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
最后更新于: 2014-04-17 16:22 |只看楼主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到14之间,小的那头是酸性,大的那头是碱性。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到7.45 之间。超出了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
      吃 “碱性食物”来维持“碱性体质”的说法由此而生。但医学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又是怎么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是一对冤家,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少。溶液的酸碱性(或者专业点,用pH值来衡量)由其中的氢离子决定,氢离子越多,酸性越强,pH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就增加,pH就降低;加入碱,氢氧根离子跟氢离子结合变成了水,氢离子减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却对外加的酸碱有一定“缓冲”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时含有苏打和小苏打,加入酸的时候,氢离子会跟苏打的碳酸离子结合,从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如果加入碱,氢氧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变成水,但是小苏打的碳酸氢根离子会释放出氢离子来补充。这样,不管加入酸还是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都不改变,pH值也就不会改变。这样的溶液,被称为“缓冲溶液”。
      血液就是这样一种缓冲溶液。它不停地循环,在肺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离解出碳酸氢根。如果水中的碳酸氢根少了,就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会变少。这为血液提供了第二层缓冲能力。此外,肾脏会会对血液进行过滤。不管是酸还是碱,含量高,被肾滤去的就多。
     这三层“缓冲”构成了巨大的缓冲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到7.45这个精确的范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连喝几瓶酸性饮料,也会被“缓冲”掉而不致于不会把血液变成“酸性”。所以,医学专业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也言之有理。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不同食物的灰的确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
      从理论上说,这种理论也能站得住脚。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去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也可以自圆其说。而且,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出来的碱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正是推荐“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淀粉,正是推荐“少吃”的食物种类。“酸碱食物说”的流行,或许也与这一现象不无关系。
     但实际上,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都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1930年代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别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实验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了。
     简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据代谢产物的酸碱性,也确实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碱性”来。不过这种区分没有什么意义,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饮食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影响。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应该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类和蛋,也是均衡营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

(2013-03-25 11:53:59)

“碱性食物改变酸性体质”“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传甚广的传说。许多医学专业人士科普说“酸碱体质完全是个伪科学概念”,而又有营养界人士说“食物代谢之后确实形成酸性或者碱性产物,所以食物酸碱性的概念是存在的”。于是人们一头雾水:食物到底有没有“酸碱性”,如果有的话,对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14之间,小的那头是酸性,大的那头是碱性。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7.45 之间。超出了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

 “碱性食物”来维持“碱性体质”的说法由此而生。但医学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又是怎么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是一对冤家,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少。溶液的酸碱性(或者专业点,用pH值来衡量)由其中的氢离子决定,氢离子越多,酸性越强,pH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就增加,pH就降低;加入碱,氢氧根离子跟氢离子结合变成了水,氢离子减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却对外加的酸碱有一定“缓冲”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时含有苏打和小苏打,加入酸的时候,氢离子会跟苏打的碳酸离子结合,从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如果加入碱,氢氧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变成水,但是小苏打的碳酸氢根离子会释放出氢离子来补充。这样,不管加入酸还是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都不改变,pH值也就不会改变。这样的溶液,被称为“缓冲溶液”。

血液就是这样一种缓冲溶液。它不停地循环,在肺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离解出碳酸氢根。如果水中的碳酸氢根少了,就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会变少。这为血液提供了第二层缓冲能力。此外,肾脏会会对血液进行过滤。不管是酸还是碱,含量高,被肾滤去的就多。

这三层“缓冲”构成了巨大的缓冲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7.45这个精确的范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连喝几瓶酸性饮料,也会被“缓冲”掉而不致于不会把血液变成“酸性”。所以,医学专业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也言之有理。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不同食物的灰的确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

从理论上说,这种理论也能站得住脚。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去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也可以自圆其说。而且,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出来的碱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正是推荐“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淀粉,正是推荐“少吃”的食物种类。“酸碱食物说”的流行,或许也与这一现象不无关系。

但实际上,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都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1930年代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别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实验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了。

简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据代谢产物的酸碱性,也确实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碱性”来。不过这种区分没有什么意义,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饮食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影响。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应该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类和蛋,也是均衡营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
于君起 2016-12-01 21:20:05 阅读数:11151

关于怎样才能吃得美味又健康,一直众说纷纭。

盛传一时的“酸碱食物”理论认为,食物可分为酸性与碱性,为了保持健康,应该多摄入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少吃肉类、蛋等“酸性食物”。

这一理论是否站得住脚?【舌尖科普】为您解答。

“碱性食物改变酸性体质”,“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传甚广的传说。许多医学专业人士科普说“酸碱体质完全是个伪科学概念”,而又有营养界人士说“食物代谢之后确实形成酸性或者碱性产物,所以食物酸碱性的概念是存在的”。

于是人们一头雾水:食物到底有没有“酸碱性”,如果有的话,对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到7.45 之间。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

吃 “碱性食物”来维持“碱性体质”的说法由此而生。但医学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又是怎么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溶液的酸碱性由其中的氢离子决定,氢离子越多,酸性越强。在溶液中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就增加;加入碱,氢氧根离子跟氢离子结合变成了水,氢离子减少。

但是某些溶液却对外加的酸碱有一定“缓冲”能力。比如,水中同时含有苏打和小苏打,不管加入酸还是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都不改变,酸碱性也就不会改变。这样的溶液,被称为“缓冲溶液”。

血液就是这样一种缓冲溶液。它不停地循环,在肺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此外,肾脏会会对血液进行过滤。不管是酸还是碱,含量高,被肾滤去的就多。

这些“缓冲”构成了巨大的缓冲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到7.45这个精确的范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连喝几瓶酸性饮料,也会被“缓冲”掉而不致于不会把血液变成“酸性”。所以,医学专业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也言之有理。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不同食物的灰的确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

从理论上说,这种理论也能站得住脚。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去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也可以自圆其说。

但实际上,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都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

1930年代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别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实验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了。

简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据代谢产物的酸碱性,确实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碱性”来。不过这种区分没有什么意义,不管是“酸性食物

”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饮食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影响。

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应该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类和蛋,也是均衡营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由@于君起 推荐阅读,来源 于舌尖科普 。


推荐阅读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养生之道。中国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外国人也说:食物是最好的药品。这就说明“食疗养生”早已为世人认知和重视。
  • 当今社会,心脏是最受累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器官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脏病猝死的人数达到54.4万,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人口总和。果蔬证实可有效降低30%患上心脏疾病。 
  •   在没有药代替治疗疾病时,你会发现一些食物竟是同一个作用,吃药三分毒,如果不吃药,平时常吃这些食物轻松预防疾病,下面就来看看哪些天然食用药吧。
  •   平时大家锻炼身体,也是想把身体寒气、湿气排出来,这样对身体会有所帮助,但是没有时间运动的人群来说,身体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在饮食方面如何驱寒祛湿呢?
  •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其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理到底是什么?一直是国内外的内分泌科医生探索研究并试图解答的问题。研究人员指出,罪魁祸首可能是缺乏维生素A。 维生素A能够帮助β细胞的产生,而胰腺中的β细胞负责产生调节血糖的胰岛素。研究人员发现在老鼠模型中,缺乏维生素A导致β细胞死亡,阻碍胰岛素的产生,这些来自食品中的维生素A负责糖的代谢。这项研究为2型糖尿病的病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科学家们认为,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维生素A对于胰岛素细胞的产生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还不知道这种作用是否持续到成年。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洛林博士说。“去除维生素A如何引起β细胞的死亡并且使胰腺中胰岛素水平下降是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胰腺中的β细胞对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异常敏感,之前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漫谈食品和人体的酸碱性
茶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
(毛)溶液酸碱性
怎样把身体调成碱性体质?
彻底粉碎“酸性体质及食物酸碱性”之说
酸碱平衡与心脑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