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众讲话15:把握节奏,讲出精彩
userphoto

2022.11.10 山东

关注
文似看山不喜平,当众讲话也是一样。如果声音没有起伏,听的人一会儿就睡着了;内容如果没有节奏,也很容易让人疲劳。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乎听觉规律

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里有句名言:“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讲话也是一样,但比写作更难的是,讲话还要保证讲过就能被听懂。读文字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语言如风,过去就过去了。如何让人一听就懂呢?
(1)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
如果把一次效果极佳的当众讲话录下来,转成文字,会发现有如白开水,甚至很啰嗦。有些书就是直接从演讲录音转写的,读起来非常快,我称之为“口水书”。如果把一篇精美的文章读出来,有可能听着累。原因何在?在于听觉和视觉、口语和文字的不同。
著名信息论专家香农有个重要的贡献:要想克服干扰、准确传播信息的方法,不是加强信号强度,而是增加信号冗余!也就是说,啰嗦是有价值的,是为了让信息更准确地传递,啰嗦带来的不是信息传播效率的降低,而是传播效率的提高。当然也要适度,否则就是真啰嗦了。“度”就是听众的理解程度。如果听众理解力高,讲的就可以快一点,理解力低就要讲慢一点。
口语是人类交流最原始的方式,文字出现的很晚,且是技术活。讲话要多用口语,尽量少用书面语。口语说“这事真可笑”,书面语则可能是“此事有极高的可笑度”。有时批评人说“你能不能好好说话”,意思是少用“某某度”“某某性”之类的书面语。
(2)尽量不用专业术语,不得已使用时要解释。
专业术语最大的好处是形式简单,而内涵丰富。如“塔西托陷阱”虽然只有5个字,解释起来至少需要50个字。专家之间讨论问题一定会用术语,因为效率很高。但面对普通人,专业术语尽量不要用。
举个例子:“空客380飞机每个发动机的推力有310千牛。”千牛是什么意思?1000头牛的力量吗?其实是1000牛顿。那1牛顿的力量有多大?一般人没有概念。换一种说法:“每个发动机有500个壮汉一起拔河的力量。”虽然牺牲了一点准确性,但能让人一听就懂。
如果迫不得已使用专业术语,要解释一下。比如“这个指控是二级谋杀”。“二级谋杀”这个术语实在难以避免,那就解释一下:“所谓二级谋杀指的是非蓄意谋杀,比如说突然见财起意的杀人;相对应的一级谋杀指的是事先谋划好的杀人,比如设计车祸把人撞死。”
(3)重点内容要重复。
重复就是增加信息冗余,目的是让听众更好消化。为什么要重复?因为说一遍听众不能完全理解;再说一遍,理解得会更好一点。公开讲话之始,最好能说一下要讲几点,讲完一段小结一下,如“刚才讲的是某某问题,主要意思是某某”。全部讲完,最好能再做个总结,比如“我今天说了三点,一是……,二是……,三是……”。
“得到”APP特别懂得运用听觉规律。“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一本书大约半小时,每本书会提炼出三个重点,每个重点讲完会有小结,全部讲完会再总结一次,听众的接受度很高。
2.运用首因效应:开头要精彩。
开头精彩,能抓住人的注意力。怎么抓呢?方法有四:
第一,提问。毛主席有段讲话,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下就把听众的注意力抓住了,听的人会想:“是啊,是从哪里来的呢?”毛主席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再一次通过提问进一步抓住人的注意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两句提问把人的注意力牢牢的抓住了。
第二,讲故事。人人爱听故事,开头讲故事几乎成了现代演讲的惯例。莫言在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时也是如此:“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第三,不说话。据说拿破仑演讲之前会沉默将近一分钟。一分钟听上去很短,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分钟会显得很长。该讲话却不讲话,听众就会疑惑:“出了什么事?”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了。老师们很擅长用这一招,如果课堂上有同学在说悄悄话,老师们不是批评,而是沉默,说悄悄话的人就会感觉异样,会自动停下来。
第四,反套路。平常的事物人会熟视无睹,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这种方式最节省精力。当众讲话可以运用这一特点。一般讲话会先问好,反套路的方式是开场不问好、不感谢,直奔主题。我听过一堂课,至今印象很深,印象深的不是所讲内容,而是其开头,一句废话都没有,开口就说:“假如说有一个老虎在后面追你……”一下子把人的注意力给抓住了。
有本书叫《像丘吉尔一样演讲 像林肯一样站立》,丘吉尔说:“取悦他人的开场是最愚蠢的开场。”他讲的一定有道理,但中西方的文化不一样,中国人重人情,讲话开头最好有一个“斜坡”,把讲与听连接起来。
提高共识度可以让开头更精彩,因为每个人更关心的是自己。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抗议斗争”,是“我们”,而不是“你们”。如果要表达“你们”的意思,可以用“大家”一词替代,比如“你们说好不好”可以替换为“大家说好不好”。领导讲话第一部分往往是“提高认识”,为什么要提高认识?其实就是凝聚共识。
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发表演讲,第一句话是:“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今天,我们正站在他雕像的身影下集会。”乔布斯2007年在苹果发布会上说的第一句话是:“很多时候,一个革命性的产品,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人类。”这都是抓住共识。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上台说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把大家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大家在共同的基础上互相了解和尊重彼此的不同见解。”一开头就讲共识,把大家的共识凝聚起来。
有些开头常见的错误要避免:
第一,说套话。如“今天非常高兴……”一张口,听众就感觉无味。套话可以讲,但是不要超过半分钟。
第二,自杀式开头。有人一张口先说:“今天我准备得不太充分……”听众会想:你为什么不做充分准备?这当然是中国式谦虚,但这种谦虚不要也罢。有个中国画家给外国人送了一幅画,客气的说:“画得不好。”外国人就会奇怪:为什么把不好的东西送给我?所以讲话开头不要说自己不行,别人也不关心你行不行。
第三,推锅。如“昨天才接到了通知,所以今天准备得不充分。”这些话毫无意义,而且容易让人讨厌。且你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听众并不知道。说这句话无非是想说自己的水平很高,只是今天发挥不好。听众会因为你说这句话而对你格外高看吗?可能情况正相反。
第四,前戏太长。上来讲故事,但故事太长,细节太多,会让人不知所云。
3.重点要突出:中间要重复。
每个小节第一句话或者小标题可以重复,重点词重复效果更好,比如:“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第二,数字政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第三,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不断加深。”这样别人知道重点在“数字”,而且也有节奏感。
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不断重复:“I have a dream.”用这句话把内容连起来,让人感觉很有节奏。
再比如说:“第一,流程要规范;第二,工作标准要规范;第三,考核评价体系要规范。”用“要规范”三个字来确定节奏。“第一、第二、第三”也是一种节奏。
4.峰终效应:结尾要精彩。
所谓“峰终效应”,就是讲的最精彩的部分(峰)和结尾(终)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怎样结尾更精彩呢?
(1)态度要积极。
或者是表态,或者是号召,最后的情绪总是扬起来向上,如“我们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等。
(2)最好用金句。
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两个“惟愿”读起来也有节奏。
(3)使用韵文或对联。
人们接受信息有一个特点,如果一句话读起来押韵,力量感、说服力就会增加。比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其实二者没有任何关系,但因为押韵,人们更加相信。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形式,最容易出气氛。比如:“勇猛才能精进,敢为方得人先。”横批:“只争朝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辅锦绣】如何写出精彩的演讲稿
怎样使你的讲话更精彩?| 怎样使你的讲话更生动?(五)
如何理解演讲的口语表达艺术1
演讲时的幽默--演讲技巧
三、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讲话稿的语言怎样做到口语化,300套领导讲话稿小标题大全2万多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