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种善因,得善果,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建建宁人杨荣,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杨荣的祖先累世都以摆渡为生。有一年,久雨成灾,溪水暴涨,横流冲毁了百姓的住宅房屋,溺水者顺着流水漂下来。其他船夫都忙着捞取货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一念地想着救人,对于财货一无所取。同乡的人都嘲笑他们愚蠢。

等到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家境已经逐渐富裕。有神人化为道长,告诉他父亲说:“你祖父积有阴德,子孙应当显贵,应该埋葬在某某地方!”于是杨荣的父亲就按照道长的指点,把先人的遗体安葬在那里,即白兔坟。.

后来杨荣出世,建文二年,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即位后,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任首辅。明仁宗时,拜太子少傅兼工部尚书。明宣宗时,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升任少师。杨荣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也被追封为一品官,子孙贵盛,贤良辈出。

这篇故事被《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收录在《积善之方》一文中,用以说明“种善因,得善果,命可立,福能求”的立命求福之法。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博学多才,在农学、佛学、水利、医学、音律、数术、军事、历法和教育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袁了凡在文章中自己为榜样,将自己“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人生经历写进书中,分别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成为后世人修身、养德、行善、济世的教育经典,广泛流传于世。

袁了凡幼年丧父,因为家贫,母亲命他弃儒学医,以谋衣食。袁了凡年轻时在慈云寺巧遇云南孔先生,孔先生对其命运进行推算:官至四川一大尹,寿终五十三,无子。二十年间无不一一应验。袁了凡由此笃信命数,心如尘灰,澹然无求。

中年时,袁了凡在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告诫他“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充广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并赠给他《功过格》,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袁了凡经过云谷禅师的点拨,恍然大悟,发愿先行三千善事,先求登科,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历时十多年,三千善行方才圆满。继续又许愿行三千善,以求子嗣。隔了一年,果然生了一子,取叫袁天启。

这三千之数圆满后,癸未九月十三日,袁了凡又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为此,他专门准备一个空格的本子,起名《治心编》,把每天所做的善事恶事,都记载下来。晚上,就在庭院中摆好供桌,焚香祷告天帝,反思自查,天天如此。

袁了凡忧愁在衙门中无太多善事可做,一万善事不知何时才能圆满。一天夜里,袁了凡梦到神人,向神人诉说自己的忧愁。神人告诉他:“宝坻县减免税粮这件事,相当于行了一万件善事。”原来,宝坻县缴纳的税粮每亩为两分三厘七毫,他为知县后,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袁了凡将梦境相告,幻余禅师说:“只要你行善的心是真诚恳切的,一件善事就可以抵一万件善事。何况你减轻全县百姓的税粮,万民因你而获福。”

袁了凡不仅自己乐行善事,他的夫人也经常帮他行善事,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他夫人不识字,就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袁了凡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为什么还买要棉絮呢?”他夫人回答:“丝绵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袁了凡听了大喜,说:“你行善这样虔诚,我们的孩子会更有福报。”袁了凡之子袁天启,天启五年考中乙丑科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

袁了凡行善积德,不仅摆脱了宿命观的束缚,考上了进士,取得功名,而且活到七十四岁,儿子高中进士实现了人生命运的成功逆袭。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命40:求学、求子、升职,他的愿望都实现了!
《了凡四训》:善心真切,一善可当万善!
善心、善事与善果
心中有善念,口中说善言,为人做善事,人生得善果
做人,心要善,做善事,结善缘,得善果,才能享受幸福人生!
“逆天改命”亲历者写的改命攻略?全世界唯一真实存在的命运之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