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千字文76:名声,要还是不要?

《论语》记载,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君子最担心的是到死名声还不被人家称赞,即人生追求是名留青史。

《中庸》记载,孔子说:“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意思是只要按中庸要求去做,就算一辈子没名声也没关系。即人生不追求名留青史。

这不互相矛盾吗?到底要不要出名呢?

孔子没有说。后人代圣人立言,说:不矛盾!

其一:君子不是怕不出名,既然是君子,一定有名声,只是怕“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怕徒有虚名;或者说有无名声不重要,名实相符才重要。

其二:君子学而为己,不求人知,但名声是检验是否做到的标志,只要做得好,一定有名声;如果没名声,就是做的不好,所以怕“名不称”

其三: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天下有道时怕无名声,天下无道时怕有名声。或现或隐,依乎中庸。

其四……

此等疑问,此等解读,正是学古文之法。

以我多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经验,有些语句是永远也解释不清的。因为没有上下文,更没有完整的逻辑结构,突然冒出一句格言,很难说清本意是什么

再举一例: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有二意:学习、攻击;“已”有二意:停止、语气词。这样至少有四种解释:

学习异端,害处停止。

(深入了解,就不会被蒙蔽。)

学习异端,是有害的。

(异端邪说,怎么能学呢?)

攻击异端,害处停止。

(批判错误言论,当然有理。)

攻击异端,是有害的。

(批评会引人注意,反而传播了异端。)

都有道理,何为真理

不要去求真理

不求真理?是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在于搞清楚“是什么”,而在于落脚对自身的改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人生有成长、认识有扩展、境界有提升,本意是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与学习西方知识很大不同。从苏格拉底开始,智者们首先探讨的问题就是概念,整部《理想国》大部分在探讨什么是“正义”,而在中国人看来那是吃饱了撑的。譬如“良知”说认为正义每个人心里都有,遵循“良知”做就是了,没必要说清楚,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因为中华文化的这个特点,生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就是“”的概念,即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所以年轻人担心“没世无名”,对;中年人坚持“遁世不见知”,也对。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达情况不同,做法自然也不同。

求启发而不求确义,应当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遵循。当然研究者除外,孔子某句话究竟什么意思,让学者们争论去吧,反正两千多年了也没争出个结果,只要他们高兴就好。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个人成长的助力者

阅读活动的推动者

成人教育的实践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之道与传统礼仪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
中庸之道蕴含着深刻智慧【哲文】
人生必读《论语》,学做人做事,《论语》每日读——第一篇
《中庸》第11章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