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知与艺术:对元问题进一步的追问

“见所未见”作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核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保持了本届三年展对核心概念和命题关注与探索,另一方面又以富有创造力的方法论和关注点,对这些问题保持了进一步地、锲而不舍地追问和怀疑。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是一个研究性的展览,从启动展开始至今,一直将自身的目光集中在对于美术馆和艺术自身相关的“元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中。这种对于核心概念形而上层面的探讨将广州三年展由传统的展示行为拓展为了一种研究行为,这种研究行为并非深藏于书斋中的理论空谈,而是以具体且实在的展览的模式,以一种实践的精神所进行的讨论。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罗一平

本次三年展的启动展限定了展览所关注的对象,将关注的核心从纷繁的当代艺术形态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对于艺术本质和美术馆功能与形态的讨论上,提出“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的命题,以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为契机,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些关于艺术和美术馆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从思想和理论的层面,拷问美术馆乃至当代艺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关联。而跟随其后的诸个项目展则是对这一探讨的具体和深化。“去魅中国想象”作为第一项目展,延续了启动展的论述课题。其主要讨论了资本化与市场化对当代艺术的侵入以及意识形态对个体性艺术创作的控制。第二回项目展“第三自然——中国再造”更多关注的是生态性的文化理论,从人的精神史的深层生存视角出发突出人类何处去的问题。[1]第三回项目展“维度——三个艺术家的案例分析”,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在可见的普遍艺术现象中窥视个别性,三位艺术家在解构、突破传统水墨价值观与笔墨规约的同时,构建了符合当下文化语境的水墨性表达新维度。所谓维度就是一个相对概念,维度的准确标示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而是需要依据于它在周边所处的位置。艺术作品的好坏并不能依据于其个体的孤立美感,而是取决于其在艺术史架构中的作用与意义。而在英国伯明翰的“广告牌计划”将展览由美术馆展厅延伸到公共空间领域,讨论艺术的边界及其与大众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在项目展结束之后,名为“见所未见”的主题展,则是将之前项目展徘徊在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自然、艺术与艺术语言以及艺术与大众生活中的具体讨论拉回到对于艺术本质的探寻中去。从视觉艺术最为基础的视觉感官的层面,来探讨当代艺术、艺术展览和美术馆的元问题。

主题展策展人首先确立的是这种探讨行为的模式,即对研究方法论的构建。区别于传统的主题先行的展览,本次主题展发展出一种“实践先行”的展览策略,这一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的策略思路将展览引向了一种建立在实验数据基础上的研究框架。对作品的陈列不再是展览的最终形态和终极目标,恰恰是展览研究行为的开端。首先是对于研究范围的限定,通过对于作品的选择来限制研究的边界,随后再通过对观众的行为和展览的效果以及作品所带来的影响等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对于这些原始数据的搜集,来获得展览前所不曾发现甚至不曾假设的新的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观点甚至是理论框架。这种展览的模式所对应的是本届三年展试图通过视觉的展览,进而上升到对形而上的思想理论进行思辨性的探讨的目标。从这种层面上来看,“见所未见”更像是一个实验和搜集数据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充分地去挖掘作品在视觉上乃至于视觉之外的内涵。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由展览中的视觉图像创造和传播理论文字所无法呈现的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理论的抽象性,让三年展对于理论的探讨更加的脚踏实地和言之有物。

在展览“见所未见”中,策展人似乎只是在传统的艺术品和艺术展览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变量,即对于视觉感官的隔断。这种隔断却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它所导致的是对于艺术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定义范围直接的质问和怀疑。我们对于艺术种种定义,似乎都忽视了一个最为基础的原点,那就是“可见”。当这一点被隔断之后,是否还有艺术能够幸存?一件无法观看的艺术品是否还是艺术品?可观看的程度和作品的艺术性是否有直接的联系等等……便如同追问是什么创造了造物主一样,“见所未见”将艺术的元问题从什么是艺术进而推向了什么是可见:可见的范围需要如何定义?是仅仅和生理的感官相联系?还是需要加入思想和精神的元素?想象力是不是一种可见?对想象之物的观看是否可以替代视觉感官的观看?展览前我们并不会有任何的答案,展览后我们得到的很可能也只是一些大致的猜测和可能,重要的是,通过将可见与未见高亮地标识出来,通过对艺术与视觉感官之间关系的质问,“见所未见”已经提出了最有价值的元问题,表现出它作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对于元问题最直接的关注。基于这种探索的目的,展览中并没有鲁莽地完全斩断一切视觉的可能,所有的参展作品都有它可见的部分,而这些可见的部分却都不是艺术品真正的内容,而只是一个指路牌,将观众指向巨大的不可见的山谷。在通过主题表现了自己对于艺术定义的之后,策展人转而通过具体的作品去进一步质询更加细致的问题:视觉感官与审美欣赏的关系;以及视觉感官所具有的局限性和欺骗性对艺术理解的影响。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先行的理念下,展览中必然还会提出更多尖锐的和有意义的问题。http://m.aoar.cn/zhanlan/40889.html
美术视界http://www.aoar.cn/
中华文化艺术网http://www.msjun.com/
美术高考http://m.aoar.cn/
QQ个性 http://qq.aoar.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由单一空间走向多元开放空间
奥列格·格拉巴尔:论艺术史的普世性 | 西东合集
数字化的“莫奈”来了| 虚拟展览有看头吗?
闭上眼睛,如何“看”展览?
华熙国际时代美术馆新展给你带来感官视觉盛宴
什么是装置艺术? - 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和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