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上之文章(《初中记叙文写作范式》写作演练五)

清人涨潮《幽梦影》有言曰:“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泰山游学

雷其坤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面对黄鹤楼,狂傲的太白也谦虚如是。不过,李白并非就真的不写了,其实,他写过好多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歌呢。而古往今来吟咏泰山的诗文更是不胜枚举,我又能道些什么呢?承蒙《旅游与摄影》杂志主编约稿,便写了《泰山游学》。】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面对一座海拔仅1500多米的山,有人发出一连串惊叹;杜甫望见它,便产生强烈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虽然比它高的山实在太多,比起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它确实太矮,但它却有着崇高的地位,有着显赫的名声,有着无可比拟的知名度——作为中国人,谁会承认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呢?

带学生游学,终于要去早已心驰神往的泰山了。

在泰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天地广场,感受“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意味;瞻仰两列12尊顶天立地的龙柱,拜谒黄帝、舜帝、秦皇、汉武、乾隆、康熙等帝王,想象封禅大典的盛大场面;品读镌刻在栏板上的历代名人吟咏泰山的名句,生发出许许多多的联想与想象……未登泰山先受震撼,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古人曰“登高必自卑”,一定从低处开始。我们却是乘车至中天门,从半山腰起登。这样倒是快捷,但也会错过不少风景,比如,就看不到孔子登临处的“登高必自”碑,也错过了岱庙、岱宗坊等。更有甚者,许多游人下车后又换乘索道直达山顶。总以为,登山不用腿脚,便少了许多登山的意味。当然,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拾级而上,从中天门到步云桥,坡度较为平缓,轻轻松松,沿途风光尽收眼底。也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山区,跟山亲近,习惯于走山路,觉得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登高有些奢侈。每一级台阶,许多人可以并排而行。越登越高,越来越陡,到十八盘,800多米的距离上升400余米,你想想有多陡!天生我脚必有用,再艰难的路也能走!

一步一步攀登,登山就是修行。古语曰“从善如登”,小善容易,但要臻于至善,那真是难能可贵。一步步登高,在升高自己躯体的同时,也升华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境界。孟子认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太小了,而登上泰山呢,就觉得天下太小了。在不同的高度,自有不同的视野与襟怀。登泰山哪里登的只是山呢?

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终于快到南天门,忽听有人叫我。抬起头,有乘索道上山的同事正居高临下用手机对我拍照。站在南天门俯瞰攀登的人,正面观察其面容与表情,与从下仰视登山者的背影,自是别一样风景。

穿过高高耸立的“天街”牌坊,踏踏实实地走在天街上,并没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在仙居宾馆用餐,也是人间烟火。而许多物质都是挑山工一步一步挑上山来的,他们肩负重担而步履矫健,他们的脚步,是泰山上最朴素、最稳重也最坚实的脚步。

大观峰唐摩崖真可谓“天下大观”,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庄重而又华妙,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旁边还有许多石刻引人注目。在这里,我领着同学们,整队面向刻石,大声朗诵《泰山颂》,引无数游人驻足倾听。然后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但愿这次游学的经历,不只是留下几张标榜到此一游的照片,而是在骨血中烙下印记。

大家在唐摩崖前逗留的时候,我去看旁边的德星岩。岩壁上刻有“登峰造极”之语,还刻有“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诗句。这两句诗本来是寇准歌咏华山的,却被人刻在了泰山之上,可见,这只是赞美之辞,泰山之外,自然还有他山。再说,古人活动范围有限,即便是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不知道珠穆朗玛的。孔子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而现在的“天下”已经远非孔子那时的“天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是不对的;如果只见泰山,一山障目,不见他山,以为攀登过泰山,便天下无山了,也是不行的。因此,接过导游给每人发的一张明信片,我就写了下面这句话:“已然凌绝顶,山外更有山!”返京不久,就收到了邮寄来的明信片,我放在书桌醒目处。

在玉皇顶,极顶石上立有一碑,碑上刻着“泰山极顶”和“1545米”两行字,我对此注目良久,既没有实现夙愿的狂喜,也没有顶礼膜拜的惶恐,只在心里默默地向泰山致敬,感谢泰山让我顺利地登顶,感谢泰山毫无掩藏地让我看想看的一切。

极顶石四周的栏杆上,挂满了游人许愿的锁,层层叠叠,难以数计。我想,这些锁,真的能锁住什么吗?其实,最坚固的锁,抑或最顽固的锁,是心锁,在人的内心。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尤其是很陡的台阶,更要小心翼翼。行路难,修路更难。看着络绎不绝的登山者踏着台阶上山或下山,望着数千级台阶犹如天梯搭上南天门,我就想,修这样的路多么艰辛;更进一步,就要感谢泰山包容人们叩石凿壁以修公路、造天梯、建索道,更有那随处可见的石刻……

是的,泰山上到处都是石刻,积淀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大多石刻具有书法艺术的价值。但仔细审视,泰山石刻也并非每一处都是精品。人们往往企图借刻石以求长远,以求永垂不朽。不过,这并不可靠,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说:“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除开岁月的消磨,还有人为破坏的因素,例如,德星岩原本是宋摩崖,其上所刻宋真宗封禅铭文已被破坏殆尽。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我们自然应该尽力保护其自然。

其实,泰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都比人类的历史久远得多,都经受过造山运动的挤压而坚硬。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只是个比喻,泰山并不是这样形成的。泰山在造山运动中隆起之后,“屹立东方,亿万斯年”(季羡林《泰山颂》),默默地看着齐鲁大地上人类繁衍生息,看着一代代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来攀登……它既展示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也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当然,也包容着人为的损害。对泰山,对天地,我们应该心存敬畏。

要离开泰山了,回首仰望,心想,如有机会,要从山脚开始攀登,还可以走另外的线路。至于珠穆朗玛,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要去攀登的念头。这就是泰山的魅力:“高而可登,雄而可亲。”这是曾经26次登上岱顶的杨辛的诗句,真是恰切。

晚上,在泰山东麓天烛峰脚下的户外实景舞台看封禅大典表演。这里的舞台与看台皆巧依山势而建,与天烛峰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惊叹,气势宏大的演出,震撼人心。心随封禅大典的表演,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云,也可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了。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最忆杭州西湖

黄俊尧

提起杭州,就不得不提起杭州的名片——西湖。

古往今来,对西湖的赞美数不胜数,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见西湖的美丽与旖旎。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可见西湖令人流连忘返。在无数文人骚客的笔下,西湖就如同天堂一般。

怀着无比期盼的心情,我来到了西湖。可是,西湖好似害羞了一般,将自己藏在了烟雨蒙蒙之中,湖面上微微的泛着涩涩秋波,别无二致,难道这就是天堂般的西湖吗?

我细细地寻觅着、感受着。忽然,眼前一亮,远远地望到了西湖中那久负盛名的三潭映月,三座半镂空香炉型石雕在湖中央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伴着湖水的映衬,似飘动的凌波仙子,与岸上金桂婆娑、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充满了和谐的韵律。一片细密的雨雾飘洒而过,感觉润润的,头发不知何时凝集出了小水滴,我想,眺望雨雾中的三潭映月,也算是西湖送给我的一个见面礼吧。

向西湖远处望去,便是屹立千年的雷峰塔,好似西湖的一位忠实粉丝,在向游人们诉说着西湖的悠久历史与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爱情传奇。根据《白蛇传》中的记载,白蛇白素贞因为喜爱上人间男子许仙而被法海所不容,压在了雷峰塔下面,割断了这场充满挚爱真情的世间姻缘。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如此浪漫又哀婉的爱情故事已成为西湖旁经久不衰的一段佳话。漫步西湖岸边,回味着这凄美的爱情传说,我想,游西湖哪里只是赏湖景呢?!

乘船前往湖心岛,观望两边山色湖水,朦朦胧胧的薄雾浮动在湖水上方,笼罩着高低错落、枝叶茂密的树丛,岸边不远处的小丘时隐时现,使人仿佛置身仙境,腾云驾雾如仙人一般。绵绵雨丝悄悄地落入水中,与湖面相触,微微泛起了波纹,静静地向四周扩撒开来,一阵游船驶过留下的波浪与湖面波纹交织形成了细碎美妙的沙沙声,让人心醉,恰如“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向远眺去,云层似透非透,水天一色,又恰似“淡妆浓抹总相宜”。近处,几只水鸟飞来转去,贴着湖面嬉戏追逐,不时亮亮清脆的嗓音,它们是不是也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忍不住多驻足一会儿呢?!

登上湖心岛,沿岛伸出去有座湖心亭,湖心亭距离这座岛约有数百步距离,通过一条一人多宽的小径相连接,穿过小径,步行至湖心亭,瞬间犹如世外桃源,带给人一种纯洁静谧的感受,正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所描绘的“雾凇沆砀,天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银装素裹的空灵寂静景象。我爱西湖的静谧纯洁,我爱西湖的空灵寂静,我更佩服西湖仍能在白雪皑皑的“浓妆”下保持纯粹。

饱览西湖,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味,我不知该怎样赞美她,临别之际,我在一张也许能承载我对西湖美好记忆的明信片上,借用大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一句,写下“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忆,最忆是西湖。”

最美风景在心中——记西湖秋行

蒋天仪

西湖真美!春天,看西湖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体会那份满目春色;夏季,观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犹如欣赏一位风姿绰约的美人;秋日,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感受到离别的深情;而冬至,在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中慢慢体会那份寒至极处而又静至极处的瑟瑟冬意。除此,西湖一定还有美吧,现在,由我来写出。

到了,到了,西湖!秋日里,我的脸紧紧贴在车窗玻璃上,盯着远方越来越近的西湖岸,内心激动得不知所措。近了,近了!这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名湖,见证了无数世事的变迁,流淌着中华文化与美血液的神话!诗人的挚爱,大自然之傲女!

迷雾散去,西湖现了形。山上标志性的雷峰塔下一潭湖蓝色的碧水,涟漪轻轻地从柳叶下溜过,看得见远方随风的几只小船……仅此而已,我的心蓦然灰暗了。没有水光潋滟晴方好的异常明媚,缺少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格外秀美,也无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孤高意境。不是不美,却也不算稀世,只是普通,就仅此而已。

我有些失意地向前走,心头不免懊丧,为什么我无法同无数先人一样,感受西湖的异常美丽?几个景点过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三潭映月。三座葫芦式的小宝塔立在西湖最深的水中,据说这是苏轼在杭州做官期间提醒渔民的。这里是赏月的最佳地点,每逢中秋,从这里能看到足足三十三个月亮,你们能数的清吗?导游问。小宝塔有几个,天上水中有几个,同学们数数,怎么也还差一个月亮。这个不好想吧,喏,剩下最美的一个,就在你们心中呢!” 

西湖岸边的不远处,有一条长长的堤坝,游人在上面来往,在我看来,也实属平平无奇。导游说,苏堤是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主持修建的。曾有一段时间,西湖为水草淤泥堵塞,不光对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犹如当地渔民的墓地,把出海的人民困陷其中。苏轼眼见心忧,团结了百姓,共同奋斗。那沙石,是一扁担一扁担从远处挑来的;那枯草淤泥,是一点点去除的;那堤坝,是全杭州人民一条心而修建的。我突然觉得,远方那亮亮的沙硕,好像凝结了苏轼那颗爱民的心,变得格外闪亮。

回望西湖的三潭、苏堤、断桥与雷峰塔……有时,生活中的东西并非我们所想那般美丽。有些人能感受到自然的独特之美,恰恰是因为他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充满诗意与柔情的心。因此,才得以看见其更深一层的东西——隐藏在我们心中的靓丽风景。西湖真美!

 

风景

田潇晗

我曾数次为大自然奇妙的工艺品所震撼,也眷恋于清高之士为我所带来的美轮美奂的风景。我爱清晨傍晚的云卷云舒,也迷恋雄伟壮丽的山川河流。可我却近乎执迷不悟地爱着那样一个人间仙境,多次一睹它的芳容。

自古以来,西湖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似乎每位名家大师的笔下都留下过或多或少的关于西湖的痕迹。我虽无法用如苏轼白居易那样精巧的语言抒发己见,但也着实有些自己对于西湖的感情想要表达。

水光潋滟晴方好

第一次邂逅是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来到花港观鱼门口时我不禁犹豫,我究竟是为了什么才来游览西湖的呢?真的仅仅是为了看看风景吗?亦或是只是想来参观一下如此著名的景观吗?我想,当然不是吧,我是来探望我心中的那个西湖。一步一步地游览着西湖十景,听着一个一个的传说故事,可我的心早已飘到了那湖水中去了。波光粼粼的水面碧波荡漾,岸上的柳叶尽情的舒展着自己的枝芽。在徐徐清风的吹拂下,水面上的波纹像是一条条与柳叶戏耍的小银鱼。我站在岸边,听着涟漪的湖水拍打石头,也像是慢慢地拍打着我的背,使我的心灵感受到宁静。回过神来,导游正讲着雷峰塔下的爱情传说。我虽感受不到许仙白娘子的爱恨情仇为西湖渲染的色彩,却自己切身的体会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在我看来,西湖的湖才是它最美的风景啊!

山色空蒙雨亦奇

到了同学校游学时,我重新感受了一次西湖。这次是更为神秘的雨中西湖。游览路线与上次大为相似,可我的心境却不同以往。似乎是时间的积淀,我越来越关心动人风景下的故事。漫步雨中,看着玲珑雨滴落在湖面惊起小小的浪花。秋日阴沉,朦胧雨色更是给西湖遮上层面纱,倒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趣。我回忆着幼时的那次经历,却还是眷恋眼前人,眼前事。听着导游讲解的文化背景,我好像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这个绝美景观。

西湖雨西湖晴,每一个样子都是我心中难以割舍的白月光。总有一天,我会一步一步的走过西湖的四季,走过我们人生的春夏秋冬。风光霁月,冷暖自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虫二”是什么意思,为何在泰山,在西湖都有出现?
闲雅小品|山水有清音
泰山石刻 [七律]
泰山摩崖刻石
杭州湖心亭碑【虫二】是三行先生书法作品
最美不过“杭州西湖”,当真不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