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

1923年英国少校勃鲁氏(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萨地亚(Sadiya)山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中国、印度、二元说茶树: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

起源于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分布在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古大陆的南缘,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热带植物的温床。我国的山茶属植物15属,260于余,且大部分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一带。

鉴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及中国,表明我国西南地区是其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原产地。(一般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附近有一个大坑。这个陨石造成了大量生物灭绝,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但是这个理论现在有争议。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不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给动物以极大的影响。)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由于河谷的下切和高原的上升,使西南地区形成了起伏的群山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形成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活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级延伸、分化,导致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的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受冰河时期灾害较轻,因而一些野生大茶树得以保存。并且有大、中、小叶种茶树和乔木、半乔木和灌木型茶树。

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凡是原始性茶树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征。这也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字的演化,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茶的发音和各国茶的发音之间的关系。中国各地茶和印度茶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2N=30,认为茶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由缅甸到阿萨姆,向乔木、大叶形发展;往北推移,则向灌木化、小叶形发展。

茶树的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Thea sinensis L...."中国"云南大叶种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饮茶的发展阶段

饮茶起源于吃茶。吃茶从生吃到熟吃;饮茶从煮饮到泡饮。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饮用。

生吃药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遇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这是生吃药用的起源。
   
由于到山野去采摘生茶树的叶子,交通不便,下雨时更困难,而且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藏等因素。因此,就在晴天把鲜衣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后来便从食用发展为饮用。
   
在另一方面,遇到下雨时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过了一段时间,便成为可直接食用的“腌茶”。即吃时不煮,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加工“腌茶”和食用“腌茶”的习惯。他们把鲜叶采下后稍经摊放即直接放入陶缸中,用重盖压紧,边放边压,直到缸满为止。几个月后便成为“腌茶”。吃时用香料拌和后放在口中咀嚼,所以是食用而不是饮用。

熟吃当菜
    把茶叶当菜吃,至尽云南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龙井炒虾仁是杭州的名菜,江南一带还有五香茶叶蛋,都不是以茶叶作为饮料,而作为食用的菜肴。
   
烹煮饮用
   
鲜叶生吃、生煮羹饮或冲泡生汤,滋味都带苦涩,且有青草气。良药苦口,只能当作药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浓,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用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两个飞跃。至今为止,蒸青、紧压茶、煮饮、加作料等仍在国内外流行,有的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惯。如日本饮用蒸青绿茶和“茶道”。英国饮红茶家牛奶白糖。美国加柠檬。摩洛哥饮炒青绿茶加薄荷。我国边区少数民族仍煮饮紧压茶(砖茶),并添加酥油或牛奶。在冲泡饮用时还有添加花生、芝麻等食品的,如“擂茶”和“打油茶”。
   
散茶冲泡清饮,不加任何香料或食品,称为“点茶”。冲泡清饮散茶,被总结为“九道茶”,即品、温、投、冲、闷、覆、斟、敬、饮”九个字。
   
品-品鉴欣赏干茶的做工和外形。
   
温-用开水把茶壶茶杯冲洗干净,提高温度,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能充分泡出来。
   
投-把适量的茶叶投入壶内,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依茶叶的种类和消费者的爱好而定。
   
冲-冲入少量开水,不要一次冲满。
   
闷-加盖闷一二分钟,使茶叶开展。
   
覆-再冲入开水至满,使有效成分大量泡出。
   
斟-把壶中茶汤斟入杯中。
   
敬-有礼貌地把茶杯献给客人。
   
饮-最后才是饮,边饮边欣赏,表现出对香茗的喜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功夫茶和工夫茶,多少人弄混了!
到底该用“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爱喝茶的注意了,功夫茶与工夫茶?功夫、工夫,傻傻分不清楚?
潮汕工夫茶,工夫在茶外|潮汕物食
吴妃玲: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吗?茶树的名字是什么?
茶叶基础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