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科研:不以力弱,贵在坚持
从临床中找选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士生导师韩振蕴:中医临床与科研的关系极为紧密,医学界很多创新成果均来源于对于临床工作的思考。例如,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和血液科的医生创造性地将砒霜(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使其完全缓解率在90%以上。之后,陈竺院士等又首次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揭示了三氧化二砷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理,还因此获得2016年欧尼斯特·博特勒奖及2018舍贝里奖等国际大奖。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优秀、独特的选题能够创造出明显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中医临床科研可简单概括为八大类。一是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又可理解为整理资料性研究,但要求所整理的资料完整且可靠。二是临床疗效评估。近年来,我国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估数量逐年递增。一项设计严格、科学的高质量中医临床研究同样可以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发表。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刘志顺等学者在2017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三是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目前,很多中医问题在使用西医标准进行评价,而中医自己的标准化研究极度缺乏。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医临床路径、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中医量表学研究等皆属于本范畴。四是中医政策性研究。很多政策的最终制定要以临床医生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支撑。五是理论探讨性研究。理论不是基础研究学者的专属。例如,王永炎院士的“毒损脑络”理论,正是基于中医临床观察,提出正气亏虚,气血痰淤阻滞,日久变生为毒的理论。六是机制研究。这是目前开展最广泛的中医研究类型,许多临床医生在申请基金课题时最先选择的正是中医机制性研究。七是医药结合的中药新药研究。临床医生想把经验方市场化,就必须借助药学专家开展中药制剂、质量标准、药理和毒理学研究。八是医工结合类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如中医医疗器械类研发等。互联网和5G时代,临床医师更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开展中医可视化、客观化研究工作。

瞄准方向做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芳:目前,我国中医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似乎都具有同样的特质——静。这种“静”意味着坚持、从容、稳定。做科研时,很多人都经历过熬夜、马不停蹄的状态。写文章时,常常修改了一遍、两遍、十遍、几十遍……这样的重复过程不一定会带给青年人知识或者能力上的提升,却是对心性的磨练,不以力弱,贵在坚持。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才能过滤掉浮躁的想法,让心境更为成熟。

科研若想成功,年轻的中医人需要一定的韧性。而对于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人来说,则更需要安定从容的心态。这种心态使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盲从,不急功近利。在具体的科研临床工作中,应能够始终坚持去接收灵感,适当地异想天开,让自身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真正做到“任雨落风惊,自静水流深”。

在最初做科研的几年,年轻人可以涉猎广泛,但经过几年的沉淀后,应专注于某一个方向或领域。中医科研有许多分支,每一个分支内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在选定研究的细分方向后,我们不应轻易改变。因为只要坚持,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科学,疗效是其传承与发展的生命线。青年科研工作者一定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文章而科研。文章只是科研的副产品,科研搞好了,文章自然也就出来了。当我们在即将走到科研的中途,眺望远方的时刻,应不断思考和回顾科学研究的动因,这样才不会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所偏移。(本文出自健康报,记者夏海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数据背景下,中医药疗效该如何评价?
中医医案没有学术价值吗?错!中医之功,医案最著
蒋健:做尊古不泥古的现代中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度 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介绍
中医慢性复杂性疾病科学研究与发展思路
对中医创新的思考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