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官婉儿墓发掘记:一代才女上官婉儿,跌宕又悲惨的人生

漫无目标的勘探

2013年3月,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一批重点项目即将开建。空港新城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的北杜镇。邓村是北杜镇的一个小村庄。在古代,这里曾经是重要的墓葬区,埋葬着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的贵族成员。

虽然墓葬区大多都被盗掘,但按照相关规定,考古工作者仍需提前进行考古勘探。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墓葬的封土都被铲平或成为农田。要想找到这些墓葬,必须使用洛阳铲(探铲)进行地下土层的勘探识别。因为,墓葬的泥土是熟土,是地面上各种土壤的混杂,又叫五花土。它与普通土壤即生土不同,生土的结构与色彩都比较单一,没有经过人工扰动。

关于洛阳铲

洛阳铲,是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河南洛阳邙山上冢垒嵯峨,几无卧牛之地,地下随葬品埋藏极为丰富。郑和七次下西洋后,中国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购于黑市"。由于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阳的凹形探铲,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

当然,普通人是无法识别生土与熟土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考古现场,开始发掘之初,考古工作者或技工用洛阳铲不停地往地下打洞,并仔细地察看打上来的土壤,以期获得地下关于墓葬的信息。

洛阳铲到底有什么用?

那么,考古发掘到底用洛阳铲从地下能获悉哪些信息就能锁定墓葬呢?

第一,当然首推五花土了,即含有红、黄、黑、白、棕色的土壤,考古上又称熟土。如果有这种土壤从地下出现,就能证明有人类遗迹存在,这里曾经有人类活动过。

第二,就是夯土。要确定地下是否有墓葬,还得有夯土出现。所谓夯土,就是经过人工加工夯实的土壤,比较板结,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当然,光夯土也不能确定地下就一定有古墓葬,因为,过去的房屋或城墙都是用夯土建造的。但如果夯土的范围呈现墓葬的结构,比如成片出现,有规律地存在,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它是墓葬的可能性大小了。

第三,木炭层、木椁或棺层、白膏泥或青膏泥层,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洛阳铲获取。如果有这些,可以断定是古墓无疑了。木棺椁在千百年之后,都会腐烂成渣,以层状夹杂在泥土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还有木炭,白膏泥或青膏泥层,也一样,这些都是对墓葬进行防水用的。另外,有这些特征的泥土,证明不是普通人的墓葬,而是非富即贵者。

第四,如果发现洛阳铲打不下去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是成片的(有时难免遇到石头),就证明下面有墓室,是砖室墓无疑了。这种砖室墓非普通人所能拥有的,而且范围越大,证明墓葬级别越高,是大墓。

第五,土壤颜色。地下墓葬土层的颜色都较深。为什么呢?棺木、尸体、衣物等墓主人下葬时的一些有机质腐烂会浸染周围的土壤,使土壤颜色变深。还有,青铜器或铁器在地下锈蚀之后,也会使土壤颜色变深,一般是呈现深褐色。

五花土

通过洛阳铲密集地钻探,可以探知墓葬的大小范围(长和宽)以及深度,然后用白石灰画出发掘范围。

以上这些特征,它们在地下的先后顺序,如下图所示:

高级别墓葬:五个天井

此次负责考古勘探的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然而,让考古工作者没有想到的是,一次看似平常的考古勘探,却即将揭开一个沉睡千年的秘密。

经过考古勘探,考古工作者只是在工地周边发现了一些隋唐时期被盗的小型墓葬。就在考古勘探工作即将结束时,一个有着特殊土层的探洞,使考古工作者的心情突然兴奋了起来。特殊土层为回填土,这些回填土的颜色较深,这和浅色的生土颜色有所区别。

随着考古工作者在回填土周围轻轻地刮铲,一个长方形的墓道开口渐渐显露了出来。考古工作者初步探明,这是一座唐代高等级墓葬,得出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是,这一座墓葬不仅有高级墓葬特有的斜坡墓道,而且还有高级别的五个天井。

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带有天井结构的大型墓葬,天井的数量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级别。在已经发掘的唐代墓葬中,有着多个天井的墓葬并不鲜见,而且它们有着相同的特征,即墓主人的身份显赫。

航拍天井

天井

20世纪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对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墓进行了发掘。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儿。永泰公主墓是按“号墓为陵”建造的。“号墓为陵”是唐代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丧葬制度,始于唐中宗时代,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墓葬称“陵”不称“墓”,二层是墓葬和随葬品按皇帝的等级安排。永泰公主墓天井的数目达到了6个,而这座墓葬的5个天井结构无疑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极为尊贵。那么,这座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草草了事的壁画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当墓葬的平面结构出现时,考古队员的心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因为墓葬出现了大面积的破坏性扰坑。

墓道

在墓道的探方中,考古队员发现了石灰层,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墓道的两壁绘有壁画。在已经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墓道壁画都非常精美。唐代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都曾出土过大量壁画,内容涉及广泛,其中以章怀太子墓壁画最为著名。

史料记载,章怀太子墓壁画出自唐代著名画师吴道子之手,在绘制壁画的过程中,绘制完成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对壁画采取保护。这样才会使得久埋地下的这些壁画保存长久。

这座墓葬有着5个天井的高等级规格,是否也有精美的壁画呢?墓道逐渐被清理出来,然而,考古队员一直期待的壁画并没有出现。但是专家推测,墓葬原本绘有壁画,但从现在的保存情况来看,当时绘画的过程比较粗糙,工匠只是将壁画完成,很可能没有进行保护处理,便草草了事,最终使壁画在千年历史的地下浸蚀中慢慢消失了。

墓主人下葬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下葬会如此仓促。而墓主人的身份也越发成为焦点。

墓志的出现,何为墓志?

当考古队员清理到甬道中部的时候,一方墓志的出现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

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开始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碑的起源早于墓志,先有碑,后有志,两者在文化上有渊源关系。

考古发掘证明,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尚没有发现明确用于说明墓主姓名的铭刻。学者们是根据陪葬的青铜器和器物上的铭文,结合文献记载来推测墓主身份官职。秦汉时期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着标志墓中死者身份的墓志风气,但还没有固定的器物。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考古队在临潼县赵背户村发掘修建始皇陵的秦刑徒墓中,发现了18件刻在残瓦上的姓名籍贯刻辞。这批草率刻写在建筑用瓦残片上的铭文记录了建陵死者的籍贯身份与姓名,与后代墓志的作用、埋设方式已十分相近,已经具备了标志墓中死者的性质,有人称它们是最早的墓志。

建国以来,在洛阳地区的基建工程与考古发掘中曾经大量出土东汉刑徒砖。这些砖铭一般都注明死者名籍、身份、卒年月日,有些还加注此为尸骨所在,似为迁葬认尸使用。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谓墓志:"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刑徒墓砖铭在形制与铭文内容上与后来的石质墓志相去甚远,但是它的埋设目的与后来的石墓志基本相同。

当墓志盖上的最后一层土被清理之后,九个娟秀的篆书赫然出现在考古队员的眼前—“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诗人、皇妃。14岁时因聪慧过人,被武则天重用。她与武则天共处了长达27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的地位。上官婉儿不仅是一位多情才女,还是一位工于心计的政治老手。《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都有上官婉儿的记载,但对她的功过颇具争议。

那么,墓志的出土是否能还原1300年前真实的上官婉儿呢?

2013年8月,上官婉儿墓中出土的墓志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墓志是有关上官婉儿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上官婉儿的墓志虽然不足千字,学术界的焦点都聚焦在这块墓志上,专家们也从中解读出诸多与史书不同的记载。

墓室被故意毁坏

这方墓志是由青石制成,四周有线刻的12生肖等图案。图案造型优美,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上乘之作。

墓志的出土证明了考古队员对于墓葬规格和等级的猜测。但是,墓志仅仅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而在考古发掘中出现的种种疑点,却令考古队员疑惑不解。在古代,盗墓者为了避免塌方,往往只挖50到60厘米的盗洞,而上官婉儿墓的天井、甬道、墓室被大范围破坏,墓室顶部塌陷,地砖全部被揭起,这显然不是一般盗墓者所为。就在考古队员为这些奇怪的现象寻找合理解释时,又一个发现让考古队员始料不及。

上官婉儿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极少,除墓志外,仅存有四个壁龛,而壁龛里只有较为粗糙的陶俑。当考古队员将墓室清理完毕以后发现,墓室中并没有棺椁的痕迹,也没有上官婉儿的遗骸。在墓室的角落里,考古队员只发现了一块较小的骨头,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判定它是否就是人体的骨骼。那么,上官婉儿墓中,为何没有棺椁呢?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上官婉儿下葬后,有人故意破坏墓葬区,而且是有组织地破坏。那么,究竟是谁对上官婉儿怀有如此大的仇恨呢?

史书没有上官婉儿墓的记载,考古工作者们一致认为,解决这个墓葬的种种疑点,只能通过墓志来寻找线索。墓志的正文有近千字,墓志的前半部分详细记载了上官姓氏的来源,以及上官婉儿家族的情况,这似乎与史书的记载并无太大的出入。然而,对上官一家惨遭灭门却并未提及。

公元677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14岁的上官婉儿,并当场出题让她作答,只见上官婉儿才思泉涌,不加思索一一对答如流,令武则天大为惊喜,当即免其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皇帝命令的颁布。而此时的武则天或许并不知道,眼前这个才华横溢的婢女,是多年前被她赐死的上官仪的孙女。

武则天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女人,这让皇帝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683年)非常不高兴,就想废掉她,便让上官仪起草罢黜皇后的诏书。哪曾想,武则天早在皇帝身边安插了卧底,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就赶过来了,一看,诏书已经起草好了,就放在桌子上,武则天非常光火。高宗一看皇后来了,这个怕老婆的皇帝有点慌了,就把责任都推给了上官仪,并说,这不是我的意思,都是上官仪的主意。

就这样,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上官仪和他的儿子(上官婉儿之父上官庭芝)被武则天杀了,其他人都被发配,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也被贬为奴婢。为奴期间,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史书,不仅能吟诗著文,而且聪明异常。在一些笔记小说中,上官婉儿了常以才女形象出现,鉴赏诗歌能力很高超。

上官仪(公元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上官仪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公元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武则天以她敏锐地识才眼光,发现了上官婉儿的才学,并将她留在身边,担任文书佐理的工作,又逐渐让其参与撰拟诏书,参决奏章。

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有力地印证和补充了史料,墓志明确记载,上官婉儿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的才人,42岁时被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昭容是古代嫔妃等级之一。唐代时期,昭容是宫官正二品,才人为正四品。墓志记载的上官婉儿曾为唐高宗和唐中宗父子嫔妃的事情,在史书记载中则很少见到。

一代才女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开始了她长达15年的武周统治。此时的上官婉儿已成为武则天的重要助手,在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权力也日渐强盛。在这期间,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评品天下诗文,一时间诗人才子大多汇集在她的门下。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20卷,而《全唐诗》仅收藏了她的32首诗。

月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是上官婉儿的鼎铭之作《彩书怨》。在这首诗里隐隐透露出她在宫庭生活的苦闷感情。上官婉儿的感情生活充满周折和扭曲,权力与情欲的结合,贯穿了她的一生。

上官婉儿不仅文采过人,而且长相秀美,传说她因惹怒武则天而额头受伤,上官婉儿便在额头处刺上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愈加娇媚动人。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姻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政治联姻: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即位,复国号为唐。然而,上官婉儿的权力却并没有伴随着武则天的退位而衰弱,反而在这时她即将迎来人生中权力的巅峰。也就是在这一年,刚刚即位不久的皇帝李显,册封上官婉儿为昭容,成为皇帝妃子。

成为父子二人的妃子,是不是很奇怪,一代才女为何能做出如此有悖人伦的事情呢?到底是为什么呢?史学家推测,这应该是一段政治联姻。武则天很不情愿地退位后,希望找一个合适的人选继续推行自己的管理理念,找谁合适呢?当然只能是上官婉儿了。所以,武则天就把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了。

韦后乱政

然而史书记载,唐中宗即位后,他的皇后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乱政,这引起了一些朝中大臣的不满,唐王朝又一场政治变革,正在疯狂的争权夺利中悄然酝酿。这其中还包括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而此时的上官婉儿游走于各势力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很快这种平衡的关系就被打破。

公元710年6月,韦后(?—710年)和女儿安乐公主李惠儿(?—710年)在唐中宗(公元656年-710年7月3日)吃的糕点中掺入剧毒,中宗被毒死在神龙殿。此后,韦氏便把自己家的人都安排在朝廷中掌握大权,掌握军队,把整个朝廷都控制起来。可这种状况导致了李唐宗室的不满。于是,临淄王李隆基联络了一些禁军的将领,在景云元年(公元710年)7月,发动了政变。唐中宗被妻子和女儿毒死,上官婉儿有着怎样的立场,在即将来临的政变中,上官婉儿又如何应对呢?

唐隆政变,上官婉儿被斩杀

墓志中记载着,上官婉儿是在唐隆政变时,亡于仓促之际。

公元710年6月21日夜,临淄王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韦后、安乐公主被处死。上官婉儿知道这次政变完全在意料之中,而此时的她并没有惊慌,她秉烛而书为李隆基奉上一份诏书,这是拯救自己性命的最后一线希望。

唐中宗暴死以后,韦皇后扶植了一个儿皇帝李重茂(公元695年-714年,唐中宗李显第四子)即位,而她们想借此垂帘听政把持朝政。但是在上官婉儿的坚持之下,当时她们又起草诏书,要任命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摄政王,所以上官婉儿拿这个给李隆基看,意思想告诉李隆基,自己与韦后不是一路人。所以,她才建议立李旦为摄政王。然而原来的诏书被韦氏一伙篡改,聪明的上官婉儿把原诏书草稿保留了下来,她想以此诏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唐隆政变中,虽然上官婉儿并不是韦后一党的成员,但是与李隆基合作的太平公主势力也走得较近,在政变时还成为李隆基的“带路党”。

李隆基看到这个以后,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他在考虑该怎么处置上官婉儿。另外,上官婉儿在朝廷中的威望很高,关键是才华横溢,学识过人,对于这样一个人杀掉是不是非常可惜啊。最终,政治的考虑战胜了一切,上官婉儿也成为了这次政变的牺牲品,被绑于旗杆下斩首,死时年仅47岁,实在令人惋惜。

从上官婉儿被杀一事可以看出,李隆基早就对太平公主的势力心生芥蒂,并趁机铲除掉一个潜在的重要政敌。一山不容二虎。

墓志:饮鸩而死

上官婉儿被唐明皇李隆基所斩杀,而出土的墓志上却有“饮鸩而死”的记载。这“饮鸩而死”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墓志以详尽篇幅记载了上官婉儿以死阻止安乐公主当“皇太女”一事。她曾四次向唐中宗进谏,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但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最终,上官婉儿采取了以死相谏,即“饮鸩而死”。上官婉儿喝毒药后,经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之后,她多次请求降低身份,最后,唐中宗不得不将其降为婕妤。而安乐公主的“皇太女”之梦,因上官婉儿以死力争,最终没能实现。

墓志盖和墓志的内容职衔名称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墓志的内容早些刻好了,这时候又传来了皇帝的旨意,不要叫她婕妤(jié yú)了,叫她昭容吧。于是,仓促之间,把墓志盖的内容改了,而墓志的内容没有改,因而就出现了这个矛盾的结合体。

唐睿宗李旦(公元662年-716年,武则天第四子)登基后,很快就下旨恢复了上官婉儿昭容的名位,而且追赠谥号“惠文”。

太平公主为其修墓

唐隆政变时被处死的所有人中,只有上官婉儿一人恢复了名誉。那么,又是谁让上官婉儿得以平反呢?墓志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500匹,遣使吊祭”。力主为上官婉儿平反,追加谥号,并捐钱修墓的正是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由此可知,这是太平公主说服当时的皇帝唐睿宗为上官婉儿修建的墓葬。有学者认为,太平公主此举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感情,另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

李隆基毁墓

此时,李旦册立自己的儿子李隆基为太子,正值太平公主势力最强盛的时候,所以太平公主并没有反对。但很快就后悔了,随即,太平公主替上官婉儿平反,就是为了打击太子李隆基的声望。上官婉儿既然已经得以平反,恢复了昭容身份并得以安葬,那么其墓葬为何出现大面积的毁坏?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何棺椁遗骸会不翼而飞呢?这种大规模的毁墓行为很有可能是官方所为。

公元710年,韦皇后毒死中宗,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并谋害相王李旦,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铲除韦氏及其党羽,迫使少帝李重茂颁布诏书,让帝位于叔父相王旦,仍称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毁墓行为在唐代是非常普遍的,多是出于政治上的一种仇恨,是一种狭隘无耻之举。考古专家推测,毁墓的原因与太平公主有关。

公元713年7月,李隆基得知太平公主要发动叛乱,已是皇帝的李隆基果断抢先出兵镇压,太平公主在家中自缢而死(赐死),李隆基终于扫清了最后一个政治障碍。太平公主被赐死后,同时毁了太平公主附马武攸暨(jì)墓(663年-712年,今山西省文水人)。因为上官婉儿的墓是太平公主修筑的,所以在李隆基镇压了太平公主以后,很有可能迁怒于上官婉儿,因而也毁了她的墓。

上官婉儿一生曲折传奇,从奴婢到唐朝的权力核心,一生历经三朝,在纵横捭阖的权力斗争中不断挣扎,最终却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她的人生是悲剧的一生。

1300年后,当我们和这位传奇人们相遇时,依然有如此之多的谜团等待我们去破解。按照唐代的丧葬礼仪,上官婉儿理应陪葬唐中宗的定陵,专家推测,也许是因为上官婉儿死于非命,不能陪葬帝陵也在情理之中。那么,为何为上官婉儿选择的墓地,是历史上传统的贵族墓葬区,她的骨骸究竟在哪里?或许有一天,仍在进行的考古发掘中,能将更多沉睡千年的谜底一一揭开。

附上官婉儿墓志铭全文:

【志盖】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墓志】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挺埴陶铸,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曾祖弘,随(隋)藤(腾)王府记室参军﹑襄州总管府属﹑华州长史﹑会稽郡赞持﹑尚书比部郎中。与谷城公吐万绪平江南,授通议大夫。学备五车,文穷三变。曳裾入侍,载清长坂之衣冠;仗剑出征,一扫平江之氛祲。

  祖仪,皇朝晋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秦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波涛海运,崖岸山高;为木则揉作良弓,为铁则砺成利剑;采摭殚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穷;错综极于烟霞,载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蹑簪笏,谋猷庙堂,以石投水而高视,以梅和羹而独步,官寮府佐,问望相趋;麟阁龙楼,辉光递袭。富不期侈,贵不易交。生有令名,天书满于华屋;没有遗爱,玺诰及于穷泉。

  父庭芝,左千牛,周王(李显)府属。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极以侍奉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纳为先,事资喉舌。落落万寻之树,方振国风;昂昂千里之驹,始光人望。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印褰裳,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并从流迸,同以忧卒。赠黄门侍郎(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陬,无复藤城之榇;藏之秘府,空余竹简之书。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先皇拨乱反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权,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党为臣。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鸠而死,几至颠坠。

  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始就痊平。表请退为婕妤,再三方许。暨宫车晏驾,土宇衔哀。政出后宫,思屠害黎庶;事连外戚,欲倾覆宗社。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

  昭容居安以危,处险以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爱造制命,礼葬赠官。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

  其曰:

  巨阀鸿勋,长源远系。冠冕交袭,公侯相继。

  爰诞贤明,是光锋锐。宫闱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其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发现上官婉儿墓,各地姓上官的人急了,专家:咋这么齐心?
专家解析上官婉儿墓为何无唐三彩:因受牵连被杀
上官婉儿
一座唐墓,盛唐两代王权的斗争|看看新闻
上官婉儿一生有过多少男人?在其墓中的发现,揭露了历史真相
上官婉儿生前无光无限,当考古专家进入她墓地时,却感觉走错片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