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道笔记】佛仙圣之辩

佛、仙和圣都是一样的。最初道家和儒家都讲圣人,可能后来道家为了与儒家区分才有了仙的概念。《道德经》里全是讲圣人而无仙人。

既然佛和圣都一样,但在面对佛像时就会有“子于是日哭”的疑问,一个是无喜无悲,一个有哀有乐。为何?

在面对孔子之哭时,王阳明先生说这是圣人性情使然。

佛的面目真的是无喜无悲吗?不然。佛讲不应住有相,也不应住空相。那应该住什么?《金刚经》有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 道法自然、就是 未发之中、发而中节。

佛的喜怒哀乐是无所住后的喜怒哀乐、仙的喜怒哀乐是清静自然的喜怒哀乐、圣的喜怒哀乐是未发之中的喜怒哀乐。三者都是一样的。

为何会有“返璞归真”,三家都向往孩童的天真无邪。因为道存于婴,孩童的喜怒哀乐发而中节,最能接近于道。

不以才能成就论圣人。生活在非洲的贫困儿童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儿童其所成就能比吗?生活在贫困落后的山区孩子和掌握大多数资源的城市孩子能比吗?时代环境、个人气运(时运)对人的影响都是难以改变的,我不相信有梦就能改变命运的导向性言论,一个人的才能成就与其生活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尧舜之业,千古仰之;老子一本《道德经》以成圣;孔子成圣绝不是因为他的有教无类、周游列国;王阳明成圣也不是因为他的军政成就(论军政比他强的人太多了)。尽管成就大小不一,但他们都称为圣人,因为圣人都是以心论,随才成就,以小成小,以大成大。将圣人之间成就比个高低实在为妄谈,如同将儒释道比个高下。“圣人论迹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圣人”这种话就是下士之见,应当摒弃。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意?学为下学,乃是技艺之学,是外的学问,宜日益。道乃为上达,乃是心之学,是内的学问,宜日损,损贪嗔痴、损淫念,可谓:存天理,灭人欲。人欲为私欲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湛然常寂,廓然大公。心内有道才有心外学的方向。可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至于术。为学不为道,终会流入功利,“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

为何讲活在当下?现在的做的种种选择,都是由过去的种种因结下的果,是气运使然,是因缘聚合。没有过去的种种因,便不会有现在的果,现在的果也是未来因。任何否定过去的行为都是否定现在,否定现在也便是否定将来。放下过错与遗憾,让病成为药,若是执着反而因药而病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理解儒释道同根的观点?
新解道德经,无我,才能够天长地久
三明阿罗汉是哪三明,都有什么功夫?这些神通有何作用?(杂885)
知恩报恩的孝亲观
道德经-连载359:凡能成就大事者,没有一个不是先静默筑基
大慧宗杲论“儒释道的为学为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