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家骝
 
  袁家骝(Luke Chia-Liu Yuan,1912年4月5日-2003年2月11日)美籍华人、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1912年4月5日生于河南,祖父是袁世凯,父亲是袁克文,母亲为袁外室花元春,祖母是袁世凯的三姨太朝鲜人金氏。1930年入燕京大学,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谢玉铭。1936年赴美深造。1942年5月,他与吴健雄结婚。吴健雄女士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研制人员中唯一的女性。

  二战后,袁家骝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长期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在“中子的来源”、“高能质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新的发现和成就。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驻美工程师协会科学成就奖。他曾受邀担任法国、前苏联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核物理、高能物理研究机构与大学的访问教授。

  袁家骝先生长期身居海外,但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从1981年到1993年的12年间,袁家骝夫妇参与了中国同步辐射器的建造,并一直关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的研制工作。同时,袁家骝夫妇还为促进海峡两岸在基础物理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个人简历


  1912年4月5日,生于河南安阳。
  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学系。
  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1936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研读。
  194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1942年,在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所工作,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研究员,任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物理研究员、高级物理研究员。
  1972年,获美国古根海姆奖金。
  1979年,退休,退休后仍担任该实验室顾问。并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1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受聘为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
  1984年,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
  2003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生平简介

 
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袁家骝
  袁家骝先生于1912年5月31日在河南安阳诞生。其父袁克文是袁世凯的庶出儿子,因为写下“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诗句影射洪宪帝制,最后被软禁而失宠。袁家骝先生因此远离北平,和母亲长居老家农村。

  袁家骝小时候天资聪颖,十三岁入天津教会学校就读。他的物理和数学启蒙于剑桥博士哈特和在北洋大学就读的舅舅。自然科学的瑰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向往终身从事科学研究。1930年,他入燕京大学师从着名理论物理学家谢玉铭。在名家的导引下,他在科学的迷宫里漫游,奠定了终身从事研究的坚实根基。

  在校期间,他对刚刚发明的无线电发报技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与有着同样爱好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共同研讨无线电技艺,还常通过无线电波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1936年,经过司徒雷登引荐,袁家骝踏上了只身闯美国的旅程。他带着仅有的40美元,乘坐简陋的三等舱,在近20天的航程中,只靠充满腥臭味的咸鱼果腹,连一元一碗的稀饭也舍不得吃。到达目的地时,他体重下降了十几斤,身上只剩下25美元。

  他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这儿聚集着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有发明并建造了“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有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等等。他靠助学金读完了第一学期的课程。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美国加深了对亚洲人特别是对中国人的歧视。他的助学金被取消了。为了继续学业,他试着给加州理工学院寄了一份入学申请。很快,院长密立肯教授亲自回了信,欢迎他到该校享受奖学金学习。密立肯曾因测出电子的带电荷量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位大科学家的惜才之举成就了未来的物理学大师。此后五年,袁家骝靠奖学金和兼作助教继续学业,凭着一股“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的豪气,他终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期间,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吴健雄——这位来自江苏的美人给他的爱情力量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学业的优秀加上人品的出众,终于使这位才貌超群的东方美人与他这位穷光蛋于1942年5月30日在密立肯院长家中举行了婚礼。

  1942年,二次大战进入激烈的对峙阶段,美国作为同盟国参战。有着丰厚物理学素养和丰富无线电实践经验的袁家骝受命到美国RCA公司从事国防军事设施连波雷达的研制工作。这种雷达的研制成功使飞机的飞行高度及飞机间的距离可以自动控制。战后被应用于民间,大大增强了民航飞机与轮船的安全系数。

  二战结束后,袁家骝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长期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中子的来源”,“高能质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新发现和新成就。这都是袁家骝与合作者们智慧的结晶。

  由于这些突出成就与贡献,1959年以来,他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驻美工程师协会科学成就奖。他曾受邀担任欧洲、法国、前苏联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核物理、高能物理研究机构与大学的访问教授,他先后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袁家骝与夫人吴健雄
  袁家骝长期身在海外,但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多年来,他们夫妻往返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为炎黄子孙的科研和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81年,双双身为台湾中研院院士的袁家骝和吴健雄向台湾提出筹建第三代同步辐射加速器的建议。这种加速器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科研领域,对科学和技术有极大价值,被称为“科学神灯”。从1981年起的十二年间,在他们夫妻的全程参与下,同步辐射加速器于1993年10月16日正式启用。这一成果使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与美国、欧洲在世界鼎足而三,在亚洲第一的地位。在这期间,他们频繁往来于大陆与台湾之间,关怀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的研制计划,并促成了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学者赴台进行同步辐射加速器的研制与使用的学术交流与访问。
 
  1997年2月16日,85岁高龄的吴健雄博士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而袁家骝博士仍在为攀登新的科学高峰而努力拼搏。他特别关注吴健雄袁家骝科学讲座基金会和吴仲裔奖学金基金会,因为他对这两个基金会付出了很大心血。袁家骝一生非常节俭,把所有的积蓄都花费在了两个基金会里。他每年都要请国际著名科学家包括诺贝尔获得者来中国讲座。另外,他一直惦记着南京的吴健雄纪念馆,那是为纪念他夫人吴健雄而创建的。纪念馆有很多科研资料,他把一生的研究、书籍、论文都陈列在里面,希望这些物理资料能给国内年轻的科学家带来帮助。他同时关注着江苏省明德学校下一代的成长,明德学校是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创办的,他们夫妇俩为该校先后几次投资。谈起明德学校,袁家骝总说,科学家应该从小抓起。
 
  袁家骝博士于2001年6月底赴天津参加学术会议期间突发心肌梗塞,同年7月13日转入北京协和医院A级二病房并长期住院,住院期间作息正常,只是需以拐杖走路,至2003年2月6日因心肌梗塞与脑血栓病情加重被送至加护病房,至2月11日下午13:27因心脏衰竭病逝北京协和医院,享年91岁。告别仪式19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及后下葬在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的明德学校里其妻子吴健雄墓园旁边。

学术成就


1973年周总理接见袁家骝、吴健雄夫妇
  袁家骝是一位名闻遐迩的高能物理学家,其研究工作涉及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宇宙线、无线电定向探测、调频雷达系统等。
 
  二战期间应邀参加美国政府的国防科研工作,协助制造雷达,战后入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宇宙研究,后又在美国布鲁克海芬国家实验室工作,从事核子科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任高级研究员。他在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粒子探测系统、宇宙线、无线电定向、频率调制和雷达系统研究上均有很高的造诣。
 
  他第一个证明了地球上空中子不是来自太空,而是初级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1949年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国际上第一个特殊高频系统(要求频率在1秒内增加13倍),1953年这台当时全世界能量最高的质子加速器运转成功。他是最早将电子学运用于高能粒子探测的一批物理学家之一,还是早期运用闪烁计数器描迹仪和用自动化方法收集数据较有成效的研究人员 。
 
  编著有 《物质的本性:高能物理学的目的》(1964年编著)、《实验物理学方法·原子核物理》(1961年与吴健雄合著)、《粒子物理研究与科学技术的交互作用》等巨著,发表论文七十九篇。由于成就卓著,曾两获得美国科技大奖。

婚姻家庭


  袁家骝于1942年同吴健雄结为伉丽,吴健雄也是一位高能物理学家,论成就和威望均高于袁家骝,他被誉为“物理学皇后”、“中国的居里夫人”。袁家骝夫妇于1954年加入美国国籍,在那里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仅生一子,名叫袁伟成,现在也是一位物理博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袁家骝.高能物理学界的大师
若没有她,杨振宁李政道不能获诺贝尔奖,她是谁?
她被誉为“原子弹之母”,开创多个第一,美国发行邮票纪念这位女科学家!
吴健雄不是《奥本海默》里“消失的她”,她配得上一部大女主电影
生于中国,葬于中国,世界物理学女王吴健雄(上)
“东方居里夫人”:几乎拿遍物理学领域所有荣誉,却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