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 | 曹兆才:上海川沙公园及川沙古镇游记

上海川沙公园及川沙古镇游记

文 / 曹兆才

2019年1月23日,曾经在安徽明光上山下乡的上海知青李崇烈夫妇、黄安康夫妇、刘芬英夫妇、曹兆才夫妇及过钊明先生,为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举办活动,相约浦东川沙一日游。

川沙镇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东南。


如果说有一段历史,你不愿想在老年时被回忆和搅动的话,那是因为你早已平静泯灭了。那又一定是你悲伤痛楚地走过了……

那是1969年2月3日,寒风刺骨雨雪交加的夜晚。上海北站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革命歌曲,像一场决战前夜的冲锋号角,激荡催情着我们稚嫩的心灵在颤抖在燃烧。何谓:“上山下乡”,懵懵懂懂、何谓:“插队落户”更是一脸茫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鼓动和考验这一代经历文革洗礼,刚满成年血气方刚的年青人。

一声声汽笛急促地嘶叫,即将离开上海北站远赴安徽省嘉山县(明光市)上山下乡的专列发车了。(共计有知青504人)时针定格在2月3日夜间12点整。顿时,锣鼓齐鸣震耳欲聋、呐喊呼叫心碎一地。这一别,竞在已是上山下乡50周年的今天,我们满头银发虔诚地祭奠它的生日。

年少异乡过,老矣谁之错?

相逢皆白头,笑望夕阳落。

知青专列在2月4日上午,呼哧呼哧哮喘着疲惫憔悴的身躯,仃靠在明光火车站。厚厚的白雪披裹了几间红墙黑瓦、只裸露出木框玻璃轮廓的小站。天色灰暗阴冷,泥泞的青石板路高洼不平淤雪打滑。这陌生偏僻的异乡啊,这一来,将是我们人生迁徙的匇匇过客还是天堂归巢?无人应答。

一阵阵手机铃声打断了我的回忆。


川沙的命名,听说是因为:“山水成川,古岸成沙”而得名至今,富有诗情画意。川沙公园是一座江南古典式园林,1983年筹建,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点5公顷。公园内树木丛生花卉百艳,曲波长廊亭台楼阁,风景秀丽宁静祥和。右侧一片翠竹如海郁郁葱葱。眼前高有54米的鹤鸣楼,外貌酷似黄鹤楼的景观。五塔七层、四遂翘首,垂系60金钟,风吹鹤鸣叮当有声。金黄琉璃、血红翠绿相间润色,精雕细刻画栋回廊。整个楼厅有雄柱80根,每根10余米高,辉煌壮观风光旖旎。

清波湖景区,碧波荡漾轻盈流淌。“流莺桥”、“蓉拾趣亭”,悬挂着一排排红灯笼和一串串鲜红的中国结,装扮得古典妩媚,迎风舒展浅笑嫣然。美伦美奂的鹤鸣楼整体倒影在清波湖水面,清澈如镜栩栩如生,恬淡空灵意象无限,好一幅水墨丹青。

徜徉在川沙古镇,用岩石铸造的牌坊,有四个楷书墨迹“彪炳千秋”映入眼帘。长石条路磨耗得光滑,留下了久远岁月的足迹。两旁民宿住宅街铺林立,淡妆素颜修旧如旧,各种图案的酒旗随风荡悠。本地特产及风味小吃琳琅滿目。但是游客稀少人气锐减。古镇少有恪守宁静冷落的窘地,反而让人有一种寻古探幽,觅得远离都市卸下浮躁的静谧乡韵之处。再借一曲申调,吟唱朴实古镇与风尚时代共存,沧桑留影与年青新潮交融,不失昔日之风采。

李崇烈特意安排一家叫:“工农饭店”午餐。饭店二楼正面墙上,还留有清晰用红漆描绘、水泥模印工整字体的文革遗作:“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的字迹,实属少见了。感概啊,这行红色标语也同样经历了风雨动荡的50多年。此时此刻此地,与我们自发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精确地吻合印证,真是天人合一。而刻骨铭心的永垂诗篇的知青悲情历史,却无辜被淡漠失宠自生自灭?无人应答。

午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上海本帮菜肴浓油赤酱甜净可口。大家畅谈着上山下乡50年来的个人成长历程:锻炼了我们学会了坚强、陪练了我们学会了艰苦、磨炼了我们学会了韧性、训练了我们学会了知足、教练了我们学会了感恩、冶炼了我们学会了自尊。当我们一起共同举杯为知青岁月凝结的友谊干杯的时候,已情不自禁地泪流滿面了。

古镇老街建筑保留民国时期的原状,不为城市的张扬而怦然心动。许多宅邸构建风格是中西合壁,甚为考究凝重,反映了浦东第一大镇的历史风貌。与其不合拍的是,街面两边的流动摊贩混乱,菜筐鱼桶大呼小叫,有煞风景。

天主教堂位于中市街,建筑分上下两层,平面呈拉丁十字式,尖顶是歌特式的欧式装饰。在蓝天白云的烘衬下,显得肃穆庄严。

参观“内史第”,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住的江南民宅。在“内史第”出生的名人,有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新中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黄炎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其弟妹宋子文、宋美龄等。参观缅怀铭记近代历史,因为历史是明镜,是记载真实与公正。

阳光明媚的川沙古城墙公园,始建于1557年明代年间。有“魁星阁”、“岳碑阁”、“笑塔”等建筑。据史记记载,古城墙建时原有2千米及4座城门。保留到现在仅存古城墙近60米,城门1座。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此城墙,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物证。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历经严冬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我们知青走过的50年乱世嚣尘冷暖自知。愿天国祥云瑞彩作伴。再过50年,择一方历史的青石丰碑,让后人镌刻真实与公正的知青墓志铭,昭然天下,安息故人。


作者简介

曹兆才,男,1951年8月出生上海。

☆ 68届初中毕业生

☆1969年2月赴安徽省嘉山县(现改为:明光市)官山公社插队落户,知青

☆ 1971年招工嘉山县耐火材料厂工作

☆ 1983年调入嘉山县玻璃厂工作

☆ 1992年保职停薪至1999年4月全家定居上海

☆2011年7月退休


编辑:董祖芹   

           投稿:823637003@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上海,开车在川沙古镇上,经过老街,堵的要命
老曹:岁月曾经走过 (外二首)| 原乡诗刊
【旅游胜景】上海川沙公园
川沙古镇 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上海川沙古镇
知青的驿站  农民的胸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