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推荐 | 傅守乾:春天的礼物 ——写在《文化明光》1000篇文章发表之日



春天的礼物
——写在《文化明光》1000篇文章发表之日

文|傅守乾

人间最美三月天,百花盛开柳如烟,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欣闻《文化明光》发表了原创文章1000篇。这个群的人数不多,写文章的人也只能占一半以上,经常发表文章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况且很多都是初学写作的人,短短三年多时间,平均每天发表一篇文章,因此,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事。回忆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大家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1000篇,她燃烧着激情的火焰,散发着清丽的馨香,飘袅着故乡的炊烟,浸透着田野的芬芳,她凝聚着作者和编导者的心血,她践行了“宣传明光,传承文化”的宗旨,她是这个春天明光作家们献给美好明光的一份沉甸甸到礼物!

1000篇,是情感的迸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文化明光》的作者都是真情写作的作者,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写故土还是写家乡,处处都能够看到真情的流露。写景者,寓情与景,借景抒情;写物者,寄情与物,托物言情;写人者,融入内心,倾注真情。余学的《外婆的二手烟》,就是倾注真情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不抽烟的人最怕二手烟,有的人几乎达到了谈二手烟色变的程度,我猜测余学也应该是一个怕二手烟的人。要不他也不会:“只要看到面前燃烧起烟雾,就加快脚步逃离现场,每天走在行人如织的路上都痛苦万分。”但是,外婆的二手烟对他来说是什么呢?是“看着眼前缭绕的烟雾,仿若入了仙境,不一会就梦里甜甜。”;是“安全的味道”;是“带着孤独的、温暖的二手烟。”杭士玉的很多篇文章在寓情与景,借景抒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静港营地我去过很多次,由于它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所以没有多少感觉,也就没有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杭士玉只去过一次,甚至对“静港”两个字怎么写都不知道,但是他却写出了令人难忘的文字。“入九的旷野,秋的作品依旧痕迹浓重。那些不堪风霜的浅薄早已破败而去失掉了原有的姿色,唯有那不惧风雪的主儿抗拒着严寒又越发的敦实而厚重,他们或紫或红或橘状,隆重地将山色装扮着,渐变为可人的秋冬之美。车子里播放的曲子正和了这旷野的冬。曲子与山色又应和了入景入境的我。于是,兴致来了,情致高了。”后面还有大量的文字描写了那里的景色,抒发了他的情感。“兴致”和“情致”是情,“情”从哪来,来自于他在那个秋冬所看到的一切。诸如此类,像这样的文章在《文化明光》很多,把“我”的感情融入到“景”和“物”中,使读者感到了涌动的情感迸发。


1000期是艺术的升华。从三年前的第一篇到现在的1000篇,作者和读者越来越多,传播的面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县一级的文学公众号,我们没有太大的奢求,当然也无法和一些有着庞大粉丝量的公众号相比,但是我们也有很多追求,不断地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就是其中之一。三年来,我高兴的看到,《文化明光》的文字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文学的档次正在不断提升,也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正在实现艺术的升华。特别是一些名人名家,他们没有嫌弃家乡这个没有多少粉丝量的公众号,积极参与投稿;经常不断投稿的人群中,一篇比一篇成熟,一篇比一篇耐看。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编剧武佩河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他对家乡的爱,凝聚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地眷念,认真拜读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散文诗,每一篇都很唯美、干净,语言如行云流水,轻轻地流过读者的心田,沁透心脾。他是榜样和老师,让大家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还有两位海外的老乡。何剑鸣,85年就读科大数学系,90年毕业于科技管理和科技情报系。美国 Rutgers 大学流行病学博士。曾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司工作,参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卢延风,七十年代初生于安徽嘉山,1987年嘉山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工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他们都不是学文学的,但是文字的功底深厚,文章写的非常流畅,别具一格。何剑鸣的洋洋5000多字的《明中六记》(翻墙记逸、礼堂记趣、操场记学、扫地记难、厕所记勇、高考记惑),小中见大,管中窥豹,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令人忍俊不禁。和卢延风的《启航和归航》一样,在明光中学群和家乡群里被反复转发,引起了强烈共鸣。

1000篇是历史的记忆。总体上看,回忆性的文章占很大比例,而且每篇文章大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是经过非常深入的采访。这些都给很多读者带来了浓厚的兴趣和思考。最近很多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改编于梁晓声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虽然是小说,但是它来自于生活,来自于那个年代的社会底层“光字片”老百姓的情景再现,电视剧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唤起了很多人的记忆和思考,成为了人们的热议话题。《文化明光》的很多文章也类似于这样文章,同样也有着很广泛的读者群体。曹兆才的知青回忆,在上海老知青中、明光的同龄人引起了共鸣,受到了热捧。《明光的记忆(之一)》,记忆了他当年下放到官山乡的经历,我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曾经在那个地方工作过,我知道那里的偏僻与贫困。他的文章也唤起了我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和老百姓的记忆,很多认识我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的官山人也都和我谈起过那篇文章,这就是历史的记忆和传承,如果他们不写出来,后一代人就会丢失和忘记。此外,诸如武佩河对大巷口的记忆、华锅张对老嘉山的记忆、朱家如对潘村的记忆、张志江对老明光的记忆、吴启桂对老澡堂的记忆、何剑啸对“绿皮车”的记忆、明光老记对酒厂的记忆、沈正武对乡村的记忆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000篇是乡愁的情怀。两年前,张志江和我聊起他的文章总标题,说是可以起一个更为文气一点的名字,我建议他大可不必,我说,就用《龙泉纪事》就非常好,他接受了我的建议。龙泉巷,是明光老城区的一个老巷子,张志江一家曾经在这里住过,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龙泉巷的家长里短的故事,写的很真实感人,之后,他的茅塞顿开,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数十篇文章,如《老字号》、《小巷情怀》、《京剧票友史话》、《老家》、《近邻》、《火车站印象》等等,都是写乡愁的,获取了很多的点击量。早在解放初期,明光就有了京剧团,很多人对京剧怀有很深的感情。张志江的一篇《龙泉纪事之贾正华先生梨园生涯八十年记》,一石激起千层浪,唤起了许许多多的明光人对京剧的怀念和对贾正华先生的称赞。

“一听到大头的吆喝,孩子们就会高声朗诵:'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合辙押韵,这分明是取笑了,大头也不在意,总是露出憨憨的笑容。他的微笑发自内心,仿佛是照耀清苦年代的一丝温暖的阳光。”这是何剑鸣写《大头》的文章。大头,是当年在明光街头卖鸡头果子的一个家喻户晓的酒厂工人,明光人对大头怀有很深的感情,很多人都写过他。

这一切,都是明光人的感情寄托,也是明光人的乡愁情怀。在《文化明光》里,读者找到了知音,找到了自我。


编者云雾娇兰,聪颖、知性、勤奋。不拿一分钱的工资,默默地无私奉献。她编辑的不仅仅是文章,更多的是感情,是乡情,是依依不舍的眷念,是“有限空间的无限情怀”是“一路走来”的“一路芬芳”!

衷心的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关注《文化明光》,不吝赐稿;衷心的希望更多的读者关心《文化明光》,提出宝贵意见。希望《文化明光》越办越好,愿1000期之后的《文化明光》时光静好,岁月凝香,花团锦簇,春色满园!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光盆景展--嘉山集送展部分作品
大头光的,你说谁头大呢?!
拒绝二手烟!!!!!!!
安徽省明光市,原为嘉山县,因朱元璋生于此得名,全国文化先进市
明光家文化专辑之一
袁大头的优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