市的AB血型的表态要献血帮助这个孩子,其中也有人关心自己的血会不会准确无误地用到这个孩子身上。这也是媒体所主导的意见,“我们就是要尽力帮助这个孩子,这一则留言被置顶,大概就是这个目的。 

打了个血液中心电话,说什么血型都可以,也不用指定给孩子用。 还是建议商报问清楚小女孩的女子还有具体的献血后指定给她用的方式,确保献血后是给这个孩子用了。
有些非AB型的人,则表达了很深的遗憾。
 

其实这些人是有献血意愿的,但因为这个小女孩用不上,就觉得没必要捐献了。
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我回复了一句,“每种血型都缺,不只这一个生命需要拯救!!!”还不错,被精选了,但点赞率明显很低。
对于这些爱心表达者,应该顺势引导,而非置之不理或拒之于献血之外。应告知其用当前血紧张状况,使其关注关心其他的用血者。让大家认识到,“献出去的血,肯定是用来救人的”(张文宏语)
更高层次的认识:献血者助人,应该是帮助有需求的陌生的患者,自己也主动去做“健康的陌生人”。有救助发生,但不明确救助关系,被救者择机救助他人,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出现这样的危重症病人,对于无偿献血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通过这样一些大家关注的病例,让公众认识到血液紧缺的状态,普及一些献血的知识,是最好的时机,如果只把目光盯在那一两个病例身上,这些被吸引的目光就切切实实地被浪费了。
 

我们该救助谁?


在朋友圈里,我们时常会看到类似的用血的求助,治病筹钱的求助,对于一些弱小的生命,往往更容易博得我们的同情,激发我们的恻隐之心。我很少发定向的求助信息,但也曾为一个11个月大的小孩呼喊过。
而,在我们的文化里,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平等救助的。新冠疫情击溃意大利西班牙医疗系统之时,给老年人拔呼吸机,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这是西方能接受的生命文化,我们内心里很难接受,特别是这个老人是我们亲人的时候。
当这种危机以供血危机的形式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就只关注到了这些小孩子?
每一个需要血液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及时的救助。如果血库日常足够充盈,是不会因为一两个这样的病号而击穿的,除非是遇上了地震等重大灾害。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常态化献血,每人平均一生献血2次以上,我们国家的血就足够用了,你没听错,只要能达到这个频次,就是超级满足(我国人均献血率1.1%左右,以80岁预期寿命,一生2次献血,人均献血率可达2.5%)。去掉一些因身体原因不能献血的人,每个健康人,每年1次,或者两三年一次坚持献血,也就是撸撸袖子的事儿,有那么难吗?
然而,现实的情况就是如此艰难。很大的原因就是无偿献血信息普及率不高,穿透力不够,且鱼龙混杂,有的还产生了负面作用。对于献血类的正面信息,一些人重视,很多人选择无视,还有人选择仇视,各种心态的都有,准匿名的微博广场里,随时都有展示,大家不妨去看看。
 

老调重弹的建议


问题持续存在,如何解决,还是老调重弹的建议:
1. 献血宣传,首先要面向媒体工作者,让他们成为相对明白的人,不要让这些本该为无偿献血呐喊助力的媒体,因为其不专业的宣讲,给公众造成误导。不能因为完美的帮助了一个人,而对其他的人带来潜在的伤害。女子为母亲献血9年,用血时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负面案例
2. 献血宣传之于大众,要迫切而透明地呈现当前无偿献血所面临的窘况,缺就是缺,不要粉饰。
因为献血宣传的主导者是采血机构,如果讲问题多了,可能会有这样的心理:采的血总是不够用的,大众会不会认为我们不努力?领导会不会认为我不称职?要认识到,这种局面,是上上下下一起造成的。采血工作者已经很努力了,不能因为供血紧张,社会就抱怨他们,上级就批评和处罚他们。否则,换你试试?
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还有广大群众,都要想想,我们尽力了吗?
比如,当前大学生不能出校门献血,那是不是可以进校园采集啊!一辆采血车进校园,对疫情防控的影响会有几何?科学评估后,是否可行?
最近去大学城献血屋,直观的感受是机采血小板受影响很大,学校规定“非必要不外出”,学生在校内想来献血,也出现了一些同学虚构理由来献血甚至翻墙来献血的情况。“捐献血小板”可否作为“必要”的请假理由?这需要采血机构与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沟通,与学校对接,总能找到解决的对策。

又比如,采血车大部分时间在街头定点蹲守,可否跟居委会结合,走进社区?这更能让公众脱离单位属性,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与,强化公民意识。疫情期间,见过一些成功的范例,应该可以复制。
当前,在很多省市,无偿献血情况纳入文明单位评比考核,在统计数据时,好多以单位团采的数据作为依据,而职工在单位团采之外的献血,则不能准确统计并给予认定,造成一些职工参加街头采血反而被单位责怪。现在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统计认定,那些参加街头采血的职工也不用“愧对”工作单位了。
如此种种情况,都可以进一步探讨解决,反过来说明提升无偿献血率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从1%的紧平衡状态(实际上是不满足)到2%的超级满足状态,只需每个人一生献血2次以上,要求高吗?真的不高。
如果人人都真心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献血这点事儿,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献血者日征文 | 我骄傲,我是一名血站人 | 作者:王丽
血库血液紧缺 百姓不献血的原因有哪些
血荒逐渐蔓延至全国 用血难免费影响公众积极性
互助献血,是一种通过患者单位、 家庭或亲友互助献血解决血液供应的无偿献血模式。它是确立和倡导的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献血模式。
全国临床过半不合理用血 血头救场已成公开秘密
全国十余座城市用血告急 献血者减少系直接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