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准则与方法
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准则与方法
作者:韩传信    文章来源:教师教育研究    点击数: 5584    更新时间:7/22/2009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的发展应该是专业发展,这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然而,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众多而说法不一。然而,不可否认,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犹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样,教师的评价目的、准则及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虽然,我们重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当我们反观目前中小学教师评价时,将会发现,我们所用的评价准则与评价方法,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相背离的。长期以来,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奖惩性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是以量化形式做出的终结性、功利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它既不利于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也不利于激励教师对其专业潜能的开发和激发。如据笔者了解安徽省不少学校教师评价的做法,主要采用的是奖励性的评价,在年度考核中,指标内容包括师德、教学工作量、教学业绩、科研活动和成果、出勤率几项。分别由校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评分,赋予不同分值,累加统计得出总分。其结果与教师评优、奖金、晋升职称挂钩。奖惩性的评价虽然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操作起来过于简单化、表面化,流于形式或应付评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真正地起到促进作用。

为此,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在评价的准则及其方法上来思考,使我们评价的准则与方法能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要否定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只是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当下,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因此,本文的重点在于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准则与方法。

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准则

评价的准则是评价质的方面规定,它规定了评价活动究竟评什么与不评什么。所谓评价的导向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评价的准则上。为此,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准则的确定,我们可以从教师专业的内涵出发来寻求其关键的因素。美国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考察来看,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 ,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前者提出创立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确定教师应该懂得什么,应该会做什么,且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提出了五项要求,即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后者则提出,教师的专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把教学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人际知识”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我国也有专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这种过程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动态性。还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虽然目前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准则尚无一致定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但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包括着要具有:有较高的专业智能,了解学科领域发展前沿方向;受长时间专门训练,包括学科教学的“临床”实习;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人为本,敬业爱生,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具备“专+ 宽”的知识结构,有不断进修的意识,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决策,有自主权,而不是奉命;具备必需的能力结构,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终身学习等等还是比较认同的。因此,以上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为构建有效评价准则提供参照依据。结合我国学校及其教师的实际看,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准则,大致归纳为:一是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二是专业能力,三是学科专业和通识文化知识,四是研究意识和能力。

() 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教师的职业之所以能成为专业,是因为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的事业。因此,其专业伦理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是不可能专业发展的。专业精神是指基于对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判断在自己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它包括职业认同感、专业态度、责任感、合作精神、职业情感、公正诚恳和具有健康心态等。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就要求教师有德育素养,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在知识传授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民主法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互相协调,使课堂教学成为令学生向往的精神愉快活动。目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及其专业精神追求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例如,2005 ,在一项“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显示, 超过80 %教师的感到压力较大,30 %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90 %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40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 %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 %对工作不满意。关于教师品质,49 %的教师认为“爱心”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包括尊重信任、严格要求。关于工作态度,总体是比较积极的,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35 . 9 %教师选择教师是自己的兴趣,而且女教师更多地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多数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欠发达地区认同感低,男教师职业认同感比女教师低。对此,本文认为,师德需处理好三个问题:对待教育,需要爱岗敬业,把职业作为专业,进而提升为事业。对待学生,需要充满爱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个性差异。对待自身,需要志存高远,努力做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思维导图
浅析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职业院校“内容、活动、评价”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
专题六:教师评价与专业发展(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