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若璇的作文

谈苏格拉底之死

王若璇

人们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争辩使我联想到了另一事件: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因王位争夺失败而被杀。经过举荐,新任国君齐桓公将公子纠曾经的臣子管仲和召忽押送回国,希望任用两人。管仲选择活下去接受新君任用,为自己的国家继续奉献,而召忽选择一死以尽人臣的本分。有人对此事做出了很中肯的评价:“召忽之死也,贤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贤其死也。”我想,今人看待苏格拉底之死,也应怀有这样的态度。我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如同召忽的死,是值得被景仰和肯定的。

苏格拉底对死的选择使他的人生使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作为社会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对历史的推动和发展担负着或轻或重的人生使命。伟大人物更是如此。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为了使得自己的使命能够完成,理想抱负能够实现。而当死更能够使其使命的完成达到新的高度时,个人生命便显得那般微不足道。例如,谭嗣同面对逃生的希望毅然决然地选择已死唤醒国人,因为他对自身使命的认知是在精神上最大化地弘扬革命思想。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牛虻,不断叮咬人们以唤醒人们对智慧、良知、正义等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断省察自己的灵魂。这是他的人生使命。当时的雅典政治混乱,法律有失公正,每一位民众都被这样的重重黑暗所裹挟。正是因为苏格拉底已死捍卫真理与正义,而不是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生的机会,才使这黑暗冲破出一线光明。年过古稀的他,早已通过他独有的方式启发了人民。假设他最终得以出逃,无非就是继续以前的生活,再教育一些更多的人,过不了多少年便寿终正寝。而他用自己的死来维护正义,将他的理念由口中的辩论落实到身体力行,引发民众对社会的反思,以更强的力度冲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升华自己的人生使命,这样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苏格拉底对死的选择是由他的人生原则与哲学追求决定的。作为个体,每个人对价值的高低与人生的意义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和判断。从苏格拉底的论辩可以看出,在他看来人所坚守的道义与原则高于生命,人不能以坏抱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因此,作为一名不畏惧死亡的,爱智慧的哲人,坚守他心中的真理、接受死刑判决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我敬佩并赞成他的选择,因为我也相信作为有思想的人类都应当有所持守,有所追求。人的生命不只是躯体上的“活着”,精神的生命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精神的生命死了,人活着便失去了内核与意义。反之,肉体的生命死了,精神的生命却仍可以延续。

每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个人追求都是不同的,并且也必然不同。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而受人景仰的伟大人物们,在面对生死选择时,无论是选择生——比如管仲,还是选择死——比如召忽或苏格拉底,他们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追求,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各自的情况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因而不可将他们的选择扣到所有人身上一概而论。而人类精神文明的高贵总是需要像苏格拉底一样舍生取义的人来不断充实其内涵,促进其进步。毛主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看来,苏格拉底之死重于泰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

王若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改革开放的推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效果。时至今日,文章中的观点仍对我的思想认识有所启发。

       第一,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要积极检验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对所谓“真理”亦步亦趋,仅仅了解其表面,而不深究其中论证过程。正如文章所说,“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威不能证明真理。因此,在学习中要对所学的理论持有质疑的心态,活跃的思考,将所学内容付诸于生活中的观察与实践,亦或是扩大所学范围,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实践,从而检验所学的内容的真理性(或提出质疑,否认)。理性认识所学理论,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才能对所学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在自身思考能力与知识积累上有所提高。

       第二,重视理论的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会辨别、检验所学理论的真理性之后,便应当重视理论,使之对我们的学习探究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用。重视真理,运用真理,因为“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真理是基于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是具有巨大生命力与说服力的。因此,将自身的学习建立于真理性的学说之上,在其指导下研究新的事物与新的问题,并与此同时把理论推向前进,便能令我们的学习成果更具现实意义。

       第三,对于自己的认识怀有严肃而慎重的态度。文章指出:“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真理具有条件性。由于自身立场或水平能力的局限,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实践的推动发展,革命导师们的理论探索都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与丰富,毛主席说:“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那是不行的”。我们学习与认识的过程更是应当怀有如此的态度与精神。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盲目自大是不可取的。要秉持尊重认识,尊重实践的科学严肃的态度,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研究实际生活与客观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发展、改良自己的认识,时时审视之,永远地、不断地使自己的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

       总而言之,就是要在实践、思考与探索中一一检验真理,运用真理,发展真理,将这三者统一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中去。

中学生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王若璇

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群众思想教育来论述的。对于当今时代的中学生,仍有借鉴意义。我认为,中学生的正确思想依然需从实践中来,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中学生的正确思想从反思运用学习内容的实践中来。中学生尚未完全步入社会,而是以学习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因而,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书籍内容便是中学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如何经过筛选,形成正确思想,并且继续推动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呢?则是要中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并通过理性、严谨的思考对其加以辨别与反思,“学而时习之”。这样一来,中学生就可以逐渐形成并充实一个正确思想的体系,并使之成为改造学习、改造生活的物质力量。

       中学生的正确思想从对思考辨别网络信息的实践中来。在当下社会中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渗入了大多数中学生的生活,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切身感受到网络对我思想的影响不容小觑。与书本中成体系的知识不同,网络信息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潜移默化地丰富着中学生的思想,成为了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所处世界的新途径。大量繁杂的网络信息固然是良莠不齐的,而其中一部分经过了中学生在所学知识与对身边社会的观察基础上进行的辨别,便会转化为正确思想的一部分,并且充实着中学生的思想见识,激发着他们的思辨能力,促进着其思想观念的进步。

       中学生的正确思想从贴近生活、参与社会的实践中来。中学生不应仅拘泥于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应适当地走出象牙塔,感受与体验自己的人生。中学阶段尚且无需为生计等琐碎事物担忧,中学生较成年人更富有敏感活跃的心性、单纯善良的品格。因此,在这一阶段体验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可以使中学生收获更丰富的触动与思考,培养与筑牢其良好品质,树立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中学生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甚至于帮助其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促使中国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其错误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在以上所述的三点中,这也是最具实践性质与实践价值的。

       总的来看,中学生的正确思想,可以来源于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时时思考、反思、辨别之,形成正确的思想,使之成为中学生发展个人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与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法论的一般概念
主义、思想、理论简介
米歇尔•福柯:诊断当前
什么是主义?就是主张和道理。什么是思想?...
马原天下第一课:实践与认识 第九、十讲:第二章第一节PPT
应该说需要再作一次实践检验真理的讨论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