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客帝国的结局想要向我们诠释什么?浅析Matrix三部曲科幻外衣的下的人文内核

在本文写成的2020年,距黑客帝国第一部的发行已经有了二十一年光阴。回顾本片,我们会发现黑客帝国算是一部反套路的作品,好莱坞科幻系列电影中的异类。好莱坞电影的惯例是商业片就该大俗,以视效夺人,以戏剧性抓人,征服大众,以盈利为目标,文艺片就特立独行,或清新或晦涩,专攻审美疲劳的小众人群,以夺奖为目的。但黑客帝国却不走寻常路,在汇集了帅哥美女、爆炸枪战、人类对抗异种文明等商业元素的表象下,其收尾居然是一个谁也说不出所以然的开放式结局,将大片的宏伟与科幻的小众之处进行了奇异的组合。

但问题在于,这种混搭的最后产物,那个充满禅意的结局意义为何?

这要从黑客帝国的科幻内核说起。

人文内核

类型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后者的核心在于人物,即文学性,前者的核心则是元素。例如福尔摩斯以侦探推理为元素,就算其文学上乏善可陈,却不能改变其为一部极佳侦探小说的事实。同理,科幻小说的核心则在于科幻概念。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必然有一个个性化的科幻内核,其标志就是——如果替换掉这个内核,整部作品将无法成立。一如机器人系列的内核是三定律,基地的内核是心理史学,流浪地球的科幻内核是“带着地球去旅行”这一意象,科幻就是点子文学(刘慈欣语),能否拥有一个优秀的、独有的点子是判断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那黑客帝国包括了哪些科幻点子呢?

首先是虚拟世界的设定。这种源于缸中大脑的思想实验,是一种绝对唯心主义的怀疑论,即人类没法确证自己是否存在于真实世界;

其次是智能机器的崛起,及其与人类的生存竞争;

其三有着对人类被喂养饲育的恐怖猎奇元素;

其四则是人类与计算机程序的互动,杀毒软件与病毒的斗智斗勇。

但在我看来,以上元素都不是黑客帝国真正个性化的贡献所在。如果只需要阐述这些元素,也根本不需要充满野心的三部曲与诸多晦涩而极不友好的情节。而且,即使在同时代中,这些元素也只是前沿、时髦,而非独有的、唯一的。我们会发现,缸中大脑的假设被《十三层阶梯演绎》过,智能机器造反是终结者系列的主题,与异族伦理的讨论更是安德系列的强项,人类在培养皿中抚育的情节和《美丽新世界》颇有共通之处,计算机生态的的具象化也是同年的数码宝贝所采用。

那么多年之后,黑客帝国作为科幻作品的独创之处何在?什么是其独有的元素?或者说多年后,我们想起这部老片,会如何评价?

这也是我认为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科幻的原因。它有许多时髦的科幻元素,但那些元素并未起到核心作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从人机关系入手,讨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并且以此对人性进行了反思。

换言之,是一部聚焦人性的反乌托邦软科幻作品。

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作品的核心是描述统治者与民众的权力关系。如果说普通故事会将魔王无恶不作一笔带过,那反乌托邦则会细致可信地描述魔王的统治之道——如何威吓人民、为非作歹、收取苛捐杂税。不过在黑客帝国中,统治者由人变成了机器。这也是相对于以往科幻黑客帝国的创新之处,不再像终结者系列一样,机器将人类视为纯竞争关系的仇敌,而将其视为了统治的对象。而从被机器豢养的人类视角来看,这就是成了一部不折不扣地反乌托邦作,机器人则是反乌托邦中的反派。

我曾在从独立战争到科幻政治:美式反乌托邦的又一次例行表演一文中,将美式反乌托邦的反派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独夫反派。独夫就是所谓的独裁者,行事独裁且手段残忍,但只要干掉祸首,就能解决问题,如V字仇杀队中的元首。

第二种是哲学王反派。就是指空有智力和理性而失去人性的精英型反派,特点是以总爱崇高的目标为借口牺牲他人,如分歧者中的博学者反派。

第三类则是真社会性生物反派,即以体制而非个人形象存在的反派,如同蜜蜂、蚂蚁一样,强调牺牲个体自由,以实现全局利益的最优,杀掉祸首也无法改变体制,如美丽新世界中的庞大体制。

而黑客帝国中的机器文明则不能简单归为任何一种,其结合了哲学王与真社会型生物两种反派特色。一方面,机器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决策者,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有绝对的信息、无线的计算能力,体现其哲学王的一面;另一方面,依靠母体Matrix,机器以极度严密无法被反抗的网络操纵着每个人的一生,满足其需求的同时也无情榨取着人类的价值,一如真社会生物中蜂群对工蜂的统治。

换言之,机器文明是一个强大到极致的统治者,1984中的老大哥能控制外化的思想,美丽新世界中可以控制遗传因素、早期经验与人格,但机器能操纵Matrix则是世界本身。而且,比起其它乌托邦中,民众或多或少能与统治阶级互动,机器的Matrix世界则根本没有给人类交流的机会。人类与机器唯一意志上的交锋来自锡安,也是在其默许下存在。

综上所述,机器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统治者:理性、无偏见,却也通过Matrix孜孜不倦地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客观上讲,还真的很难找到一个更好的人类统治者。

但为什么人类依然要反抗呢?即使他们有一个能满足自己的理性统治者,让自己真正意义上衣食无忧,也能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

这个原因或许跟所有乌托邦中反对者的原因一样。

人生需要自主性与意义。

人性之反抗

人生追求的无非是幸福与快乐,口福之欲、床第之欢、亲友团聚的温暖、事业成就的满足感。这些快感理论上都是外界刺激后,我们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所提供的自我奖励。

那设想有这样一个场景:你被连接在一台机器上,不断向大脑中注射各种产生快感的多巴胺,足以模拟世界最成功、最快乐的经历。你一辈子衣食无忧,所要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快乐”下去。会有人接受这样的生活么?

几乎不会有人接受这样的“幸福”。这就是人性,或者演化而来心理模块的意义所在:人具备认知能力,能区分真正的快乐与感官的刺激。而且,人总是有掌控自己与周遭环境的欲望,渴望着与现实互动,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即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人对自主性的需要。这就是机器统治与人性相悖的原因,它剥夺了控制感这一自我需求。即使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种需求可能是赘余的。

但从电影角度看,人类非理性的部分恰恰弥补了机器文明的局限。这可以解释机械乌托邦下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机器要留着人类?

演化与共生

理性的机器受惠于非理性的人类。我认为这才是黑客帝国的神来之笔。

计算机本质是人类理性的一面剥离后的产物,一个哲学王,可以在保持智慧的同时,不受感情影响,公正无偏地决策。体现在建筑师身上,他力图消解随机的波动,实现数学上的和谐。他的观点是决定式的:无数个方案中总有一个价值最优的方案。这也是他对救世主决策进行武断判定的原因——他认为对人类而言,重返锡安的方案是最优。

但即使是一个在理论上拥有无限理性的机制,仍然需要借助人类非理性的扰动实现系统升级。就像捕食者与猎物间的共存,食蚁兽会留下白蚁,而不会斩尽杀绝,因为比起白蚁之于食蚁兽,食蚁兽更需要白蚁。这恰恰描述了机器与人类的关系,食蚁兽需要蛋白质,机器则需要人性带来的噪音、扰动,提供系统升级的契机,增强机器文明的适应能力。而这一现象的本质则是对人性,尤其是人性中非理性一方面的讨论——情感和意志,在纯理性的运算中有无存在意义。

而主角Neo恰恰是非理性的代言者——他放弃了返回锡安、重启系统的机会,选择了拯救自己的爱人。这一决策可能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表面上看是非理性的。

但与古典经济学的绝对理性相对,行为经济学、进化心理学等学科提出了有限理性,以及生态理性的观点。因为绝对理性总是假设个体在全知全能的情况下决策——例如买一台洗衣机,消费者会知道全世界所有洗衣机的价格与性能,并进行逐一比较。但现实中决策的信息是无法收集完全的,用于决策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为了买洗衣机而成为洗衣机专家。为此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利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即所谓的有限理性。

而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生态理性指一些看上去不理性,但在实际环境中却很有好处的事情。比如人类对蛇类的天生恐惧(或者说极易习得的恐惧)看似是非理性的,但这种恐惧可以让人在未经过社会学习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避开危险源——蛇类的毒牙,造成了歪打正着的效果。同样人类相对于收入,对损失更敏感也被认为是一种生态理性。因为从生存适应的角度,日常所得的额外收益是锦上添花,损失则可能危及生存。

我个人认为,Neo身上体现的意志、情感恰恰是人类生态理性的一种,成为了人类能与机器共生的筹码。如果说建筑师作为机器文明的建制派,是计算机绝对理性的化身,体现了机器文明的基本运行发展,那么先知作为激进派,则更包容人的价值,体现了这一文明的开放性。在本片中,救世主的诞生催生了病毒Smith的无限增殖,而当救世主与病毒共同毁灭时得到格式化而重生的Matrix体现了机器文明的自我迭代与进化。某种程度上,建筑师与先知恰恰是机器文明的一体两面,在与人类的斗争与合作中不断推动文明的前进。

留白与缺陷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黑客帝国的最终结局意义何在?

这个结局是纯粹的描述式的——我们目睹了最终大战即结果,其过程与意义则被封闭在黑箱之中。我们知道Neo作为救世主替Matrix解决了病毒危机以换来和平,以及在结局中代表机器右派的建筑师与左派先知进行达成和解,解放了人类。但我们无法了解当事人的具体动机,例如建筑师信守承诺的真实意图何在,仅仅是出于诚信的“品质”?还是认为拘束人类的成本超过了收益,解放的人性更能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Neo能解决病毒,这种特殊性源于程序赋予他的特殊性还是某种人性特质?至于更远的未来呢?建筑师自己也表示,不明白和平能持续多久。

如果奉行创作者为神的前提,我们可以继续从读者的角度给出一百种自洽的解释。但如果回到创作者的视角,我们更能直奔主题——之所以采用模糊暧昧的开放式结局,更可能是创作者本身也没法给出更好的答案,无法对人类与机器未来共生的话题给出一个科学性的解释。这恰恰体现了科幻这一类型文学由黄金时期向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变化的进程。

黄金时期的科幻是很实在的,努力遵循科学逻辑,崇尚理论之美。以威尔斯、凡尔纳、阿西莫夫等人为例,你可以看到文学上的开放性,但很难看到科幻内核上的悬而未决。换言之,黄金时期的科幻作家在技术层面挖坑必填——只要设置一个技术悬念,就会报之以一个圆满的科学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本身的奇思妙想往往是整部作品的闪光点所在,也就是所谓的硬科幻,从技术到技术的过程,其科学问题必然得到解释。就像传统文学崇尚的结构之美,让所有伏笔得到回收。

但随着科幻作品本身的式微,黄金时期的硬科幻开始日渐稀少,社会问题开始替代科学问题成为诸多科幻作品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先锋派手法也融入其中,造成了其形式的剧变。而充满进取的技术乐观主义精神也开始被对科学的忧虑取代。不可知论指导下的科幻也渐渐抬头——典型如洛夫克里夫特开创的克苏鲁世界,强调了人类面对未知的恐惧。比起探索科学问题,放弃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才是洛式小说的主题。如果说黄金时期传统科幻看重问题的解决,当代科幻则认为提出问题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偷师先锋派的意识流、非线性叙事等手法则可以锦上添花。甚至科幻本身反而会成为反讽的对象,一如银河漫游指南中宇宙终极问题答案为42的滑稽情节。

而黑客帝国所做的则是放弃了黄金时代技术乐观主义对科学问题的痴迷,将最后人类与机器文明的共存问题以禅意的方式升华为一个宗教式的结局,一个玄学的、回避式答案。对这一结局,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传统科幻的角度,这个结局算是对技术问题的逃避,通过修辞与艺术手法将本该由科幻作家处理的核心科学问题“人类与机器文明如何共存”抛给了读者,单从科幻角度,是一种失败的作法。真正完美的科幻作家必然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能接住自己抛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展现其科学美。而黑客帝国对问题的诠释显然缺乏科学的美感——建构在严密的逻辑之上、实实在在、经得起推敲与演绎、又具备简洁、自然、清晰之美,如心理史学或机器人三定律。

其次,从叙事的角度,这个结局算是成功的。因为它一脉相承地继承了三部曲的风格,完成了人物的弧光,即基本成功地圆起了故事。而一个悬停于半空的、暧昧不明的结局也不失为一种颇有意蕴的手法,是一个恰当的留白。

其三,从新派科幻的角度,它的成功在于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非所有科幻作者都能成为问题的解释者,也并非所有科学问题都能被解释。黑客帝国虽然没能给出一个详细的方案,但提出了人类与机器共存生态的问题,也同样具备闪光之处。

其四,我个人比较欣赏的一点,在于这部片没有庸俗化的爱与煽情。

爱创造奇迹这个观点在人类社会范围看或许可以成立,但从科幻的角度是比较荒谬的。不能因为爱和奇迹同时出现,就认为爱和奇迹有因果关系,爱是奇迹发生的原因,这是对科学最基本的尊重。

我一直觉得,人类才演化了几十万年,动辄认为自然是万物之主,为繁衍进化出的情情爱爱超越宇宙规律是愚蠢的。就像我们认为一夫一妻制的爱情超越一切一样,照这样的说法,母蜘蛛会把吃掉配偶作为至高的伦理、宇宙转动的最终规律,公蜘蛛也会把如何在交配后逃生作为超越一切的最崇高精神力量;熊猫则会认为比起一年数个小时的发情期,吃竹是生物最有意义、有尊严的事,最能体现生物在宇宙中的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对吃竹的坚贞信念甚至可以改写宇宙;大象则会认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在于有一个象征着智慧的长鼻子,没有象鼻的生物再怎么发展也是没灵魂的行尸走肉,是抛弃崇高象性的存在。我们的爱情崇拜未必就比熊猫吃竹与大象的鼻子崇拜高尚,而因为科幻的本质就是要尊重科学规律,认识到人类经验世界的渺小与有限。

宇宙太广阔了,在不可知的变化面前,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都只是孩子而已。这种宏大的主题与空灵感恰恰是黑客帝国独有的,也是那些那些将人机之争简化为奴隶主与奴隶问题的影片则无法做到的。

结语

最后,让我们尝试回顾黑客帝国的个性与贡献之处:

它包容了许多当时前沿时髦的科幻因素,如虚拟网络与机器文明,但其核心科幻内核在于机器统治下的反乌托邦世界,其贡献在于对人机共生相处模式的畅想与反思,以及相对绝对理性,对人性功能的思考。比起关注技术的硬科幻,是一部侧重人文社会的软科幻作品。

其开放式的、现代主义的结局在传统科幻角度并不出彩,将具体问题转移为形而上的形式,没能完整阐释一个科学概念的解决方案,缺少了科学层面的美感;但从更广泛的叙事角度,其结局也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没有对人性进行庸俗化地过度赞美,得出感性超越理性、真爱无敌之类的结论。而宗教象征浓郁让人不明所以的结局,本质上是作者放弃了对人类与机器如何共存这一解决方案技术性讨论,而将无限的可能留给读者。

但我觉得,开放性结局自有其讨巧之处。从科幻角度,这是一个缺陷,但从更长远看是一个优点。

因为科学问题的解决之道永远有局限性。威尔斯描述过人类登月的神奇场景,但这些奇诡的预言很快失去了魅力,因为人类真的登上了月球,导致其作品的“过时”。

而如果你对未来只提问题而不轻下定义,可能也会延续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力。

换言之,对未知抱着开放态度,允许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存在,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对于当前人类无法下定论的主题,放弃拙劣的解释,让其如天问一样以疑问的形式存在,不也很好么。这或许就是相对于朴实精炼的黄金时代硬科幻,新时代软科幻作品的留白之美。

首发于B站: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53178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以为是未来,其实是现在:《黑客帝国》科幻世界来临了吗?
“黑客帝国时代”还有多久会到来?
那些撼动人心的思维类科幻电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反乌托邦电影整理
好莱坞十大经典科幻电影
20年过去了,90%的人依然没看懂这神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