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往事漫忆(18):农民篮球队

​文/罗维开

我在偶然中成了青年中的''头''

务农十年,如烟的难忘往事中,当年我们村穿草鞋者组建的篮球队,永远定格于我心中,所经历的酸涩和乐趣,如今使人百感交集,——当年我也是其中一员,且是主要的组织者。

1970年,我参加了民兵组织。当时的民兵有两种,一是全民皆兵的基干民兵,凡年龄及格者都在册,建制为连,且每年须参加基本的军事训练;还有一种是武装民兵,由基干民兵中选拔家庭成分好的青年组成,建制为排,且是配枪的。我父亲是摘帽右派,本来是无资格参加武装民兵的,因在某次基干民兵普训中,公社武装部长正好现场督查,当时民兵连中没有人能胜任队列指挥和单兵动作示范,情急之下有人推荐了我。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不到一站上去,队列指挥口令清晰,动作规范,军事理论课也讲得非常到位且通俗易懂,效果出奇地好,于是公社武装部长非常赏识,建议村支部任命我为民兵副连长兼武装民兵副排长,主抓民兵的训练、宣传、误乐等。

从此,村里的青年工作,都有我的组织领导或参与,久之,在全村青年中人缘越来越好,一呼百应,威望渐高。

一支农民篮球队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的农村,青年们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业余生活十分枯燥,更是个被体育遗忘的地方。村旁有支驻军,我们经常去军营内观看军队篮球比赛,受此启示,组织民兵篮球队,军民互动,成了我的一大创意。建议一出,得到当几个中学毕业回乡务农的青年和来自宁波的知识青年中篮球爱好者的响应,其他青年也踊跃报名。

生产队晒谷场,自然也是我们的球场,但球架须自己动手做。我们马上上山砍来松树,但木匠说砍下的树做架尚可,做篮板会变形,须干木板才行。而刚砍的松木剖成板须晾半年,一时难找到干的,我干脆把放在民兵室自家床的床板,叫木工锯开充作了篮板(事后被父母骂了),——在青年们的齐心协力下,崭新的篮球架,就在晒谷场上竖起来了。经过村里特批,还购来一支1000瓦的碘钨灯,装在十几米高的长杆上,矗立于球场中央一侧,于是,一个简陋的灯光球场就落成了。

为了购置球和球衣(背心),大家集体上山搞副业,挣了些钱,上宁波为大家买回背心,并印上号码,——球鞋和球裤太贵,实在买不起,每人只配红蓝两件背心——但青年农民们都穿上印有号码的背心,在晒谷场上打球,生龙活虎,红蓝分明,这在农村已经是一道很搏眼球的靓丽风景线了。

篮球队的主力兼教练,自然是几位已参加劳动的中学生,还有来自宁波的知识青年。这些人刚好擅长篮球。在他们的辅导下,有兴趣的青年农民学传球、运球、过人、三步上篮……,农民有的是体力,学得飞快,当然动作很粗糙,但作为农民篮球运动员,不讲究一招一式的基本功,只求有点样子就行,——我也是如此。一时间,收工归来的晚上,生产队的晒谷场上,出现了山村从来未有过的场面,''小太阳''(碘钨灯)的照耀下,青年农民们龙腾虎跃,叫''好球''声、篮球''嘣嘣''声,和围观者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这道景观,最令人难忘的是,球场上活跃着的人们中,有人穿的是胶鞋,有人穿的是布鞋,更有人穿的是草鞋,有人嫌穿草鞋有碍奔跑,于是干脆赤脚上场,因为他们买不起正规的球鞋,有的甚至连普通的胶鞋或布鞋都不舍得穿,穿着草鞋或光着脚就上场了,——有人诙谐戏谑说:你们是草鞋者篮球队!

当然,穿草鞋或光着脚是平时训练时,正式比赛是不穿草鞋不光脚的,至少是布鞋,譬如我,当年比赛时穿的是一双我姑姑从上海邮来的塑料底布面的松紧鞋。有的青年,能穿着旧胶鞋上场已经是最理想的了——当时买双回力篮球鞋是奢望,认为这是国家队篮球运动员的标配,农民哪配得上。

这支农民篮球队曾经红极一时

就是这么一支穿草鞋者中诞生的农民篮球队,当年在家乡红极一时。说来也巧,1972年6月10日正好是毛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的二十周年,上级号召各地庆祝,并发现了我们组建篮球队的事,于是就树我们为典型。1972年6月10日,我们村的篮球场上,召开了地区现场会,武装部长亲自主持,组织了全地区各系统进行篮球比赛,本地的驻军篮球队也参赛并作了精湛表演,报社也同步跟进采访报道。——这番热闹,着实给我们这个小小的山村带来了不寻常的气象,人们比沉浸在节日中还兴奋。

大张旗鼓的现场会后,全村人对篮球运动都更支持起来,连某些上了年纪的叔叔伯伯大婶大妈,有空也会到篮球场边上来转转,并饶有兴趣地打听起谁赢了,谁输了,近期又有什么比赛,等等。——篮球似乎也为她们赢回了荣耀,使她们倍有面子似的,——也许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地方荣誉感吧。

篮球运动给我们带来军民团结和真挚的友谊

再接下去,一到农闲,十里八乡总会有人来频频预约篮球比赛。这些球队有军队的、有机关学校的,,有企业的,也有农村的。对付比赛,虽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获胜也是非常在乎的事。于是,我们有自己的经验或策略,遇强队不弱,遇弱队不强,能把握住胜多输少的状态:

与驻军比赛,军队往往让我们一手,不会赢我们太多,有时也会放些水给我们,给我们面子。因为当地的驻军,是东海舰队直属部队,每年各部队间有篮球比赛,所以每年招兵,总会特招三五个一米九十左右的高个成为篮球队主力,但与我们交手,这些主力从不上场,只坐着看,原因大家心照不宣。

与企业或机关学校比赛,我们的策略是先耗尽对方体力,后凭体能反败为胜。因为大凡企业事业或学校教师的球员,个人球艺也许比我们好,但体力相比我们农民,他们就吃亏了。我们往往采用的是田忌赛马策略,上半场不上主力,先上技术不咋的但体壮如牛的一般队员,以防守为主,尽量耗光对方的体能,只要比分不落后太多就行。下半场,当他们只捂着肚子喘不过气,跑不动跳不高时,我们的主力们悉数上场了,良好的体能使对方只能看着我们连连进球,一直到反超。

对付农民球队,我们就只能靠硬拚了,因为大家球艺和体能都半斤八两,拉锯到终场才能见分晓。

但不管与哪一种队比赛,结果都是深化了军民团结,尤其是与农民队之间,经过比赛,加深了友谊,大家都成为朋友,共同语言使双方常你来我去,相邀比赛后,设酒相待。

似曾相识球架在,昔日情景却杳然

如烟往事中的农民篮球队,如当已事过境迁,但每每我回家乡,看到健身场地上仍树立着篮球架,且这种篮球架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但篮球架下却寂寥无人,球声杳然,不由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农民,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篮球运动没人热爱了,使人唏嘘不已。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葛家庄:一个村庄与篮球的情缘
展望未来 开启新生活|中天星城小区篮球队员自筹资金更换新球架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五:村里秋忙前的红火热闹
老照片: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战天斗地的时代
沁源篮球运动发展史话 文体活动走出封闭和狭隘
远人:生产队时期的篮球队和篮球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