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讲堂】梅墨生:举手投足、语默动静间都应在练拳
  
  名  家  工  坊
  
  7月17日,感恩太极大学堂第五期名家工作坊邀请著名太极拳家梅墨生先生为大家做了以“传统太极拳的练法、要点、核心内容“和”性命双修与内外双修”为主题的讲座分享。
  大学堂第十四期基学员和昆明拳友百余人及关注大学堂直播平台的千余人聆听了梅墨生先生精妙绝伦、意犹未尽的分享。
  
  
  
  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作为中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梅墨生先生言及太极拳,却又不止于太极拳。他将文学、中医、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于太极拳理中,对儒释道思想学说信手拈来,闻一知十。
  讲座全程长达5个多小时,但很多学员仍觉意犹未尽,余味无穷。很多学员表示能听闻先生法布施,真是三生有幸。
  经先生授权,大学堂将梅墨生先生的讲座内容梳理成文,分篇刊发,以飨拳友。感恩先生大德!
  
  
  
  
  
  (一)
  
  举手投足、语默动静间都应在练拳
  
  我特别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谈谈太极。其实我的修炼和修为都有限,但是毕竟跟随前辈们学过,自己从少年时代爱好太极拳,几十年过去深深受益,还是有一些薄浅的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再者,万事皆缘。我和大卫很有缘。我很敬重他的恩师扎西老师,感恩太极这个提名就是扎西老师的一种理念,我觉得所有有缘练太极的人都是有福气的人。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无论世事如何风云,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其实你有缘进入太极之门,就已经亲近了中华祖先的智慧。
  我始终认为太极拳是中华先贤智慧的最高结晶,它下不见底,上不封顶,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他在太极拳领域登峰造极,因为太极拳无止境。
  另外,这次大学堂基地培训班分五个层次,包括零基础的学员,大家水平有高有低,所以,我想了想,尽量迁就从零开始学习太极的人,就从“小学”开始讲。太极拳是一门大学学问,但我要从小学的内容讲。
  
  一、太极拳有类型
  
  太极拳有多种类型。太极拳在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来没有这么多类型,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和太极拳本身发展衍变的原因,今天如果我们不做太极拳史家,我们不必去专门纠结太极拳史的是非真伪,因为这不是我们要做的主要内容,我们只需要知道太极拳能够造福于我们就可以了。
  天下太极本是一家,但今天的中国太极拳界的现实是: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真伪莫辨。但是,我们不必纠结于此。那我们为什么要分析它的类型?这与我们要修炼什么样的太极拳有关系。这有点像我们现在报考大学一样,报理科、工科还是文科,自己要想好。
  古人有文太极和武太极之分。现代社会,我们还有太极操、太极舞蹈、太极拳术、太极功夫、太极道。并不能因为崇尚太极道,就看不起太极操。但是你要清楚你学的是太极操,那它就不是太极功夫,也不是太极道。所以,类型不决定高度,但是它与高度有关。
  你比如说太极舞蹈也可以让人欣赏到美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人肢体运动的协调美,感受生命的魅力和运动的魅力。但是要通过这个改变你的身心状态,太极舞蹈是相对有限的。现在公园里大多练的是太极操,不过你要是坚持二十年,风雨无阻,持之以恒,也可以对你的身心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事实证明的,不用多言。
  但是我今天想要说的,是太极拳术、太极功夫和太极道。我对于太极操、太极舞蹈不否定,我也愿意欣赏,但这不是我关心的内容。
  文太极和武太极,前辈们的这个说法,我的观点是:练好了,文太极可以变成武太极,练不好,文太极就是文太极,成不了武太极。
  所以,我的老师李经梧当年说:拳种没有高低,但是功夫有高低。你练的怎么样,取决于你是不是得到名师的指点,是不是入了真正的门径,运用了正确的方法,能够有毅力持之以恒。
  太极拳练什么?练的是性命双修。太极拳的任何姿势,行走坐卧,都应该与其符合。
  我们所有中国传统功夫的修炼,都不过是开源节流于我们的先天元气(真气或丹田气)。丹田气消耗的越少,你的生命就越健康,丹田气消耗的越快,你的身体,即有漏之躯,耗损的越多。所谓“有漏”,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看久了容易疲劳,耳朵听多了容易疲劳,话说多了容易疲劳,意念想多了容易疲劳,这种耗散即是“漏”。佛家和道家指这六根为六漏。
  这正如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勿”就是让你收摄心神,敛藏精气,这与佛家的“止欲”和道家的“抱元守一”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你的身体“漏”的慢一点,并且不断地往里充气,那你可能会生存地更长久。
  所以,开源节流就是我们修道、练功、养身、练拳很重要的一点。
  
  
  
  二、太极拳有阶梯
  
  我很高兴看到大学堂对太极拳的学习进行了“三阶九段”式的划分。
  经常有人问我,梅老师我这样练对不对?我不好回回答。如果你在初级阶段这么练,不对;如果你在高级阶段这么练,对。
  举个例子:练拳时把身体空掉了。所谓“空”,唐代李道子在《秘授歌》里说“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可是如果你刚开始练太极拳,你就说“我把身体都空掉了”,你空的了吗?不可能。你这个“空”叫真空,空空如也,佛家的“空”是真空妙有,这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不在形式,而在内涵;不在外表,而在内在。
  正如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所说的:“不在形式,而在气势。”这都是在同一个角度和层次上看待这个问题。
  所以太极拳有阶梯、有层次,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如果你是初学者,你要先把形体和姿势做对,招式符合要领,这个在初期很重要。因为形正则气顺。
  太极拳是非常磨练人的,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练不成的。我在练到六七年的时候灰心透了,和老师说:“我觉得这太极拳练不到身上。”老师告诉我:“墨生啊,退步的时候就是要进步了。你觉得徘徊不前的时候,就是要向前走了。”
  在不同的阶段,练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开始入门先要形正气顺,步步到位。再往下,要知道内外双修,先在心,后在身。时而心动,继而意动,继而身动,这种内外关系一定要弄清楚。
  然后练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有内里功夫的训练,仅仅盘架子是不够的。但是人各有路径,有的人一辈子盘架子也盘出一定功夫。不过依我师承,我几个老师无一不重视内功。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很清楚,“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以后越来越精,所以,这也是一个阶梯。当你熟悉套路后,开始练习推手,开始体会劲儿,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像庖丁解牛一样,十九年游刃有余,刀不卷刃。懂劲以后再愈练愈精。
  另外,内家拳不是往外用劲,而是收敛。为什么要“练入骨髓,练入脊骨”?因为精生于髓,脑为髓海,如果你没有把功夫练入骨髓,你的功夫不可能有质的变化,只会停留在外在的形体部分。所以收敛是很重要的。但是我看到很多太极拳家不懂得收敛,心是往外放的,气是往外散的,意是张狂的。
  
  
  
  
  三、太极拳是一种道德修为
  
  道是什么?道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法天道。
  人们以为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一家,其实不是这样的。道是中华民族先秦诸子从上古以来共同追寻的“道”。这个道来自于伏羲氏,真正孕育成形于神农、轩辕黄帝,是他们开启了“道”。
  德是什么?以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修炼心得,我认为德就是德,它就在天地之间。这天上的阳光,“不为饶存,不为桀亡”,不因为你善良而多给你点,也不会因为你作恶而少给你点。但是如果你有善心和善念,你可以收纳宇宙天地日月精华;如果你不善,你的胸腔、腹腔、脑腔里装的都是阴邪之气。
  儒道两家追寻的道就是让人道合于天道。我所领悟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就是以人文合乎天文。
  在轩辕黄帝时期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以中华的先民往圣就是宋儒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秦汉以前上古的往圣,无一不是道德修炼的人,无一不是庄子所谓的“道德接近纯全的人”。
  所以,如果你把太极拳的修炼放到这么一个高度,你就不会只是认为它是一个西瓜切两半、比划比划胳膊腿这么简单了。这里面蕴蓄着甚深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
  修炼道在日用。太极功夫不只是练拳时候的那点事儿,你举手投足、语默动静都是练拳。如果你无法体会到这种境界,其实你还是徘徊在太极拳外在的边缘。
  只有让太极思维和太极智慧渗入到你的灵魂,沁进到你的身心,你才能够全身心的修炼太极功夫。(未完待续)
  梅先生与大学堂教练们合影
  
  名家简介
  
  
  梅墨生
  
  梅墨生,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 著名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曾受业于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先生,师承太极拳家李经梧先生和内丹学、道学泰斗胡海牙先生。
  
  
  点击【掌门】⬇ ⬇ ⬇,
  可观看梅先生的讲座回放哟!
  
  
  
汇合百家 福泽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讲坛】梅墨生:太极拳修炼的核心是什么
【独家视频】吴式太极名家精彩表演
【独家视频】梅墨生先生在大理国际太极论坛上演讲
读梅墨生《中道皇皇》一书择要(1)
太极拳养生大师59岁因肠癌逝世,网友争论传武到底能不能延年益寿
李经梧藏本太极拳秘宗,梅墨生手书,值得珍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