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千年历史发展只做了一件事——克制

这是一系列短篇,写作动力源于最近读了Ray Dalio的《原则》一书,颇有感触,想起生活中那些曾让我后悔莫及的一幕幕,和那些自感可以吹一年的犀利操作,忽然有了分享的欲望。

本系列篇幅较短,更接地气,适合编成枕边故事,平行于长篇的思辨日记。欢迎投稿,告诉我们你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对某种行为逻辑的理解,生活中一些do's & don'ts等等。以及如果想针对某个短篇内容深入探讨,欢迎留言。

005 “克制”或许是人之本义

人之初,性不一定善或恶,但一定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我想将它理解为中性词,它说的是人一种追求自身“愉悦”的心理需要。而人类的发展,恰似人从出生到接受教育的过程——这几千年来,人类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克制自己的欲望。我们称克制后的优雅,为素养。

曾经有段时间,似乎掀起了一阵关于学识和人的素养的讨论。无论是清华学生泼熊还是药家鑫“激情杀人”,还有种种高智商犯罪的恶劣行径,一时之间成为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上次刚好谈到了读书,这次,不妨我们谈谈素养。

查阅了下字典,相关的概念有两个,“素质”和“素养”。

现在我们多是误把两者混用了,或者将两者的内涵合在了一起。参阅百度百科,素质的定义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所谓的素质高低指的是“相比较而言,人天生的生理元素思维元素的多少,以及,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

而字典上的释义,素质“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特点”,而素养是“修习涵养”。这基本上,分别对应着上文的“生理元素”和“心理元素”。

简单地来理解,生理元素大概就是人生而追求感情释放的一种需要。我喜欢将这种追求称之为人心天然的“追求愉悦”的心理,或者更通俗地来说,就是人的七情六欲,它们,常常是邪恶的。

我并不是在说“人之初,性本恶”,之所以认为它们是邪恶的,主要是站在更广义的角度来看的——所谓“愉悦”,往往是短视的。人们更追求即时能获得的愉悦,而即时的愉悦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并不包含对周围的人的权利的关心,更遑论对周围的人的愉悦的尊重。

这本身从道理上来说无可厚非,人,肯定是最容易注意到的当然是自己的利益。在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下,所有人基于对自己的追求,就很有可能,伤害了别人,而按照刚刚说的,这并不会给个人的愉悦带来折扣。

这样的社会,是不是想想就觉得很可怕?

于是,为了对冲人欲带来的残酷现实,人类逐渐在生活中加入了更多“思维元素”,这大概就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最后形成的符合“受过教育形象”的行为,我们也称之为“教养”,通俗来说,就是约束自己而让自己的行为显得“优雅”。

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从野蛮恣意到修身养性,从自我中心到富有涵养,其实就是一步一步深入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克制自己的情感,到了克制自己对于剧烈情感的追求,人正一步步变得优雅。

举个例子,《圣经》中有一句流传比较广的话“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大致代表了一种最原始的最“公平”这一感觉的追求。它说的是人可以因为自己遭受了损失,就可以向对方索取赔偿。仅仅是一物换一物已经是经过文明修正的说法了,可以想象蛮荒时代,这种“索取”实际上就是残忍的复仇,血腥无比。

但反观现在呢?最典型的例子在于,很多国家取消了死刑。且不管当初取消的原因是出于宗教还是政治的考虑,死刑消失了,本身就是克制的体现。这里要提到一个“映射”的问题。

蛮荒时代,是无规则的映射,每个人都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情或者喜好,肆意追求自己的“愉悦”;到后来,好歹变成了一一对应,但当然,这个一一对应的问题很多,每个人在感情上,对于刑罚的轻重也没有一致的判别;而如今,映射变得更窄了。

这是为什么呢?人的吃相,逐渐变得更好看了?

我想,大概有下面几个原因。

1

曾经印度有个电影《偶滴神啊》,说的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于各种宗教的“教霸”乱收费行为的反抗。终于,主角在电影末尾当中揭穿了这些所谓“活佛”、“得道高僧”的虚伪面目之后,民众一片拥戴,呼喊着要把这些“骗子”赶走。本以为,电影就此在欢呼声中大团圆结尾,谁知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截图自《偶滴神啊》电影

一语惊醒!

人们为何要维护自己的吃相?大概,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恐惧

正因为每天生活在恐惧当中,复仇的人恐惧着被复仇,“冤冤相报何时了”,因此,才慢慢形成了要道德的共识。你不犯我,我尊重你,自然得安稳。

记得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片古文,里面有一句评论伍子胥的话,说的是“既然攻破楚国就好了,为什么又要鞭尸楚王呢?”。印象中,文章最后将吴国的失败归咎于此,大致理由是,这样做不人道。克制的力量可见一斑。

2

《华夏的边缘》是一本很发人深省的书,作者认为,人之所以用某种行为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个群体的一员的地位,也为了保证整个群体的完整和排他。而维持这个群体的原因,核心原因是资源的占用。就好比书中提到的,中原人士为了体现出于蛮夷的不同(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我本身也是南蛮之地之人),有时候必须使用礼乐章典来宣示自己的不同。而作者给出的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证据则在于,考古发现,往往在跟蛮夷接触最为频繁的“华夏之边缘”,这样的礼仪典章,更为“正统”和严谨。

而在对中原文化心向往之的蛮夷部族中,则有多见与中文攀亲挂戚的传说和故事。“太伯奔吴”即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是吴国(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秋五霸之一)的先祖传说,从常识和考古的角度来说,位于渭水的太伯奔袭千里到长江下游的吴地,基本不可能。因此,更多的是吴地民族(曾经也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处于蛮夷之地)为了向中原文化靠拢,共享中原的资源而编出来的传说。

这些大概都说明了人,无论是作为一个族群还是个人,都有将自己的行为统一到某一个标准,进而获得认同感的需要。当然,“上层”人民选择了优雅、富有涵养的生活方式来拉开与底层人民的差距,来彰示群体的不同。那么出于想向上层人士靠拢,分享其资源的目的,争相效仿优雅的生活方式,也是必然之理。

在这里孔乙己的形象跃然脑海,士农工商是古代的阶级,孔乙己所为,不过是向“士”的阶级看齐罢了。装作之乎者也,好似风度翩翩,不过是为了获得作为“士”所应获得的尊重——客观来说,这也是一种“愉悦”。

3

最容易忽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政治。儒家文化也许是最具有“君子”感,最有“素养”的一种文化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学派就作为了中国的“正统思想”。历史书上认为,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宣传的是礼,是纲,最便于统治者统治的思想。现在想来,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见于西方,当高卢人终于闯进罗马,西罗马正式灭亡之时,作为“野蛮人”的高卢人,也并不见得知道如何统治国家。如果他们继续按照部落的方式,又难以在一个大的疆域内获得长治久安。因此,许多首领都选择了按照罗马原本的行制不变。这也是东罗马得以继续存在的重要因素,这些“征服者”甚至承认东罗马皇帝的地位。

当然这里也要举一个反例了。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提倡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何为天理何为人欲呢?他认为,吃饭是天理,好吃的是人欲——大概意思是人只要满足自己胜利所需,不应该追求个人的享受。这当然是过分了点,人还是要有欲望的。

以前有句调侃的话“世界是由懒人推动的”,想来,大致如此。几年来我一直惯用的个人签名“愉悦,是人类进步的最终动力”,似乎也真有那么点意思。

只不过这个愉悦,更应该站在人类总体的愉悦之上,只所谓“帕累托最优”即是这种思想。当然,这就涉及了责任感的话题,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里不详述,下篇再见。

经全国思想进步委员会

2018年初审通过

SI BIAN

21世纪新青年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辨

必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素养、修养、涵养三者的差别
什么是教养?什么是修养?什么是涵养?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人生感悟荟萃:《内涵和素养,是评价一个人的基础准则。》
你出生在中原还是“蛮夷之地”?
一日禅语:有涵养,能自持,方能游刃有余
《本能与文明》47.爱有理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