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儿童理解而使用教材

没想到,十一月,忙于各种事情,自己已不属于自己。

半个多月,听了好多课,还有一些讲座。感觉培训的模式如果是立足教师的发展,而不是达成任务,则会更好一些。比如我们的语文课,以学生的学为根本设计,不是为了展示这堂课,也不是为了某个任务,会不会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当然,这些也不是我等底层人物考量的事情,就谈谈听课的一些想法吧。

有老师举例了三年级《肥皂泡》的教学,关注更多的字词细节,在设计肥皂泡学习的时候,从理解写作的规律设计,或许更能展现学生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最喜欢”,这种写法在任何一个内容中都可以使用。好吃的美食很多,最喜欢……好玩的玩具很多,最喜欢……。学生在这些真实的读写转换理解中感受写作,可以理解写作是怎么个原理,可以探索形式是怎样变化的,最终可以达成怎样的效果。如最后想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美人的玉簪边,落到一个浓睡中的婴儿的雏发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心,飞向远处,最后回来落到浓睡婴儿的雏发上,不就是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么。而我们往往只关注了吹肥皂泡、做肥皂泡,描写肥皂泡的字词句形式教学,对于教材的写作示范来说,孩子们是无法达到散文的高度的。

想到《少年闰土》鲁迅通过画面——事件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特点。可能我们过度地把鲁迅的精神强加在《少年闰土》的学习上,如果放下这些虽然很必要但是和语文素养无关的追求,或许孩子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理解上会得到转换。你看,一副色彩的画面引出形象鲜明的少年,再通过几件事情,让这个人物的特点给落地。抛开了鲁迅、旧社会、黑暗这些时代信息,我们的目标落实到这样画面感的描写引出一个人物,落实到几件典型的事情突出人物,那么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少年闰土》的时候,就不会在心底埋下时代黑暗的唾弃,保留下写好一个人的笔力,恐怕这是要在鲁迅单元所学的语文根本素养。这样黑暗的时代有利于儿童理解,但是语文课更追求用文字表现人的思维过程,让孩子们走进鲁迅创作的思维,可能转换而来的就是高阶的语文素养。

还有《麻雀》一文,我所观摩的课堂中,老师关注了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猎人、狗、小麻雀、老麻雀所叠加起来的整体关注较少。(在我的读写转换课堂中,学生说:“那只狗都一愣,也许它也被这母爱感动了呢。”)无论狗是不是如此,我们看到了孩子走进文本,从童心的角度解读狗的行为,也许获得的感受要比学习什么是起因,经过是什么,结果是怎样的要好得多。孩子在黑板上列出了整个故事的流程:猎人打猎——猎狗闻到——小麻雀抖——猎狗龇牙——老麻雀出现——猎狗一愣——猎人召回猎狗。我听到孩子说:“故事的起因是猎人打猎,结果是猎人召回猎狗,经过是猎狗、小麻雀、老麻雀的交互过程”,这种理解和语文课堂P57页图示填写的猎狗“想吃”更加有儿童价值。这个过程中,孩子关注的是猎人的变化,关注的是小麻雀的害怕,关注的是老麻雀的应用,而对于猎狗的关注的“一愣”,指向了原因的探究,它比“想吃”要更高阶。经过也是在三者的进退之间展开,符合了叙述性场面描写的写作理解。(我们的学习设计不指向这些,孩子是不可能去思考到这一层面的。)

想到《坐井观天》,依旧有老师把青蛙出来后的认识变化作为课堂学习的组成,甚至嘲笑这只青蛙。当我们关注文本会发现,青蛙的语气源自何处?不就是需要教师设计孩子能够发现和感受这种语气的本源么?为孩子设置只有井底生活的情境理解,孩子对于青蛙语气的朗读理解才能落实,这种朗读的语气才能体现出来(小鸟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使用教材,要建立为儿童理解而使用的意识,设计理解朗读语气、写作方式的学习过程。

《王戎不取道旁李》也一样,语文课堂设计的学习,除了读好文言文,还有设计学生能够站在王戎角度的思考情境,让学生说出这种想法的过程,只有设计这种学生能够进入文本内容(文本人物)的过程性体验,学习者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除了立足王戎,还要立足作者,想要表达某个人的特点,进行怎样的叙述,这种设计的难度和高度的解决,才是语文老师需要投入精力思考和学习的。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

还有《慈母情深》,慈母之慈,情深何处?这篇课文和《麻雀》一样,需要立足在观察者的视角,作为写作的学习者,作为阅读的学习者,孩子们要看到慈母之慈在于儿子观察之眼,看到的一举一动才是情深之处。猎人放狗是为了打猎,猎人召回猎狗是被老麻雀感动,它也是写一篇文章的视角学习。仿佛在理解写作的角度上,我们并没有设计引导孩子去理解写作视野的模式,慈母情深,在于儿子两个方面的行为,孩子们去探究了吗?显然没有,所以,写作依旧一直以来是孩子的难题。

倾听什么?学习什么?设计什么?达成什么?但愿可以静下来用教材为儿童设计理解的过程。

孩子使用教材,是为了学会。

学会什么的前提是理解,为儿童的理解而设计是语文课堂解读文本而设计学习的根本。老师们只要坚信,教材写了什么,孩子们自己就能学会,放手而共同寻找,语文才能更远,更高,最终回归到熟睡的婴儿的雏发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雀
李吉林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伟大的母爱
为母爱点赞_夏文浩.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小学四年级《麻雀》这篇课文该让孩子学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