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街一路茅家镇

新海门诞生了,而茅镇消失了。在许多茅镇人心里,既充满憧憬希望,又不无失落惆怅……

1995年的早春二月,旧城改造之风席卷海门。在满处尘土飞扬、持续不断的挖掘机隆隆声中,我们土生土长、世代居住的茅家镇,一个饱经历史磨难、风雨沧桑的巨人,在同年秋天不复存在。

随之,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买房的农民纷纷涌入。原来茅镇几千人口迅速膨胀成几万、十几万……小城海门初具规模。

二十七年后,当我们回首老海门镇如烟往事时,历史的记忆更加弥足珍贵。

茅镇

茅镇,又称茅家镇,这个约有316年成陆历史、得名已有280年的古老名镇,曾在海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留下过璀璨夺目的光芒。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崇明农民陈朝玉携妻登沙成为垦荒第一人(被后世尊为“田祖”)。接着江南句容、崇明、江北通州等地的垦荒者也纷至沓来,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清乾隆六年(1742),距今约280年,在已呈集镇雏形、名叫“裙带沙”的地方,有茅姓原住民为卖鱼虾瓜蔬第一个用木板搭起了“踏子板”(沙地话,即摊位),一时间门庭若市、闻名四方,茅家镇由此得名。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朝廷设置海门直隶厅署于茅家镇(现今烈士馆大门内东侧),使茅家镇得以向东发展。遂扩建茅镇南北竖头街(即后来复兴街,原住民仍习惯称其为茅镇);新筑东西横向大同街和建国街(原住民称新街),形成了“丁”字形城镇市井格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茅镇又增设一条解放路。

若干年后,许多新街道及新路名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都基于这三街一路为发源地。

复兴街

这条位于现在海门镇江海路西侧、南起粉坊弄东侧原机关托儿所、往北与通海公路(现人民路)交汇直至金色维也纳(复兴新村北端)、南北长约1.5公里的老街,就是280年前清乾隆年间因茅姓原住民而得名的茅家镇和她的发源之地……

复兴街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已有二十七个年头。这条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临七案河(亦称七贤河,原住民称竖河)西岸而筑的街衢,被原住民习惯称之为茅镇竖头街。

从民国初期寄往“茅镇南市”字样的明信片可以知道,其时尚无确切街名,仅以区域路段简称茅镇南市梢、北市梢,何时被命名复兴街尚属不详;“文革”时期曾称为反修街(意为反对修正主义),改革开放后还复兴街原名。

民国明信片显示其时尚无路名

旧时复兴街,有设于道光年间的清代江海关;有城隍庙、天主教堂、锡类中学、教会医院;多家供商企来海入驻的旅馆、众多饭店、日杂店;王远大酱源、朱协和茶食店、胡万盛酒坊等一批政府、医疗机构、学校、宗教慈善、私营商企。其中:天主堂附设的锡类土木科职业学校及小学校始建于1854年,主楼为抗战前筑建的钢混结构三层楼,校长由神父朱开敏(江苏青浦人氏)兼任。该校即是后来的“锡类”和“复兴”中学的前身。

天主堂附属医院,为风格别致的两层口字形砖木结构欧式洋楼。由蔡国梁大夫任院长。该院即是后来人民医院所在地。

欧式主教公署,为精致的两层口字形砖木结构欧式小洋楼。是除神父外闲人莫入的神秘之地,是培养神父的“主心修院”。该地亦是后来人民医院所在地。

上述历史建筑除了天主堂仍保留给教徒做礼拜外,其他已不复存在。

朱协和茶食店:前店后工坊,老板名朱震若。产品有脆饼、麻饼、月饼、云片糕、麻圆、寸金糖等。朱协和脆饼掰开后清晰可见有十六层(后来海门食品厂老牌号“海门长脆饼”即得其真传);云片糕可绕卷成香烟粗细不碎而誉满四海。在台海门同乡会的薛先生不无自豪地说:“台湾虽有生产,但品质则相距甚远。”

该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为茅镇食品厂。

王远大酱源:老板王志芳。是旧茅镇首屈一指、同源号规模最大的酱油酿制批零商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入茅镇酱厂。

胡万盛酒坊:老板胡永年先生曾任旧通州区督学。抗战胜利后被地方团防用苍蝇放入酒内,继而大闹酒坊,胡老板竟气绝身亡。

镇扬会馆;复兴街为镇扬商人经营集中地段,镇扬同乡会馆就位于今天解放西路海门能仁小学旧址。

城隍庙:位于复兴街西北市梢。始建于清嘉庆七年,占地13.7亩,由沈廷楹捐置。嘉庆九年,由信徒等捐款扩建。光绪十四年御封城隍菩萨为“灵佑侯”,赐赠“海屿兴云”匾额。民国八年,何典、张承锡等募捐款资重修成大庙观。民国十七年,县长文钦明下令捣毁城隍神像,变庙为中山纪念堂。1949年改办茅家镇小学,后为海门实验小学。1958年庙房拆除,建办海门电机厂。

复兴街弄堂

复兴街街面中间条石、两旁碎石铺就,宽不过三米。清末民初格调楼宅、平房、店铺排门板鄰次栉比。

锡类中学北首坐西朝东的“王正大”两层宅楼,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最早来茅镇经商的镇江王氏族群(笔者祖上属王氏一支,也曾在此居住)定居住所,由镇江商会筹资建造。

匾书“王正大”的口字形砖木结构两层朱楼大宅,极尽飞檐翘角、廻廊环绕等徽派建筑精美之风格,是茅镇首屈一指的古建。

复兴街依水傍路,东经新开河至三厂、南贯圩角河入长江、西从通海公路扺南通、北由水陆交通到二甲,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七案河(竖河)上有一座清代宣统三年(1911)建造、名为“通济桥”的石桥,直通河东大同街野猫弄。此桥构筑精致,在茅镇四桥中最长最宽最气派,故原住民惯称“大石桥”。

通济桥(大石桥)东桥堍与大同街街南东西向老横河(现健康路)西端跨越的建于民国六年(1917)、名曰武定桥的北桥堍成直角接壤。

清末民初,由城隍庙、关帝庙僧众及官民商捐资修建的“通济”“武定”两座石拱桥被并称为“茅镇双桥”,直至公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填河时被拆除。部分构件现存于江海博物馆后门水池上边,两桥桥名雕刻字样清晰可见,桥墩躺卧在池水之中。

通济桥西桥堍呈口字形街市,三面都是酒楼饭店、烧饼油条馄饨小吃摊、竹木铁器店,靠河边的吊脚楼聚集着几家剃头(理发)店,桥头正西三十余米处对直临街曲尺柜台、旁竖“协和宝号”匾额的百年老店朱协和茶食店……

通济桥地处复兴街中心地带、茅镇东西南北水陆通衢要冲,其闹猛自不必说。小时候站在大石桥上俯瞰混浊河水中艘艘大沙船鸣着汽笛、响着“噗噗”声从胯下鱼贯而过,其惬意舒心之感足以让你待上半天……

大石桥下常年停靠着几艘从苏北里下河撑来的、船帮被桐油漆得铮亮、形似江南水乡乌篷船的小船(茅镇人称之为下河船)。来时装满了莲藕、菱角、慈姑、地栗(荸荠)等,船主每天早上拿去集市卖。

集市散后,有人便在船头捶打炼制“烂斩糖”(用糖水熬煮的土制糖),又有人岸边拖长着鼻音叫卖地栗。身穿黑衫皂裤,绾发插簪、银镯箍腕、风姿绰约的窈窕女子挑担在桥头叫卖“烂斩糖”,以糖换物,惹得垂涎欲滴的小孩围着糖担转,引来色迷眼馋的“浪荡公子”前去搭讪。“叮叮当当”斩糖声夹杂着“饶一点、再饶点”(旧时卖烂斩糖有“三饶头”之说)的吵闹声在桥头回荡……

大同街

这条西靠竖河、东至洋元角边老河、全长约1.5公里的东西横向老街,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厅后东扩,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而名,“文革”时曾改名“反帝街”(反对帝国主义)。茅镇原住民称她是“新街”“正街”“老街”“后街”。

大同街街景

大同街街面用两边碎石、中间长条石(下水)铺就。街道两旁少有平房,几乎清一色灰褐色两至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形似台榭楼阁,虽无飞檐斗拱,却也黛瓦青砖,沉静稳重,轻奢淡雅,绵绵数里,颇为壮观。

美味轩弄(美味轩饭店而得名)、公兴弄(弄口吴公兴小店而得名)、小引线弄、大引线弄(弄口售卖缝针而得名)、会馆弄(宁波会馆而得名)、梗子弄(短而不通,清乾隆时即得名)、新弄、野猫弄等数十条大小弄堂、捷径旁路,纵横交错、曲径通幽……

大同街客栈酒楼、绸庄米店、竹木铁器、日杂烟酒、寄售典当、花圈祭祀、誊印刻章、钉秤写信等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可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羊元角”是大同街的人文象征。该地民居建筑较为低矮,居住着茅镇最多的底层老居民;聚集着杂耍卖艺、占卜算卦、苦力商贩、织屐贩席等三教九流各式人群。每到傍晚昏暗路灯下,小孩推着铁箍(圆形运动玩具)嬉戏追逐吵闹;光着膀子的练家子们在空地上使枪弄棒,石锁杠铃,擒拿摔跤,切磋技艺;不远处小楼飘来的曲牌唱调,音腔哀怨凄凉,琴声悠扬美妙……

新中国成立后,茅镇镇政府、文化馆、新华书店、银行、邮电局均设此处。

大引线弄口龙碑

大同街有许多众口赞誉的商号,松鹤楼酒楼、美味轩饭店、庆丰行被絮、陆鼎鑫布荘、濮赞廷中法药房(散文大家林非,即濮良沛的父亲所开。——编者)、同德生药店、乾丰泰木行、马振泰南北货、集贤楼茶馆等。

集贤楼有评弹演出

集贤楼专设评弹演出,家住大同街羊元角的茅镇著名民间评弹艺术家潘德祥(潘瞎子)先生偕弟子每晚必莅临演出姑苏评弹段子。演出时间一到,师徒妆扮停当、闪亮登场,顷刻惊艳四座。

每逢周末,大同街中心路段的文化馆(原宁波会馆)里人头攒动,独唱、独奏、相声小品、临场书法等职工文艺节目表演正酣。笔者父亲的口琴独奏、笛子独奏、书法表演也是文化馆周末经典节目。

那时的大同街是茅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仗着后来者居上之优势,大有取代复兴老街成为商业、民生、娱乐等综合新街之势而独领风骚。

建国街

这条西至老河西寿丰挢、向东跨过东寿丰桥直至海门中学不到1公里长的石砌街衢,也是凭借清乾隆年间设厅东扩之势、继大同街之后所筑。民国时期如同复兴街一样没有街名,简称东市梢,新中国成立后取名建国街。

昔日建国街

烈士馆:位于建国街西首老河东侧,1952年政府占地2.4亩所筑。馆址原系清代海门厅署遗址,馆后北部的狮子山(亦称泥山)堆砌于清乾隆年间。

建国街是笔者的出生地,她的地标烈士馆及其后面的泥山,给笔者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西寿丰桥:烈士馆大门前向西四十米,横跨老河两岸,由条石筑成。桥墩、桥栏、桥柱、桥面均用大石块、大石条隼卯结构镶嵌铺设而成,每根桥柱顶雕刻狮子拱球、精美绝伦,桥身凿刻“西寿丰挢”。

东寿丰桥:烈士馆大门前向东四十米,跨越小河至东市梢,由条石筑成。石材及建造结构工艺同西寿丰桥,每柱顶雕刻狮子拱球精美动物及桥身凿刻“东寿丰桥”,与西桥堪称完美双绝姊妹桥。

海门中学:东市梢名闻遐迩的江苏省海门中学,位于当时孔庙(即现在校址)。其前身为“师山书院”,民国元年(1912)为师山中学,数年后改名“海门中学校”。

1949年1月,海门解放。原东南中学(海启两县解放区在1945年创办的海门中学分校)接收私立海门中学校及县立海门中学(创建于1941年2月),合并后于3月12日成立“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校”。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海门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海门中学”。

笔者故居与海门中学一河之隔、近在咫尺,兄长及姐也求读该校。每天听着上下课铃声和琅琅读书声,亲切感和对知识敬畏感油然而生……

清海门直隶厅厅署遗址

海门厅署:遗址即现在的烈士馆。大门向内右拐十米左右矗立着一块青灰色的石碑,它的碑文及身后柱廊中的介绍清楚地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朝政府设置海门厅署于茅家镇。

解放路

解放路顾名思义是解放后取的路名,与大同街、建国街靠南毗邻。该路在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却是东至老河(现宏伟河)、西至七案河的羊肠小道,北端紧靠一条从东到西的横贯老河(亦称“衙门河”)。古人筑路,依水傍河,绝圣弃智,自然俗成;似河似路,故无路名。因此,该路旧称“南马路”……

繁华的老解放路

旧时,老河往西至关帝庙(坐落于七案河岸东三四十米),折弯往北至老横河(今健康路),西入七案河。老横河上的武定桥(建于民国六年)北桥堍与七案河上通济桥(建于清宣统三年)东桥堍直角接壤。

老河东流至西寿桥处(此处紧靠该桥西另有一南北向桥)往南六十米折东弯北,穿过东寿丰桥再弯曲向东,经过海门中学校门继续往东连接日新河终归长江……

南马路(后解放路)沟港河汊、水网密布,东临西寿丰桥老河,西濒七案竖河,水路弯曲、车梁交错,颇有几分江南水乡小镇姿色……

民国时期海门县公署

抗战时期,国民党县公署的清代建筑(遗址在现烈士馆中)毁于日寇炮火,政府机关被迫转移至下沙江家镇,战后搬迁至老河北岸(现解放路)边。县署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河上有一座石桥。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县公署被共产党海门县政府接管。从此几番改造,历经大半个世纪,直到搬至北京路新行政中心办公大楼为止。

1959年起,老河从西寿丰桥段至关帝庙及向北西入七案河段被填平;又在西寿丰桥老河处人工疏浚,开挖南北向宏伟河,并架木桥(多年后改水泥“七一”桥)一座;“文革”后,解放路扩建成由东(日新河)到西(七案河)横向全长约3公里的路……

关帝庙:遗址在解放路西首、竖河岸东、现小商品市场西门口。建于清嘉庆九年,本有砖木结构庙屋60多间,常年香火不断。1966年破除封建迷信时,庙房大多被拆除,仅剩3间朝南屋及3间朝西厢房改为解放路居委会。后庙宇房产虽归还海门佛教团体,但又在旧城改造时被拆除。因此关帝庙早已名存实亡。

茅镇剧场:又名新海剧场,遗址在老解放路西端、今小商品市场前面。为迎合沪海地区戏曲爱好特点,安排演出绍兴戏(越剧),以日场为主。本地茅镇越剧团演出居多,也常有江南及周边区县越剧团来演出。花旦名角戏服剧照及《盘夫索夫》《打金枝》《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介绍在演出海报一出现,围观的越剧戏迷票友便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凡有上海著名旦角来演出,茅镇必定万人空巷。笔者外婆徐潘氏目不识丁、三寸金莲(裹小脚),每天必拄杖雇木轮推车从东街到西街去赶午场。

昔日解放路路南西侧靠七案河边的缸甏店,竹木家具店,砖瓦、黄砂、石灰船码头等一字溜向南、背靠河岸、坐西朝东的商家店铺,因处交通要道十分热闹。

其中有一家花草鱼鸟店前更是门庭若市。白天该处车水马龙,提笼遛鸟白相人(玩家)聚集一起,悠然自得地浏览欣赏春兰秋菊、奇草异木;专注聆听黄鹂鸣翠柳、鹦鹉学舌声……晚上路边灯光下摆满康乐棋(四人参与的活动),供各路高手博弈;行人驻足,热闹非凡……

人文掌故与古迹

徐公祠(海神庙):地方官徐文灿是清朝海门厅早期的同知(官衔)。1774年建厅六年,徐文灿在厅署后筑狮山以抚慰百姓潮患伤痛。次年亲率民工于茅家镇西二十里的天补沙截流筑堤,因新土松软,屡筑屡溃,但官民坚持不懈,终使水滩变良田……

徐文灿为官清廉、平易近人,老百姓有时带着不值钱的“地皮小菜”直闯公堂,这位五品大员总是开心笑纳。

海门及茅镇人感念徐公之亲民廉洁,遂捐款在厅署东侧建徐公生祠,为其泥塑金身。徐公祠里同时还祭祀海神,镇民习惯称海神庙。据说海神庙是由徐文灿为镇潮患提出倡议并于生前建成。

1927年海门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后,海门县总工会于徐公祠成立。

徐公祠(海神庙)1962年时尚有三间平房,约在1963年被全部拆毁。该庙最后一任庙祝(管庙人)、信徒庙兰(法号)即离任。

老海门镇尚存一些古迹,现存于新海路的徽州会馆。

位于新海路海门社会福利院内的涸苏堂节孝牌坊,位于原复兴街九十三号的天主教耶稣圣心堂等。大家如有雅兴,不妨实地考察,查阅《海门县志》。

“文革”时期,茅镇改为海门镇,行政机关复称海门镇人民政府;1983年5月,镇政府从原大同街大引线弄东侧迁至光明路;1992年12月至2011年,新海、秀山、江滨、三和等乡镇先后并入海门镇;1995年2月,海门镇全镇拆迁改造;2006年,镇政府又从光明路迁至秀山西路;2013年海门镇变更称高新区;2020年7月,海门镇连同海门全境并入南通市为海门区……

至此,经无数次历史变迁后,茅镇连镇带名彻底湮没……

笔者特赋七言律诗一首以抒感慨:

莼鲈思念意悠悠,难忘梦萦茅镇游。

关帝城隍双桥垒,武定通济竖河流。

集贤阁外茗宾去,松鹤楼中醉客留。

徽馆孝坊今犹在,修堤文灿注心头。

……

茅镇历史灿烂辉煌,文化底蕴钟灵毓秀。她年深日久,但恍如隔日;虽沧海桑田,却积厚流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门新闻网:搜索茅镇老地名
近代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郁芑生记略
海门的老地名、已经消失的地名
#呼吸的碎片#乔茗星: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故乡麒麟
大同有尊镇河铁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