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的别名
    “草中烟草昔时无,芳名应属淡芭菰。”—— 祝德麟《悦亲楼诗集》
    从现有资料看来,烟草从被正式命名起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这不算漫长的演变历史中,作为一种能产生丰厚利润,又可满足人民大众的生理需求的“尤物”来说,烟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从发现、渐知、熟悉、认知、需求这一演变过程中,对“烟”称谓可真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有高声颂扬的,有切齿痛恨的,有悲泣忏悔的,有痴醉钟情的。另一方面,“烟”本身的物理属性,也使得人们对它进行绚丽多姿、七彩斑斓的命名。烟的这许多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在大浪淘沙之后,逐步定位为今天的模样。
    那么,最早使用烟草的印第安人是怎样称呼烟草的呢?
    据悉,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所流行的烟草,是今天普通烟草的一个品种——红花烟草。在西印度群岛叫“约里”,巴西叫“碧东木”,墨西哥叫“叶特尔”,古巴叫“科依瓦”。由于当年哥伦布一行见到印第安人时,最感怪异的在于人吸入烟气这一行为,而不是点燃烟草本身,所以他们把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吸烟这一肢体行为叫“Tabaco”。其实这是印第安人对他们手中吸入烟气的一种“丫”型植物空管(下面用以装入玉米叶裹卷烟叶的烟卷,上面两管对着两个鼻孔吸入烟气),也就是一种烟管或烟杆的称呼。航海史学家芬南德奥维多在1535年出版的《印第安通史》一书中这样记载:“在别的邪恶习惯里,印第安人有种特别有害的便是吸某一种烟……他们的酋长使用一种'丫’字形管子,将有叉的两端插入鼻孔,另一端装着燃烧着的野草。他们用这种方式吸烟,直到失去知觉,伸着四肢躺在地上像个喝醉酒微睡的人一样。”哥伦布及随行者也跟着印第安人的发音,把这种烟管与所吸烟草都叫成“Tabaco”这个名字,这就是西班牙文“烟”的由来。“Tabaco”被带回欧洲后,英文演变成“Tobacco(达巴科)”。这一名称沿袭至今,并逐步成为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对烟草一名的通用称呼。
    另一说法是,公元初年,美洲土著人与墨西哥的玛雅人就因为“烟草”让人迷醉这一特征,而在认知上带上了宗教和迷信的色彩,被称为“神草”。认为烟草中醉人的香气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并将吸“神草”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由此,他们就把烟草称为“培他姆”、“皮赛福”、“可黑巴”、“尤利”、“俄波瓦”等。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把加勒比岛命名为“多巴哥”(Tobago),其原因就是该岛的形状与印第安人所使用的烟斗形状“丫”形相似。于是,西班牙人就把烟草称为“多巴哥”了。其他各国则大同小异:葡萄牙称之为“Tobacco”,法国称之为“Tapat”,德国称之为“Tabak(塔巴克)”,日本称之为“他巴寇”,等等。
    1560年,烟草的地位和身价在法国陡增,摇身一变,身价百倍。同时,它也被尊称为“大使草”、“帝王草”、“凯瑟琳太后草”、“药草”、“兴奋草”等等。究其原委,原来,曾任法国驻葡萄牙的特使让·尼古特以可观赏和药用为目的,把用于治疗头痛的烟草粉末呈献给当政的法国摄政者凯瑟琳·德·梅迪奇,并力劝太后当鼻烟来试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太后多次闻吸试用,久而久之竟治愈自己的头痛病。于是法国全国上下皆称“药草”、“仙草”而广为宣传,大肆种植。
    1564年,英国航海家约翰·霍金斯率船从北美返回时把烟草带入英国。宫廷诗人莉莉(Lieey)称之为“神圣的植物”。
    但是,在波斯国,沙西菲国王却将烟草称为“丑恶之草”。
    同年,荷兰人将称之为“瑶草”的烟草作为商品,并由商人传往德国及俄国边境一带。
    烟草在我国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在它传入的最初阶段,我国民众按音译称烟草为“淡芭菰”、“淡芭姑”、“檐不归”、“打姆巴古”、“淡肉果”、“担不归”等。之后,逐步产生了“醺”、“金丝醺”、“芳草”、“烟酒”、“还魂草”、“仙草”之美名,也有“妖草”、“臭草”、“野烟”之恶名。
    烟草一词最早出自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淡巴姑,烟草,万历末有携到漳,泉者,马氏造之'淡肉果’……其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茶,爆干以火酒炒之曰'金丝烟’,北人呼为'淡巴姑’或呼'担不归’。”如湖居士在《金丝录》序中所说:“烟草之名……以余所闻,曰'打姆巴古’,曰'淡芭菰’,曰'淡芭姑’,曰'大古’,曰'淡肉果’,曰'担不归’、'醺’、'金丝醺’、'芳草’、'烟酒’、'烟茶’,总名曰'烟’。烟吸后,便会成瘾,时时想吸,故有名曰'相思草’。”据《粤志》记载,粤中有“仁草”,一曰“八角草”,一曰“金丝烟”。其“仁草”之说是因为烟能交际应酬,有待人接物之功,近代更显出其“仁”之效。
    在广东一带,烟草被称为“仁草”、“八角草”,杭州一带则被称为“坦坦”。
    风雅之士对烟草的中国命名就更具诗意了,如“相思草”、“烟油”、“干酒”、“香草”、“一枝香”、“长命草”、“贪报草”、“返魂草”、“和气草”、“瑶草”、“情枝叶”、“琉球丝”、“玉兰香”。
    烟自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之后,产生了上述颇多雅致、颇具人情味和艺术性的称谓。现略加排列浅释。
    “菸”、“焉”——清代著名文学家全祖望所著《烟草赋》,考证了烟草的来历,指出“菸”字出自东汉《说文》一书,“焉”字出自《广韵》一书。民国以前,广称“烟”为“菸”,或称“焉”,相互借用。清代学者陈琮辑著的《烟草谱》中的“赞”云:“天生烟草,见庄严经曰菸,曰焉,异名同形。”可见,古之佛教经义中已有关于烟草的记述。
    淡巴菰——明代学者姚旅著《露书》云:“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清文鉴·菰菜类》亦说烟为淡巴菰。清代文学家阮葵生《茶余客话》云:“烟,满文曰淡巴菰。”
    淡芭姑——清代学者著作《柳奎外编》曰淡芭姑。陈子《花镜》云烟花。
    淡肉果、芬草——清代学者汪师韩《金丝录》云烟草为淡肉果,或曰芬草。此名称开始由音译向中文名词转化。
    丹白桂——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关外清政府户部发布禁烟告示,示逾官民人等知悉丹白桂一事,不许栽种,不许吃卖。专家认为,丹白桂是淡巴姑的满文音译。
    担不归——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著《物理小识》云:“金丝烟,北人呼为淡芭菰、担不归。”此书是方以智穷其一生编著的一本博物志类的书籍,是最早记载烟草在中国传播历史及路线的书之一。
    金丝薰——清代文学家厉鹗著《樊榭集》云:“烟草神农经不载,出于明季,自闽海外移种中土,称其名。”
    打姆巴古——《清文鉴·菰菜类》云:“打姆巴古叶大,取叶或切或挫碎而贮于袋,燃火吸之。” 雍正进士,官拜编修汪师韩《谈书录》云:“以余所闻,曰打姆巴古、大古、醺、金丝醺、芳草,总名曰烟。”
    1737年,汪师韩著《金丝录》一书,成为中国第一部烟草专著。此段为《金丝录》中的“原起”篇中文字。
    芬草——《福建通志》云:“龙岩州货之草,俗云芬草,崇祯初年种之。”
    盖露,醉仙桃——《畿辅通志土产》云:“烟草春种夏花,秋日取叶,细切如丝。草顶数叶名盖露。”清代褚逢春、顾禄编辑的《烟草录》引《耕余小稿》云:“凡烟草顶上三叶谓之盖露,极青翠、香烈,俗名醉仙桃,又曰赛龙涎,曰担不归,曰胡椒紫,曰辣麝,曰黑于菟,皆是物也。”秦武域《闻见辩香录》云:“今湖南北菸铺招牌,多书'盖露名烟’。”
    烟酒、芦酒——清代《广群芳谱》云:“烟草,一曰烟酒。”《怡曝堂集》载:“烟酒不知所自,或曰仙草疗百疾,或曰能枯肠染疫,然骛之于市,顷刻不去手;闺阁佳丽,亦以此为餐。香如柏,功能于茶,味逾于酒,未有知其故者。”《地纬》云:“粤中有仁草,治验甚多,故亦名烟酒。”清代杨升阉《伐山集》云:“南方有芦酒,即烟草也。”
    八角草——清代《地志》云:“粤中有仁草,曰八角草,食之令人醉。”
    楦菼——清代《杭州府志》载:“烟草一名,本产于闽,今人多种此为业。”
    相思草、反魂草——清代《食物记载》云:“用以代酒代茗,刻不能少,故一名相思草。”另据《类液》记载:“相思草、烟草也。缘人一溺其香,便不能舍,故也。相传巴国有公主死,弃之野,闻草香忽苏,乃共识之,即烟草也,故亦名反魂草。”一个浪漫的称谓叫“相思草”。如清人陆煊《烟草三十韵》中有“浩劫残灰灭,相思寸烬涵”之句,原注:“相思草亦烟名,缘人一溺其香,便复不能舍故也。”“相思草”这三个字很可以将人们带入浪漫想象的境界。
    忘忧草——清代史学家刘廷玑《在园杂志》载:“相传高丽国其妃死,王哭之恸,梦妃告曰:冢生一草,名曰烟草,采之焙干,以火燃之,而吸其烟,则可止悲也。忘忧之类也。”
    从明清烟草典籍和其他书本上查到的烟草之异名多达数十个之多。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有的是中外文化的结合,有的是时代文化的体现,有的是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特色的象征,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烟草的历史,文化之渊深与广博,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烟草易名的历史变迁
烟酒史一、吸烟习俗起源于美洲
趣谈烟草名
中国历史最早的吸烟记载
清代文学与烟草
烟草的起源与传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