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线建设--542工程

196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复杂紧张。面对空前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决定在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开展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备战、备荒”,史称“三线建设”。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的类似建设称为“小三线建设”。

河北小三线建设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展开,至1978年进入调整改造期,先后建立了40多个军事工业企业单位,涉及兵器、航空等多个行业,大大提升了河北的军工备战能力。几代军工人用青春和热血在莽莽太行山中创造了一系列建设奇迹,在河北工业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企业出山后继续发扬“三线精神”,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的沧海横流中创造了新的传奇。

废弃的“秘境” 曾经的荣光

从繁华的石家庄市区西行约40公里,在山路间无数次转折后,便能沿着平涉线到达井陉县南障城镇了。从镇政府往西南行进约1公里,大片废弃的人字顶厂房耸立着,三层高的苏式建筑风格的宿舍楼门窗全无,黑洞洞的窗口如一只只眼睛盯着偶尔路过的行人。这里曾是542工程5470厂(泵滤厂)。由此向北约3公里,曾生产出我国自行设计的V8-135水冷柴油机的5460厂(发动机厂)同样荒废了,墙壁倾颓,荒草丛生。

542工程废弃的厂区

542工程主产履带装甲输送车,与山西541坦克基地、河南531高炮基地并称为太行山三线建设的“三大基地”。该工程1970年12月起在井陉深山选址建设,对外称“7012信箱”,设有1个总指挥部,下设1个研究所、7个分厂——锻铸厂、光电仪表厂、发动机厂、泵滤厂、机械加工厂、冲压厂、总装厂。

为赶进度,当时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在设计尚未批准前,4个项目便于1971年4月破土动工。从各县调入民工16000人,和正式队伍混合上阵,铺开了大面积挖填土方、平整场地工作。至1973年底,5460、5470厂大部分厂房主体工程完成,生活设施也投入施工。

数千名建设者汇集在太行山下参加工程建设

当时,三线建设是“好人好马上三线”,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装备从祖国各地调往三线。

1971年,24岁的路文斌从陕西宝鸡615厂(渭阳柴油机厂)调往5460厂,经历了从繁华城市到荒寂山沟的巨大落差,但他和其他同事一样毫无怨言,积极投身到繁重的基建工作中。旷野里,用席子一围,就建起了食堂;吃水要跑很远到甘陶河边打;晚上借住在老乡家,一刮风满炕都是土。“我们当时的口号是:活着就要拼命干,死了埋在太行山。”路文斌说,那时大家干工作不讲条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公而忘私,废寝忘食。

一锹一镐挖山填沟,一砖一瓦建起房舍。深山之中,一座座军工厂拔地而起。

石家庄以北,灵寿县苏家庄村西南建起了河北第一机械厂,平山县会口村北部建起了河北第二机械厂,生产反坦克炮弹等;邢台、邯郸分别建起了三、四、五、六机械厂;保定的涞源、曲阳、阜平等地则建起了凌云、先锋等一大批军工厂。

凌云涞源老厂址职工生活区

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精英、建设骨干把军工厂当作第二故乡,普通话是大家的共同语言,奋力建设生产、奉献祖国是大家的共同理想。随着职工及家属越来越多,食堂、澡堂、商店、邮局、卫生所、托儿所、招待所、俱乐部、电影院、灯光球场等配套设施一一建立起来。大山里的工厂如同一个微缩社会,涵盖了各种服务功能。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军工厂里的生活令人羡慕。一卡车一卡车的生活物资从四面八方运进来,分鱼分肉,分蔬菜分水果。5分钱1根的冰棍,2元1罐的液化气,大食堂的方块蛋糕,1角钱的理发,大喇叭的广播,露天的电影等,给很多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深山中的厂房、宿舍和服务设施,见证了无数人的青春奋斗、爱情亲情、童年成长、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承载了无数人的光荣与梦想、挫折与失落。

当时激情洋溢、热血沸腾的军工人不会想到,多年以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高层决策也发生变化,这些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军工厂不再是工业的主流,这里生产出来的枪炮弹药也逐渐没有了销路。工厂出山、人去楼空后,大山深处曾经的繁华逐渐逝去,遗留的躯壳成为失落的工业印记。

第一次高峰 “双56”传奇

穿过保定市曲阳县韩家峪村,走进曾经的河北先锋机械厂厂区,看着一座座废弃的厂房、空荡荡的宿舍,看着断壁残垣、丛生的草木,很难想象这里曾创造过怎样的建设奇迹,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先锋机械厂旧址

沿着太行山脉,踏访涞源凌云、华丰等厂的遗址,踏访灵寿一机厂、平山二机厂的遗址,踏访河北40多个三线厂的每一处遗址,观察到的景象,升腾起的感慨都大同小异。如果在地图上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曲线。如果把每个点的转折画得尖锐些,这条曲线就有些像一张心电图的波形了。

这些三线厂,是1960年代中到1970年代末太行山“心脏”跳动的特殊波形。

巍巍八百里太行,如一条坚挺的脊梁,衔接起中国地形的二、三阶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是兵家必争的关山锁钥;破除万难,英雄辈出,它是苦难辉煌的革命老区。1960年代中期,当三线建设的热潮席卷全国时,它又以险峻、雄伟、博大成为“备战、备荒”的坚固堡垒。

1964年秋,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军事工作战备问题的指示纪要》中指出:“各省要搞兵工厂,先搞修理,再搞制造。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炸药……”中共中央确定了关于三线建设要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中共河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经多次勘察、选点,最终决定在曲阳县韩家峪村西南的几条山沟建设河北省第一个枪厂,定名为“河北先锋农业机械厂”,后改名为“河北先锋机械厂”。

1964年9月26日,工程动工,河北省委有关部门和省政府直属15个厅局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保定地区组织曲阳、阜平两县32个公社的5000多名社员,由县长带队,组成班、排、连、营等军事化施工团。整个工地形成了上级领导机关、全厂职工和公社社员总体大会战的局面。大家一起劈山运土,肩挑碎石,平整土地,建造厂房,仅用了56天便完成了15714平方米的土建工程。

先锋机械厂旧址

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后,在设备安装、技术资料准备和在全省100多个民用生产企业协同完成工装制造的基础上,从1965年3月22日开始进行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试制。没有宿舍,工人们搭起了帐篷;没有床,就垫玉米秸打地铺。大家夜以继日搞研究、试验,5月16日试制成功,前后只用了56天。

先锋机械厂生产枪支的场景

河北先锋机械厂以“双56”传奇及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产出成品枪2222支的优异成绩,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彰,闻名全国,并逐渐建设成为华北最大的常规兵器生产厂。

同一时期,共上马了8个军工及军工配套企业,全部建在保定西部曲阳、阜平两个山区县,主要生产半自动步枪、枪弹和手榴弹。这构成了河北小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峰。

先锋机械厂生产枪支

1965年4月,毛泽东到天津市视察时指出,先锋厂建得浅了,河北三线建设尽量靠近五台山一带。

当时在河北省委第三办公室工作的程竹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中共河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在总结曲阳、阜平片区三线建设工作时认为,总体建设抓得紧,时间卡得准,成果出得快,但在工厂布局上,进山还不够深,打起仗来还是有点儿不大放心;同时,在工厂内部摆布上过于强调打仗的一面,忽视和削弱了在生产线摆布上应有的合理性。

第二次高峰 荒野中坚守

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河北三线建设的第二波开始酝酿,地点选在了入山更深的涞源。

出涞源县城,向西南方向走13公里,到一个名叫分水岭的小土坡后折向南,再走约1公里,大山和树木的背后,藏着一道山沟。1965年,河北省军区司令马辉将军站在这里,认为这道山沟完全符合三线建设方针。凌云厂的建设,便选在了这里。

凌云涞源老厂址七车间生产现场

同期,华丰、东方、新华、卫星、红光等厂各自在涞源的崇山深谷之间选定地址,开始建设。

这些厂,主要生产37高炮榴弹、53式迫击炮弹、火工雷管、枪弹底火、炸药等。配套厂有钢厂、铜矿、煤矿、洞室电厂等4个企业。

11个项目几乎于同一时期在深山老林间铺开,建设单位之众、建设规模之大、面临困难之多,前所未有。面对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广大建设者激荡勇气,顽强拼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点在山石上凿出了洞室,在荒野里建起了厂房宿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三线建设也受到了影响。河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撤销,改由省生产指挥部领导三线建设,下属军工组负责具体工作。

当时在军工组工作的程竹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尽管当时人心动摇,有一些人阻碍三线建设,但幸运的是,全省军工三线建设系统拥有一支从全省及外省市对口单位选调来的成千上万名优秀人才组成的宏大职工队伍,多数职工坚守岗位,使三线建设工程没有停摆,军工生产基本上保持了正常运转;大量生产、建设物资存储在旷野、河滩或简易仓棚里,未受暴雨山洪的侵袭,也未遭受过盗抢。这支坚强有力的队伍,当初都是一声令下,立即奔赴三线建设前沿阵地的,离开平原走向山区,离开城市走向山庄,作出了巨大牺牲。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第三次高峰 进军南太行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后,国家急需单兵反坦克武器及各类装备,河北的小三线建设迎来第三次高峰,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山区。

从1970年开始,在石家庄灵寿、平山新建一机厂、二机厂,生产反坦克炮弹等;井陉筹建542工程,由7个分厂组成装甲车生产线;邢台山区新建一套步枪及枪弹厂,即三机厂、四机厂;在邯郸涉县新建五机厂、六机厂,生产85破甲弹等。此外,从天津等城市迁往太行南部地区一批军民两用企业,如制药、手推车、棉花机、喷雾器厂等。

542工程进行大规模建设时的场景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广大军工人青春璀璨,激情燃烧,把一个个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

“当时,工厂的任务非常紧,完成上有困难。”二机厂原党委书记韩志说,1976年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非常饱满,各生产线全负荷运转,“外面下着大雪,很多小伙子在车间里光着膀子干活儿。职工们昼夜奋战,吃住都在车间,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真是叫人热血沸腾!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

1973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井陉。山洪向着正在建设中的542工程席卷而来。工地的大喇叭里传出紧急示警,数百名施工人员争先恐后跑往洪水袭来的方向,装沙袋、垒土堰,甚至将血肉之躯投入洪水挡住水势。

“我们当时说,三线厂老军工是'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路文斌说,没想到,一语成真。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缓和,1970年代中期左右,三线建设逐渐降温。

持续10多年的三线建设,为河北省初步构建起国防工程防御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军工技术人才,配套建设的1400多公里战备公路、5000多公里战备通讯线路为太行山区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工业布局轻重不平衡、重生产轻职工生活、企业依赖政府扶持缺乏竞争活力等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来。

引厂出深山 市场搏激浪

1978年后军民,很多三线企业搬出山沟,搬到了大中型城市。

华柴老厂区大门

从1970年代末开始,对山区军工和配套企业进行分类,通过合并5家、输送到对口单位15家、撤销2家等措施,降低了国防工业企业重返城市的难度。1983年起,“引厂出山”逐渐成为省领导和国防工业系统上下行动的共识。截至1988年,山区近半数企业基本完成外迁任务,其余企业的迁建工作也不断开展。

1980年后,河北先锋机械厂军转民,先后研发生产了玫瑰牌20型自行车、大理石切割机、汽车前后桥、细纱机摇架等民品;1993年在保定市南二环建起占地300多亩的新厂区,次年营收近亿元。但到了1998年,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厂子宣告破产。

先锋机械厂曾经的搪瓷缸

1986年,“一无军品、二无民品、三无资金”的凌云厂“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有活儿就干,先解决生存问题。钉炮弹箱子的木工打起了家具,家属为外贸厂织起了毛衣,有加工能力的车间做儿童玩具、折叠铁锹……最终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塑料建材行业打拼出一片天地,建立合资公司,收购德国公司,建成国际知名的百亿级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

现在的凌云集团

1985年,经历四次停建续建、五次撤销合并,542工程硕果仅存的5460厂、5470厂和542总指挥部联合成立华北柴油机厂,并在鹿泉建立新基地,至2000年全部转移到交通便利的新厂区。

华柴往新厂搬家

通过引进德国道依茨公司的先进技术,并自力更生研发创新,华北柴油机厂推出了大功率防爆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船用发动机等拳头产品。历年大阅兵中,均有匹配华柴发动机的战车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那是军工人无悔的担当和荣光。

装载华柴动力的军用车辆参加国庆阅兵

现在,华北柴油机厂仍会不时组织新、老职工参观井陉老厂。时代发展了,老一代军工人退休了,但他们年轻过、拼搏过,他们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创业深山,又在时代潮流的奔涌中出山二次创业,他们战天斗地的奋斗历史和为国奉献的豪迈人生不会被遗忘,他们用热血凝聚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不会被遗忘——这是中华民族无形的工业遗产、宝贵的精神财富。

---------------------------------------------------------------------

542工程:
       542工程是1969年底与541工程同时提出来的,1970年5月筹建,主要生产履带式装甲车。厂名为“冀西装甲车辆厂”,对外称“542工程”、“7012 信箱”。542工程坐落于冀西太行山脉深处的井陉县南部山区内15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初期规划为一个总部、1个研究所、7个分厂——锻铸厂、光电仪表厂、发动机厂、泵滤厂、机械加工厂、冲压厂、总装厂


542总部部分位于井陉县秀林镇。
5420厂虽已建成,还未生产即下马项目,后搬到正定县与正定县铁厂合并成河北铸造厂。
5450厂位于南王庄乡,南王庄村。
5460厂位于井陉南障城镇,北障城村。
5470厂位于井陉南障城镇南,职工及家属近万人。宿舍区被障城中学部分利用。
1981年542工程所属的5460厂、5470厂与542办事处合称“华北柴油机厂”,后搬迁至石家庄。
5470厂:

       曾经的厂房、万人居住的职工宿舍,分布在多个山沟里,现已人去楼空,留下一段火红年代的历史。

       当年的电影院,座椅、窗户能拆的早已拆光,能够想象当年这里放电影、开表彰会的情形吗?


       一看到防空洞,便想起“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为防止“苏修”轰炸我们,全国到处兴起了挖防空洞。那时上小学的我们,课间都会钻学校后面的防空洞。可是这种垂直上下的防空洞倒是很少见。当年我们上学时还捡到过飞机投下的传单,因为规定捡到必须上交,不许传播,所以只记得自己捡到的一张写着“平时大搞广积粮,灾后忽然不见了”的字样。那是76年毛主席去世以后的事了,当时小学生根本不明白写的是什么意思。

       当年的车间,机声隆隆。“不忘历史,发愤图强”在警示着人们,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工作。


       工厂废弃后机器落满灰尘,满挂的标语让人想象当年的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当年远离城市的山沟里,这样规模的建筑处处可见。现在虽然破败,仍然让人想起它曾经的辉煌。

南镇庄乡政府

视频中记录了现在衰败的5470厂
5460厂:
5460厂在井陉县南障城镇的北障城村,下面是部分老厂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三线”工程 5357 厂的前世今生
河南深山兵工厂,有一代职工的乡愁,还有他们叶落难归根的暮年
庆华厂西迁天水筹建组
【文旅太行·老厂】驻扎涉县的“三线厂矿”(四)河北第五机械厂
河北废弃的军工厂,荒凉满目恍如隔世,上万人的住宅空置几十年
上海综合实力超过香港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