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文拾零】谈谈乔乔的语文学习和教育问题——来自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回应
userphoto

2023.04.20 天津

关注

2010年12月15日《冰点》报道了王波撰写的《一个作家的家庭语文教育:课堂教育还在表演和说谎》一文,文中包含了叶开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一些批评。作为一个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我要对叶开先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关注表示由衷的感谢!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光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应该积极努力地去探索解决之道,而且语文研究界也需要来自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批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建设好语文学科,从而使之完成培育学生的使命。其次,叶开先生指出的语文公开课的预演与作假,也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怎样真实地展现课堂,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而对于教材编辑和教师教学方面提出的问题,也很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与重视。第三,还是感谢叶开先生的尖锐批评,因为他为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次重新审视语文教育教学的机会。然而,对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分析和判断。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所回应,而且我们也必须回应,起码要争取一下解释的机会。

叶开先生在文中列举了一些,乔乔在学习过程中所遇的难题,从而引发了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感想。我们不妨从这些问题开始。

一、为什么要答“诸葛亮”而不是“孔明和庞统”

问:“题目要求她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乔乔答:“孔明和庞统。”

为什么乔乔的答案是错的呢?因为乔乔的答案有两点问题:1、在现代汉语中,“最”作为一个副词,它所包含的意思是“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这个意思意味着,在汉语中“最”代表着唯一,而不是西方语言中的“最好的之一”。从这个角度上看,给出两个人名,不符合“最”这一个词语的内在要求。2、如果把庞统去掉,只答“孔明”行不行?得到的回答是:不行!因为一个人的姓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简称,但只在于亲友之间。诸葛亮,字孔明,是不错。但当客观答题时,要答人的全称,不可以省略掉他的姓。如果说“孔明”可以算对,那岂不是给诸葛亮改姓了?这两个问题其实反映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该承担的两个内容:用语的规范性和对词语准确而深入的理解。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文字表达需要的是符合规范和准确地使用词语。以10岁的孩子来说,她么所缺的不是简单的生活常态中的问答,而缺少用语的规范和对词语准确而深入的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着上面两方面要求:一个是在客观作答时要说全姓名,而不是做有名无姓的回答,这是规范;另一个是对“最”这个字的修饰作用的理解,决定了答一人还是允许答两个人,这是对词语的准确的理解。如果在孩子的心中没有这种规范,以后遇到的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恐怕还会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乔乔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写申请表示的情况,在姓名一栏上填写什么呢?如果填写“乔乔”“爸爸妈妈的宠儿”,那么这张申请表是否有效呢?

二、“标准答案”和“小学阶段”意味着什么

语文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班里有几个男生也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他们问老师,“为什么不能是庞统?”老师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标准答案的设立是要追求一种基于文本理解的客观性。人是有主观想象的,但阅读文本并不能完全依赖印象和想象来完成,还是要基于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对于一小孩子来说,在没有文本内容制约的情况下,无论他心中“怎样认为”都是允许的——其实对任何人来说也一样,但一点有了文本内容的客观限制出现,那么主观的“认为”必然要有文本的客观呈现作为依据。孩子在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后了准问,而教师的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有两种:一、如果彩图本《三国演义》中出现过“孔明和庞统”是都是“最足智多谋的人”)或“最足智多谋的人之一”这样的表述,实际上这种表述是存在问题,而孩子们对这本课外书先入为主坚信不疑的话,也会跟着出现问题。二、老师回答的前提。任何交流都是在一定前提下展开的,而在交流中前提往往被忽略。从这位老师前面给出标准答案“诸葛亮”和后面说“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来看,他的回答是有冲突的,但是不是我们在转述时,可能忽略了一些这些话语的前提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一个这样的解释: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文本,不可能是全部的《三国演义》的内容,必定是某个情节的节选,如果这个节选中诸葛亮和周瑜是文本叙述的主角,那么两个都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案,那么在这个克敌制胜的方法上,两个都可以用“足智多谋”来评价,但说到“最”,老师的答案还是“诸葛亮”,这一点要从文本中出发。当老师从文本出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也要从文本中找寻答案才行,否则出现的问题就像是“老师问:'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答:'不是我烧的。’”一样,学生这样回答是事实,但却没有尊重历史事实,也没有从历史文本出发去客观地回答问题。

三、“阅读理解”与“看书”的区别

老师告诉她:“从三年级起有了阅读理解,不再只是认字记词。乔乔的阅读能力有问题。”“不会的,她看书没有障碍。”
了考验女儿,他刻意跟乔乔聊起《哈利·波特》和四大名著彩图本,结果发现里面很多故事和细节,乔乔记得特别清楚。“这说明她不是胡乱读,是真读懂了。”叶开强调道。他和王琦也一致判断:大可宽心,女儿的阅读理解完全没问题。


阅读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凡是经过基本词语的学习后,一般人都可以展开这种活动,但谈到对文本内容的正确把握,就必然是涉及理解问题。在老师的话语中,很明显强调的是“阅读理解”而不是“认字记词”,乔乔的母亲没有注意到老师强调的内容。而直接回答“她看书没有障碍”(意味可以进行阅读活动)。要知道,看书没有障碍,极有可能只是认识很多字而已。而后面,叶开先生对女儿的考察也只停留在了是识记的层面上,这种考察重点的偏移,使得这种考察无法支持“女儿的阅读理解完全没有问题”这一结论。

四、乔乔的阅读理解真的有问题吗?

从报道的描述中,我个人觉得乔乔的理解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现象一:当时刚刚7岁的小姑娘,始终没弄懂“大家”的具体意思,只是很固执地认为,“大禹就是一条鱼,所以他才治水”。

虽然,她没弄懂“大家”的具体意思,但这可能和她不具备全局观念有关,这一点还可以随着她的成长得以弥补。但认为“大禹就是一条鱼”并且“很固执”,这就有她无法区分现实和虚构的迹象了。或者说,她很难从虚构的情节中,看到虚构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了。

现象二:“我语文课上喜欢发言,就是有时候没有办法说到点子上,老师的那个点子上。”

喜欢发言,展现个性,是一个好的现象。但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听懂问题,其次要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如果一个喜欢发言的孩子,不能组织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那么问题要么出现在教师问题的设置上,要么出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表达上。当“喜欢答题却答不到点上”这种现象出现时,教师和学生是否能从自身角度去仔细思考一下原因呢?

现象三:“亵慢”的意思不是“亵渎怠慢”

报道中给出了乔乔作业的图片,我注意到了乔乔的几处词语解释。其中,对“亵慢”的解释为“亵渎怠慢”,对“邂逅”的解释为“不期而遇”,这里我们会发现,乔乔的解释,只是用一个词语去解释另一个词语,而没有深入到词语的“意思”中去,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不是解释词语,而是用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词义比较,而不是在理解和阐释词语的内在含义。

从上面的三个现象来看,乔乔的在阅读理解方面真的没有问题吗?


五、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从报道的内容来看,叶开夫妇对孩子的学习十分关注——尤其是语文方面。

“乔乔的学习,基本全由妈妈王琦负责监督和辅导”、“由妈妈辅导做的语文作业,第二天拿回家后,上面经常红红地一大片叉,乔乔觉得挺委屈。”、“她还是喜欢爸爸不久前给她买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其次是《林格伦文集》”、“于是就安慰女儿:'我们认识出这些教辅书的人,这东西他们自己的小学不用,自己的孩子也不用,你就随便应付一下算了吧。’”、“在文章中划好词好句这样的作业,常常难倒乔乔和他们家的两位文学博士”“乔乔当时有些伤心,但回家后王琦告诉女儿,'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为了期中考试。’。”、”如何解释'矜持’这个词,也难住了两位博士。”

通过上面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当家长辛苦。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的辅导其实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孩子的学习过程,甚至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在做作业时,父母全力协助,而不是让孩子独立完成;在考试成绩不好时,母亲的劝说不是让孩子直面失败,而是转嫁到其他方面;在课外读物内容的选择上过于依赖虚幻内容的书籍。这些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位博士在家庭教育中有所偏颇。要知道,学习过程是一个儿童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他们自己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由他们自己面对,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有所成长。而目前的事实是,由于两位博士的过度参与,乔乔在阅读范围上已经出现严重偏食的现象,而家长因自身劳动成果的被否定而转而否定语文教育的情绪也被乔乔沿袭了下来,甚至在乔乔身上还出现了其他的应该值得注意的现象:沉迷于虚幻世界的小说中,而对其他的事情不够专注(不单是待客的态度,还体现在学习其他内容的过程中);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对待来自负面的评价。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与同学进行交流(当她“义正辞严地解释自己的行为”时,采取却是“对着他的耳朵大吼大叫”的方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这些现象能引起两位博士的足够重视。

教育是一个大问题,而语文学科由于自身建设的不足而存在严重的问题。但语文学科的内容,并不是只有文学教育这一个内容,它还要肩负着传递各种场景下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职责,所以希望两位博士把视野放宽一些,引导乔乔把眼光放到切近一些的方面上来,而对于孩子的成长,则是“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此文即将结束之时,我要对叶开先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关注与批评再次表示感谢!

衷心祝愿,乔乔能在两位博士的培育下、在学校中健康地成长。

也衷心祝愿,在各界人士的支持和理解下,语文学科的研究能够有所发展。

以往分享

【旧贴拾零】一次关于“学科与课程”的对话

【旧文拾零】解析2012天津高考作文题目

【旧文拾零】关于“关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思考”的对话

【旧文拾零】一段关于“文字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问题”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文字和语言作用的对话

【旧文拾零】一段关于语文教师困惑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北京青年报上《中小学语文教材 删改到底该不该》一文的对话,原文附在后面

【旧文拾零】关于我对《丧家狗》的评论《离开文化的文化人》的讨论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课涉及的表演问题

【旧文拾零】月考周测利弊谈

【旧文拾零】关于作文审题与构思的一次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胡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得满分的对话

【旧文拾零】答陶梦兄(或陶夫人)教学札记二则

【旧文拾零】在网上读书园地,答陶梦兄问

【旧文拾零】关于“应该重估'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 ”的对话。

【旧文拾零】读钱理群先生《做教师真难,真好》有感

【旧文拾零】关于设立体罚制度的一次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注释一辨》的讨论

【旧文拾零】在网上读书园地与陶梦兄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

【旧文拾零】 关于概念的修正

【旧文拾零】简答陶梦兄关于作文问题的思考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研究方向”的一次对话

【旧文拾零】昔日于网上读书园地论坛答陶梦兄问

【旧文拾零】一段跟“体罚”相关的交流

【旧文拾零】关于应用与拓展的思考

【旧文拾零】明确趋向,导引思路——浅说2011年天津卷作文特点与审题构思方法

【旧文拾零】2006年在国学论坛上一个与别人吵嘴帖子的记录

【旧文拾零】关于文章作者不认可语文阅读题答案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一篇论文视角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对话

【旧文拾零】昔日在网上读书园地和陶梦兄探讨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

【旧文拾零】学校发展大讨论

【旧文拾零】我的“教学模式“”

【旧文拾零】备份“关于《锦瑟》的对话”中自己发言的部分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需要整体设计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是否存在多余内容的对话

【旧文拾零】给心系国学的家长们的建议

【旧文拾零】答问七则

【旧文拾零】写在《祝福》后面

【旧文拾零】简析语文学科自身的致乱因素

【旧文拾零】简论梳理

【旧文拾零】透视“表达与交流”

【旧文拾零】 我在一个社区的部分回贴

【旧文拾零】例谈变“超预设”为“生成”

【旧文拾零】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旧文拾零】区别与关联——浅谈阅读和写作

【旧文拾零】立锥于传统与变革之间(片思一束)

【旧文拾零】“知、思、悟、行”——我的作文训练思路

【旧文拾零】 “四门八面”——文本教学形式初探

【旧文重发】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

作文的真相

关于把“知思悟行”作为作文起点的对话

对作文教学及策略的认知与重构(较为冗长枯燥,慎入)

基于“阅读”、“生活”和“思维能力”的作文训练

答某家长关于孩子作文的两个问题

语文杂谈:(十七)关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思考

语文杂谈(二十一):作文难教之我见

作文教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作文难教的对话

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幸福教师763】事,必作于细
参加“卢军良、孙立权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的听课笔记
寂静寒夜思教育
教学,不能仅仅是告诉
《植树的牧羊人》课堂教学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