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什么心理疗法是既治标又治本的?







 




1. 案例:紧张怕出事,担心再出问题


先看一个案例:

我一个月前与同事同台手术,自己为手术者,同事为助手。术中发现左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右侧输卵管增粗,并有疤痕,需要做左侧输卵管切除和右侧输卵管结扎术,在手术台上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了手术。因术中无法让家属签字,术后向家属说明情况后,家属立即沉下脸来,埋怨没有告之。


第二天,家属气势汹汹的找来并不依不饶,非让赔偿损失。之后几天,只要看到我就追着不放,甚至骂骂咧咧,闹得科里不得安宁。医院不敢强行制止,反而埋怨我不该多事;家里也责怪我不该因好心眼多事,自找活该。我当时感到委屈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哭了很多次,同时也很自责:后悔自己一时疏忽造成这么大的麻烦。(后来事件得到了解决。)


现在,我总是放不下这件事,高兴不起来。上班总是感到紧张怕出事,特别做手术时总觉得有什么事没交待,心神不宁。自己很担心,怕再出问题。


2. 治标与治标:什么是标,什么是本?


讨论疗法的治标与治本,须得先明确什么是标?什么是本?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把表面症状看做是“标”,把造成症状的深层原因看做是“本”。治标的意思是消除心理问题的症状,而治本的原因则是解决造成这个症状的原因。


在上述案例中,表面症状是很明确的:手术中紧张怕出错,担心出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案例的表面症状,就可以说明我们实现了“治标”。


如果我们希望治本的话,就需要找到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原因处着眼解决问题。除了少数心理疗法声称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外,多数疗法都是既治标又治本的。像焦点解决短程疗法(SFBT,它聚焦于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去探究问题的原因。这样的方法,在心理咨询流派中就是很典型的“治标”的方法。


3. 有时,行为主义也可以称为“治本”的疗法


从某种角度上讲,行为主义疗法也可以称为是治本的方法,因为行为主义也解决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后果(强化或惩罚)是一个行为发生的原因。因此,只要解决了后果问题,或重塑环境和后果,患者习得新的行为。就治愈了患者行为问题。案例中患者出现紧张怕出事,担心再次问题的症状,其原因是由于过去手术工作不严谨,出现了家属领导家人责难的后果。对于这个问题,(1)去掉责难的后果,(2)或者学习恰当方式应对责难,(3)或者学习新行为可以避免责难。这些做法都可以消除患者紧张担心的情绪问题。这三种做法过程中,外部的责难是外因,学习当下情景的新行为具体,这些是治标的方法,而学习恰当方式应对责难是提升自身素质,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行为疗法也可以是治本的——学习新行为方式,提升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或素质。这就像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做法是一样的。


4. 这件事,精神分析怎么看


一种流派认为是治本的方法,在另外的流派看来却是不治本的,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对问题原因的认知不同。


比如,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看来,心理动力才是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本文案例的患者的心理问题,从人格结构理论来看,患者的超我比自我和本我都强大,患者比较倾向于从道德角度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做一个人让大家都满意的人;患者应用“认同”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换句话说,追求道德完美的超我强大的人格结构以及“认同”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精神分析师那里看来,就是没有治本。


如果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看来,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客体关系,所谓客体关系就是早年个体“内化”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根据已经成形的客体关系模式,“外化”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在这个个案中,客体关系认为,患者觉得自体是不好的而客体是好的,患者把这种客体关系模式“投射”到他人(如上司、家人)等身上,他人在与患者互动过程中“认同”这种关系模式,其结果就是他人指责患者,患者接受这个指责并自我谴责。如果不解决患者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模式,在客体关系治疗师看来,这种治疗就没有治本。


5. 治标与治本:贝克认知疗法怎么看?


认知疗法认为,患者的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是由认知观念引起的,认知观念是心理问题的原因。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情绪ABC理论,手术或即将手术是情境因素(A),患者对手术可能出现疏漏,以及疏漏将可能再次导致他人责难是认知因素(B),由此而产生紧张和担心的情绪状态(C)。


按照认知疗法的观点,只要矫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就可以解决患者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说,矫正患者“手术可能出现疏漏,疏漏将导致他人责难”的不合理认知,患者紧张和担忧就可以得到解决。


认知疗法这样处理,在某些心理疗法等看来,这种处理方法只是治标,并没有治本。在他们看来,解决直接引起情绪问题的认知观念,只能算是治标,而消除这产生这些观念的深层次因素,才能算是治本。


这些评价如果仅仅是是针对合理情绪疗法而言是正确的。但对于像贝克认知疗法一类的认知疗法而言则是不准确的。这是因为贝克认知疗法即治标也治本。贝克认知疗法不仅矫正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具体认知观念(即自动思维),也还要处理导致这种认知观念产生的深层次基础——认知方式和更深层次的观念(即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贝克认知治疗认为,患者表层的认知观念(即自动思维)是造成具体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需要加以解决;但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产生这些歪曲的机制和深层次的信念进行处理,只有处理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患者才能避免再次出现同样或者类似的其他问题。


在贝克认知疗法看来,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是更为深层次的信念——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上面这个案例,患者可能存在着“我是不可爱的”核心信念,在这个核心信念的基础上,她产生了“让他人不满意是很糟糕的事情”,以及“我在工作中不能出错,要努力让他人满意”的中间信念。在这个中间信念的指导下,遇到情境,就产生了“我不能出错,我要是出错的话,我就会受到他人责难”的具体认知观念(即自动思维)。


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认知模式或机制:(1)患者歪曲的核心信念“我是不可爱的”需要“选择性注意”和“筛查机制”来维护(过滤掉哪些与这一核心信念的不一致的生活经验);(2)为了避免“我是不可爱”这一观念为激活,患者还需要发展出一套“补偿策略”,比如,这个患者就发展了“过度努力策略”,让自己尽可能做好不让他人有批评自己的可能;(3)患者还发展出的一套歪曲的认知方式与其核心信念匹配。比如,患者担心手术会出错,出错会导致他人责难,这明显存在一种“消极预测未来”的认知歪曲。


6. 治标与治本:贝克认知疗法怎么办?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贝克认知疗法是一个既治标又治本的心理疗法。他不仅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及其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认知原因(自动思维),而且也要修正患者更深层次的认知观念(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同时修复的还有错误的认知模式和相应的机制。贝克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效果比药物治疗好,特别是在预防复发方面比药物治疗效果更好,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它是“标本并治”的心理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在操作层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处理表面的自动思维,也就是治标阶段,通过矫正导致情绪行为问题的认知歪曲(自动思维),解决患者的具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第二阶段处理中间信念,纠正患者的歪曲的认知方式,如上述患者的“消极预测未来”的认知歪曲模式和过度努力的“补偿策略,一旦纠正患者歪曲的认知模式和补偿策略,就能釜底抽薪地去除掉未来产生类似问题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是处理核心信念,和与此适应的、歪曲的“选择性注意”和“筛查机制”,患者一旦发现,“她一个可爱的人”而不是“不可爱的人”,并且能够全面评价自己与他人相处的各种生活经验,她就变成了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在与人相处的各个领域内,就不会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经过三个阶段,从治标到治本,患者解决了当前的心理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消除了未来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信念和认知机制,患者得到完全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7. 结语


贝克认知治疗和精神分析疗法一样都是治本的。有时候我们认知疗法不治本,可能的原因是我们不了解认知疗法,以为它仅仅是处理表层的认知,还有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学派对原因有不同看法,因而,以为只有自己的流派才是“治本”,其他流派都没有治本。


关于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同学派使用了不同的说法,可能我们在说的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我们用了不同词语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贝克认知疗法,你所不知道的事,读过之后,你会对他感兴趣
左手精分右手认知:那种认知疗法与精神分析疗法关系最密切
【CBT导读】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1):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疗法简介及如何运用
贝克认知疗法-中国心理咨询网
“认知疗法之父”逝世!心理治疗首选的CBT,为何反而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