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国的悲剧:“将相和”也不免国破家亡

赵国的悲剧:“将相和”也不免国破家亡

2011-07-22 10:39:58

将相和

    导读

    后人同情廉颇,尤其是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对廉颇更是情有独钟,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同情遮蔽了双眼,看不到廉颇自身的性格缺陷。我们经常说,性格即命运,廉颇就是这句话活生生的注释。

    在历史上,“将相和”是和“完璧归赵”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完璧归赵”,才引发了赵国国内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而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最后又引发了将相矛盾,将相矛盾的最后结局是“将相和”。因此,说“将相和”必须从“完璧归赵”说起。

    “完璧归赵”,首先是一个典故,它讲述了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大智大勇,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的国家保住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的故事。其次,完璧归赵又是一个成语,在成语的意义上,它指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所有者。这个成语堪称家喻户晓,在汉语圈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今日,它仍不时地会被我们使用。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发生“完璧归赵”的故事?“完璧归赵”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这个话题要从一块玉说起,这块玉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和氏璧在历史上名气非常大,但和氏璧的出世却令人欷歔不已。

    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见有几只凤凰落在了楚山的一块青石板上,他非常激动,断定青石板附近一定有宝。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有个说法,叫做“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有心人天不负,卞和找来找去,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石头,他断定这块石头就是他要寻找的宝物,这块石头里一定藏着美玉。

    为了表示自己对楚国国王的忠心,卞和决定把这块石头献给当时楚国的国君楚厉王。楚厉王听说有人来献宝,当然很高兴,但是等卞和献上宝物,楚厉王失望了,原来所谓的宝物就是一大块石头啊!他很不以为然,明摆着这是忽悠人,是不是你卞和以为我智商有问题啊?但是卞和坚持说这块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就把这块石头的来历前前后后说了一遍,进而断定这石头里绝对藏着美玉。楚厉王半信半疑,就找来懂玉的人来判断,以鉴定这块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石头里是否真的有美玉。鉴定结果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卞和带来的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不可能有玉在里面。专家的报告一出来,楚厉王更加觉得自己高明,我本来就不信嘛!大胆刁民,敢来糊弄本王,那还了得,恼羞成怒的楚厉王命令手下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让其以后不能再来王宫里招摇撞骗。

    后来,楚武王继位了,卞和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想再碰碰运气,就一瘸一拐地再次来到楚王的宫殿里。卞和又回来了!他这次要把这块石头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依然是半信半疑,决定再找专家做个二次鉴定。这次估计找来的专家还是上次那拨人,因为鉴定结果没有任何改变,那些专家们的鉴定结论依然是认定石头就是石头。这下卞和惨了,他被两个鉴定报告鉴定成了古代的“卞老虎”,人品有问题啊!只是楚武王似乎没什么创造力,对于卞和的处罚步了他父亲的后尘,他决定砍掉卞和的右脚。这下卞和两只脚都没有了,想再来王宫里混就更难了。

    又过了很多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了。卞和是一个死脑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卞老虎”,决定再次去献玉璞,他发誓一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颇似后世人秋菊。然而,此时的他已是白发苍苍,加之自己的双脚早就被砍断,所以很难成行。无法成行,自己就讨不来说法,卞和越想越难过,难禁悲从中来,在楚山下放声痛哭。

    据记载,卞和的这一哭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因为他一下子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人们发现,从卞和眼睛里流出来的不是眼泪,而是淋漓的鲜血。这下子,当时的人都被彻底“雷倒”了。

    很快这一“雷人”新闻就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很好奇,他不明白,天底下怎么还有这样变态的人物呢?就派人来问卞和:“天下被砍掉臭脚丫子的人多了去了,你有必要这么大呼小叫、丢人现眼吗?”这一问,卞和哭得更加上气不接下气,他说道:“我哪里是哭我的双脚啊!我哭的是楚王,我哭楚王不辨忠奸,我哭楚王不识好歹,我哭楚王不分香臭!”

    这样一说就有意思了,卞和把自己的悲惨经历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把一己之事上升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了。文王一听,好奇心大增,就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这次不再找专家鉴定了,直接进入实质阶段,让人携带工具进殿,当场剖开石头验证。结果皆大欢喜,这块貌不惊人的石头里果然蕴藏有天然美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被天下人奉为“共传之宝”。倔强的卞和终于证明了自己是“秋菊”而不是“卞老虎”,卞和终于为自己讨来了说法。

    这块“和氏璧”出世之后,经历了无数波折,我们略去不提。

    却说有一天,不知经历了什么劫难,这块“和氏璧”流落到了赵国的民间,被一个人发现买下,买下这块玉的人叫缪贤。买下之后,经人鉴定,这块玉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缪贤是什么人呢?缪贤是赵国赵惠文王的宦者令,宦者令就是宦官的头目,但宦官的头目到底是不是宦官呢,史籍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估计也应该是宦官出身。缪贤——这个名字我们要记住。

    缪贤得到这块“和氏璧”之后,就将这块玉进献给了赵惠文王,是不是得到了重奖我们不知道,但是这块玉很快就给赵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事端。

    “和氏璧”在赵国现身,这一消息立即在秦国引发了连锁反应。当时秦国的国王是秦昭王,秦昭王是秦始皇的太爷爷,他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国君之一。秦昭王听说“和氏璧”落到了赵惠文王的手里十分艳羡,马上就派出了自己的使者赶到赵国,使者对赵惠文王说,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这是好事啊,一块和氏璧居然能换取十五座城池,“价值连城”啊!这岂不是天上掉馅饼?

    可是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却让赵惠文王觉得无从下口。

    为什么呢?他担心这是个骗局。用一块“和氏璧”来换取秦昭王的十五座城池,这样的交易他连想都不敢想。既然不敢想,但也得给秦昭王回话啊,说自己不想做这桩交易,但赵惠文王又没这个胆量驳秦昭王的面子。不想和秦王交换,却又不敢不交换,真让人左右为难。想来想去,无计可施。于是,就召集百官来商议此事,大家的看法和他一样,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无计可施。虽然无计可施,但总要给秦王回话,总不能装聋作哑啊,可是,想来想去,赵王却连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都找不到。

    在一片沉默中,缪贤说话了,本来轮不到他说话,他不就是个宦官头么,有什么资格参与军国大事呢?但是,估计因为这块“和氏璧”是他发现的,所以他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资格。他推荐了自己的门人,他的门人叫蔺相如。

    虽然大家认为派宦官头目家里的门客做使者出使秦国很不合适,却找不到第二人选来替换,于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蔺相如第一次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出使秦国。

    蔺相如如何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

    肩负着赵惠文王的重托,蔺相如来到了秦国。秦昭王也没把名不见经传的蔺相如当成一回事,就在自己的休闲之地——章华台随随便便接见蔺相如。这当然很不符合当时的礼节,毕竟蔺相如是代表赵国而来,为了严肃起见,应该在正式场合会见的。

    礼节虽然不隆重,但是,蔺相如也没有办法啊,最后还是把“和氏璧”拿了出来,让秦昭王欣赏。秦昭公当然很兴奋,自己看来看去还不算完,又把这块“和氏璧”交给宫女妃嫔传来传去,精美绝伦的“和氏璧”赢得了现场的一片叫好声。但在这磨磨蹭蹭之中,秦昭王始终闭口不提原来答应过赵国的条件,就是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和氏璧”。

    看来,大事不好,秦昭王有意耍赖啊!面对耍赖的秦王,势单力薄的蔺相如又该如何应对呢?

    蔺相如急中生智,突然抬高嗓门叫秦昭王,神神秘秘地说,你们只顾惊讶了,其实这“和氏璧”上有一个小毛病,你们都没在意。我指点您看看。

    秦昭王说,好啊好啊,就把“和氏璧”递了过来。他没想到,拿到了“和氏璧”的蔺相如突然脸色大变!
        蔺相如如同一只好斗的公鸡一样,两手死死攥着“和氏璧”,两眼却斜斜地盯着宫殿里的柱子。他以怒发冲冠的姿势,开始发表长篇重要演说:“秦王您想得到‘和氏璧’,就派出使者专程赶到我们赵国,说想用你们十五座城池来和赵国交换‘和氏璧’。对此,我的同事议论纷纷,大家的看法很一致,那就是秦王不是什么好人,估计十五座城池连影儿都没有,恐怕最终的结果是,‘和氏璧’被您骗了过去,您答应的城池却不见踪影。于是,大家达成共识,不打算理您。但我和他们不一样,我说,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诚信、互不欺骗,何况大国之间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最终,赵王同意了我的观点,就斋戒了五天,派我带着‘和氏璧’来和您交换。然而您怎么对待我的呢?您连基本的外交礼节都不顾,在一个随随便便的休闲之地接见我,拿到了‘和氏璧’之后,还把它传给您的后宫佳人,这不是戏弄我吗?因此,我断定您所谓的交换无非是场骗局而已,所以我把‘和氏璧’从您手里取了回来。您如果逼我,我就死给您看,头顶‘和氏璧’,一头撞在那边的柱子上!”

    赵国的使者如此牛气,一下子弄得秦王很不好意思,秦王态度马上端正了起来,像模像样地叫来了有关人员,现场办公,手指地图,明白地告诉蔺相如:“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都给你们,用来交换‘和氏璧’,行了吧?”

    结果如何呢?这次轮到蔺相如摆架子了。

    蔺相如脑子转得快,他随手取材,就汤下面,说道:“‘和氏璧’可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您应该搞一个隆重的接收仪式,我才能把‘和氏璧’献给您。”

    秦王觉得蔺相如说的也不无道理,当场决定,五天之后举行仪式。

    但五天后的结果却让秦昭王大跌眼镜,五天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五天后,秦昭王搞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准备正式接收“和氏璧”,但他分明看见,在蔺相如进殿的那一刹那,这个赵国使者嘴角流露出了一丝坏笑。直到蔺相如开口说话,秦昭王才算明白了那丝坏笑从何而来。

    蔺相如这样说:“以我的感觉,秦国从来都是一个流氓国家。我实在怕上了您的当而对不起赵国,所以前两天,我趁着月黑风高,派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去了。但是有一点我可以保证,如果您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交割十五座城市,赵王一定不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秦王您。”

    我们设想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秦王无奈,又不好意思大发脾气,和赵国一个使者在这里生气,似乎有失身份,于是,秦王决定不再理睬此事,让蔺相如回国。当然,赵国的那块“和氏璧”也得以保全。

    蔺相如智斗秦王,“和氏璧”有惊无伤。这段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完璧归赵”。

    回国之后,蔺相如就成了赵国的民族英雄,他的职务也如同坐了火箭,从不名一文的门客一下子升到了上大夫的位置。这是个相当高的职务,是大夫中级别最高的爵位。

    后来,秦国没有再提起过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的事情,“和氏璧”也就一直存放在赵惠文王的宫殿里。

    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在赞扬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对于秦昭王要“和氏璧”这件事却有一个为我们所忽略的最大疑点。

    这个疑点就是,秦昭王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这块“和氏璧”,进而主动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呢?

    秦昭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王,在位半个多世纪,开土拓疆,锐意进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的城池,从来没有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有一件事可以作为例证:在“完璧归赵”这件事的前几年,为了得到楚国的土地,秦昭王曾以谈判为借口,将楚怀王骗到武关,可是楚怀王刚一到武关,就被秦昭王拘禁,秦昭王逼迫楚怀王割地,楚怀王不干,秦昭王一怒之下就将楚怀王扣押在秦国,直到楚怀王死后才将楚怀王的遗体送回。楚怀王也许我们不太熟悉,但屈原这个名字我们都知道,楚怀王就是屈原的君主。

    同时,秦昭王几乎没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这次为什么他一反常态,他怎么会糊涂到用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无用的“和氏璧”呢?

    这其中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只是这一原因为我们所忽略了而已。以城换玉,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秦昭王又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

    这需要结合这一事件前后的史实去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

    我们经常说战国七雄,其实在“完璧归赵”发生的那个时代,当时实力较强的是秦、楚、赵、齐四国。对于秦来说,南有强邻楚国,北有强邻赵国,处在两强夹击之下,战略思想稍有不当,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害,只有齐国离自己稍远,不相为邻,相互的威胁不是太大。对于南边的强邻楚国,刚才我们也提到过,秦昭王已经与其打过交道,并且占了一定程度的上风,可以说对于楚国的实力了如指掌。在这样的背景下,野心勃勃的秦昭王必然要摸一摸北部强邻赵国的底牌,实际感受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

    赵国当时的国王是赵惠文王,我们知道,赵惠文王名叫赵何,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有魄力的国君,他曾以“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赵武灵王最早立的太子是赵章而不是赵何,只是因为赵武灵王喜欢赵何的母亲,就把本来没有资格做太子的赵何立为太子了。

    赵武灵王知道自己改立太子的行为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为了真正让自己喜欢的儿子赵何坐稳国君宝座,赵武灵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决定放弃终身制,自己提前从国君的位置上退休。他提前退休就是为了让赵何提前即位,自己正好可以将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

    赵何提前接班,赵何就是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则号称“主父”。四年之后,原来被废的太子赵章发动叛乱,被赵何平定。赵何的手下人借机将已经退位的赵武灵王包围在沙丘行宫里,断粮断水,直到最后将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此事史称“沙丘宫变”,这一年是公元前295年。

    这样在其他国家的国王眼里,赵惠文王就是一个谜,为什么赵惠文王会成为一个谜呢?第一,他是赵武灵王的继承者,赵武灵王为他留下了十分厚实的家底,因此,赵国的国力是个谜。第二,赵惠文王作为赵武灵王的儿子,即位之后诛杀了自己的兄长,又用非常手段清除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因此,很容易给外界以铁腕的形象。赵惠文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外界了解不多。

    对于秦昭王来说,这个谜他更有解开的必要,不解开这个谜,他就不能贸然做出决策,对赵国更不敢轻举妄动。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沙丘宫变之后的十年,赵惠文王已经彻底坐稳王位,赵国的实力依然神秘莫测,秦王需要故意找个借口来测试一下赵国的虚实,顺便也测试一下赵惠文王的政治手腕。

    怎么测试,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借赵惠文王刚得到“和氏璧”的时机,秦昭王卖个关子,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显然,这是秦王给赵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题,明眼人一看就应该知道这其实是在挑逗赵国,就是考验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政治态度。如果你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我这道思考题给你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也将成为秦国制定未来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这次秦昭王测试的结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赵国对于我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我想要“和氏璧”,你赵国不是乖乖地派人携带“和氏璧”前来秦国了吗?并且,在蔺相如所谓的一番痛斥之中,更是给秦王提供了明确的印证。蔺相如在不经意间又泄露了什么秘密呢?
        在上面我们提到,蔺相如曾经义正词严地痛斥秦昭王,说你的使者到了赵国,传达了你想以城池换“和氏璧”,这个信息在赵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赵国内部如何恐惧,赵王如何低姿态,等等,都被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去。这些对于秦昭王来说已经足够,测试的目的也已达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断定,赵国内心对于秦国充满了恐惧。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这番测试,表面上看似乎秦昭王被蔺相如抢白了一番,似乎特别没有面子,但事实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通过赵国对于此事的应对,已经巧妙地测试出赵国对于秦国的态度。与此相比,蔺相如所谓的怒发冲冠,所谓的慷慨激昂,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当赵国还陶醉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虚幻的胜利情绪之中时,第二年,秦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前282年,秦攻赵,拿下两座城池;前281年,秦再攻赵,攻下了石城;前280年,秦国再攻赵,攻陷赵国的代郡。这些都是发生于“完璧归赵”之后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归赵”之前,秦赵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更不用说秦国攻取赵国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我们将这些史实联系起来思考一下,难道这些事情和所谓的“完璧归赵”没有关系吗?

    知道这些事实,我们再来思考所谓的“完璧归赵”,再来看蔺相如所谓的外交胜利,难免会有新的认识,难免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透过“完璧归赵”的表相,我们应该看到蔺相如胜利的侥幸,看到蔺相如应对的失策,看到赵国的实力不逮,看到秦昭王的雄才大略,我们更应该看到大国之间外交折冲樽俎的魅影。

    在“完璧归赵”的短兵相接之中,秦昭王似乎是一个窝囊蛋,赵国来的蔺相如则光彩照人。但是,“完璧归赵”表面的光鲜,无法掩盖此事之后赵国的实际损失。

    就在秦国接二连三对赵国用兵,并且屡战屡胜之际,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的使者再次来到赵国,盛情邀请赵惠文王前去渑池聚会。

    赵惠文王不知秦昭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然不敢贸然前去,但是,自认为和秦昭王打过交道的蔺相如却力主赵惠文王接招,大胆前去。那意思很明显,我已经赢过秦昭王一回,秦昭王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显然,蔺相如的态度影响到了赵惠文王,最后,赵惠文王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决定赴会,同时决定让蔺相如作为重要陪同人员前往。

    这次,蔺相如依然撞上了狗屎运,以自己的敏捷反应为赵国赢得了重大“外交胜利”。

    原来,在聚会中途,喝得兴奋了的秦昭王耍了赵王一把,他说:“我早就知道赵王您爱好音乐,因此,今天想请您露一小手,弹奏一首曲子为我们的聚会助助兴。”赵惠文王不敢拒绝,就当场扭扭捏捏地鼓起了瑟。谁知此时出现了意外。一个秦国史官走上前来,手持刀笔开始书写,边写边念念有词:“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现场献艺,鼓瑟一曲。”演奏事小,但用这样的方式被秦国史官载入史册就有些丢人现眼、有损人格国格了。但是,既然你赵王已经演奏,别人记录你也没有办法。

    正在赵惠文王将牙齿打落往肚里咽时,他看到了蔺相如的身影。只见蔺相如走到秦昭王面前,态度诚恳然而坚决地说:“我们赵王也听说秦王您擅长演奏秦地的音乐,因此,我给你送上一个缶,请您也来上一曲,让大家乐呵乐呵。”

    缶,乍一听我们会有些陌生,其实这东西我们都见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就让现场的几千名演员表演过“击缶迎宾”。通俗地说,缶就是瓦罐。战国时候,秦地有把瓦罐当乐器的习惯,但这在当时只是下里巴人的表演形式,一般不出现在正规场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张艺谋的“击缶迎宾”有些不伦不类。这是题外话,到此打住。

    蔺相如让秦王击缶,这下尴尬角色就换成了秦王。秦王当然不想干,但他看到蔺相如时,就泄了气。原来,蔺相如把瓦罐高高举起,已经做出了拼命的样子:只要你秦王不演奏,或者你的手下敢先动手,那么休怪我不客气,我手里的瓦罐随时都会向你秦王的头上砸去。

    在蔺相如近距离的威胁之下,秦王不得已在那只瓦罐上敲击了一下。蔺相如趁势回头招呼赵国的史官,让赵国的史官也如法炮制,写下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字样。

    赵王和秦王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但是,这样一件事让人觉得蹊跷,秦昭王为什么要拉着赵惠文王来聚会呢?他搞这个“渑池会”到底用意何在?是他没事找抽、自取其辱,还是另有图谋呢?

    这需要我们联系前后的史实来分析。

    公元前279年,也就是秦赵“渑池会”的那一年,秦国举兵攻楚。楚国在秦国的南方,当时是秦国统一天下最强大的对手。秦国举兵南下,难免后方空虚,如果此时赵国偷袭秦国,必定会让秦国遭受重大损失。在这一历史的节骨眼上,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秦国对赵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必须摸清自己的这一重要邻国的底牌和底线、态度和立场,如何才能摸得清呢?只有和赵王近距离接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赵王如何回应。于是,秦昭王决定邀请赵惠文王前来,这就是著名的“渑池会”。

    赵王既然应约前来,秦王就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对赵王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火力侦察。让赵惠文王现场鼓瑟,就是秦王火力侦察的一个环节。秦王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一不合常礼的举动,来观察赵王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为自己的决策搜集参数。如果你赵王的第一反应是乖乖地服从安排,那就说明,赵国对秦国心存畏惧,秦国就可以放心大举南下攻楚了。很明显,秦王让赵王鼓瑟,这既是政治斗争,也是人格较量。无奈,在这一次较量中,赵惠文王的底牌显露无遗,一下子就屈居了下风,其人格和尊严受到相当程度的摧残。所有这一切,已经被秦王收在眼底。知道了赵王的真实态度,下一步就是安抚赵国的问题了。

    只是令秦王没有想到的是,半路上杀出了个蔺相如。这小子似乎要拼命,这让秦王有些意外,也有些窘,更有些为难。要知道,秦王之所以要张罗这个聚会,就是为了和赵国搞好关系,以了却自己的后顾之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形势是秦国有求于赵国,这是一个大背景,在“渑池会”上,秦国绝不能和赵国搞僵。所以,在关键时刻,秦昭王显示了自己的政治风度和气量,决定对蔺相如忍让三分,现场击缶。

    很明显,蔺相如的所谓胜利是“国际大气候”的产物,忘了这个大的国际背景,单纯地强调蔺相如如何机智、如何英勇显然是皮毛之见。

    “渑池会”上秦王的忍让,为秦国赢得了时间,为秦国了却了后顾之忧,于是,秦国放开手脚进攻楚国,一年后,就攻下楚国的都城郢都。这就是为我们所忽略的历史事实,也是“完璧归赵”、“渑池会”上所谓的赵国辉煌的“外交胜利”背后的故事。

    蔺相如以自己敏捷的反应和勇敢的举动,智斗秦昭王。面对强秦,这当然也可以称得上是重大的外交胜利,这场胜利在某种程度上让赵惠文王保住了自己脆弱的面子。

    你让我有“面子”,我让你有“里子”,赵惠文王从“渑池会”上归国之后,决定重奖没有让自己颜面扫地的蔺相如——蔺相如一步登天,晋级上卿。

    卿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的最高爵位,而上卿则是卿这一级别里面的最高档次,换句话说,就是蔺相如如同坐了火箭,一夜之间“位极人臣”,无疑,这是突击提拔。

    对于这一结果,赵国的文武百官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心中皆有不平之感。

    不平则鸣,谁又将发出不平之鸣呢?

    发出不平之鸣的人是廉颇。因为,在蔺相如晋升上卿之前,赵国群臣中廉颇级别最高,也是上卿。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廉颇之所以能当上上卿,是因为他曾经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带领赵国军队大胜齐军,攻取了齐国的阳晋。而现在呢,本来地位不高的蔺相如也成了上卿,不仅成了上卿,而且,赵惠文王还明确说,蔺相如的排名“居廉颇之右”。所谓“居廉颇之右”,就是说虽然蔺相如和廉颇级别一样,都是上卿,但蔺相如的政治排名却排在了廉颇的前面。这让廉颇内心十分不平衡,他开始大发牢骚。

    廉颇的牢骚是这样发的:我之所以能在赵国做大将,是因为我有攻城野战的重大功劳,蔺相如不就是耍耍嘴皮子吗?不就是靠了三寸不烂之舌,在言语上占了秦国的上风吗?这和我的战功根本无法同日而语!更关键的是,这个蔺相如是个出身特别低贱的人,今日,他却排名在我之前,这对我是奇耻大辱!廉颇所说的蔺相如地位下贱,主要指的是蔺相如曾经在赵国的宦者令缪贤家里做过门客这件事。

    于是,廉颇公开扬言,从今之后,我见到蔺相如一次就骂他一次!

    我们在这里暂停,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们暂不去管,我们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也就是蔺相如到底该不该占居如此高位?
         第二,廉颇如此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廉颇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在和秦昭王的对抗中获得胜利?

    表面上看,蔺相如的确非同寻常,出手漂亮,但我们不要忘了一句老话,那就是“弱国无外交”。蔺相如的胜利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赵国的胜利。为什么这样说,有我们上面说过的原因:当时秦国的战略重心在南方的楚国,为了全力对抗楚国,它必须处理好和赵国的关系。除了这一大的国际背景,我们还不能忽略另外一个重要政治背景,那就是在赵惠文王出发之前,赵国国内已经做了充分的战时准备,万一赵惠文王在秦国发生什么意外,赵国将进行有力的报复。当时赵国的大军的确也已经驻扎在了国境线上,这无疑对秦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而当时军队的总指挥就是廉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两手准备,“渑池会”上,赵国才没有吃什么大亏,蔺相如才得以展示自己的外交才华,载誉而归。因此,应该说,蔺相如的外交勋章,有着廉颇的一半功劳。蔺相如的所谓成功,不过是占了天时、占了人和等方面的便宜。因此,廉颇说蔺相如只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并不是没有道理。

    那接下来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既然廉颇这样的武将都可以认识到蔺相如的外交功劳是有水分的,难道赵惠文王就认识不到吗?如果能够认识到,赵惠文王给蔺相如这么高的职务原因何在?更何况,蔺相如又的的确确出身贫贱,不过是一个宦官头目家里的门客。

    这也是一个容易为大家所忽视的问题,表相后面是真相,我们不能为历史的表相所迷惑,而应该努力接近真相,接近了真相,我们才有可能一点点接近真理。

    赵惠文王为什么非要封赏蔺相如,并且还非要让蔺相如位居廉颇之上呢?我们需要留心另外一件事情。

    让我们从头说起。在“渑池会”之前,赵惠文王接到了秦昭王的请柬,心存畏惧,害怕此去凶多吉少。因为秦昭王是个流氓政治家,不久前,秦昭王也曾以会盟为名将楚怀王邀请到秦国,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秦昭王给扣押了,他逼迫楚怀王答应自己的无理要求,楚怀王不干,就一直被扣押在秦国,直到死后,才被送回楚国。

    有了这样的先例,赵惠文王当然心存忐忑,这时廉颇出来安慰赵惠文王,他这样说:“您只管放心前去,国内的事情由我负责处理。我算了算您的行程,从我们这里到秦国的渑池,来来回回加上会盟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一个月而已。如果一个月您能按时返回,那就万事大吉,如果到了一个月的期限,您还没有返回,那就意味着您可能重蹈了楚怀王的覆辙。国不可一日无主,为了让秦国这样的流氓国家无机可乘,我觉得应该及时让太子即位,这样秦国就无法占到我们的便宜了。”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赵惠文王答应了廉颇的这一要求。

    因此,问题就出来了。不论是从后人的角度,还是从战略的角度,廉颇的想法都自有道理,后人对此也多持肯定,认为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廉颇显示了自己社稷之臣的非凡气度。但是如果站在赵惠文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感受了。

    一国之君的废和立,是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于此事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国君本人,而在赵惠文王将要远赴秦国参加“渑池会”的当口,你廉颇如此主动地提出如有情况就另立新君,到底目的何在?新君登基,又将置赵惠文王于何地?我们再拿上面提到的那个楚怀王来讲,在他被扣之后,楚国也是太子马上即位,太子即了位,楚怀王本身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楚国不急着迎接楚怀王归国,秦国也觉得楚怀王没有了价值,最终导致楚怀王命丧秦国。因此,如果站在赵惠文王的角度,廉颇此时的表态是有问题的,也是可怕的,也许你廉颇对于赵国是忠诚的,但你对于赵国的象征——赵惠文王的忠诚度却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当“渑池会”有惊无险,赵惠文王全身而归之时,他擢升蔺相如以压制廉颇的做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蔺相如是明升,而廉颇则是暗降。

    而在蔺相如被任命之后,廉颇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思考。蔺相如的上卿是赵惠文王任命的,排名在廉颇之前也是赵惠文王决定的,因此,蔺相如的职务升迁是组织的决定,是合法的也是符合程序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你廉颇却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公然扬言要羞辱国家重臣,以至于让蔺相如吓得退避三舍,到底你廉颇的胆量从何而来?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个问题: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廉颇如此高调行事,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廉颇居功自傲。他本人自恃功高,认为在赵国除他之外再无大将,国家离开他将寸步难行。第二,廉颇功高盖主。在《史记》中,司马迁给廉颇的定位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功高的廉颇已经膨胀到连国王都不放在眼内的地步。所有这些,不也恰恰说明赵惠文王用蔺相如来牵制廉颇的必要性吗?

    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最后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蔺相如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开廉颇,蔺相如连正常的朝会都不能参加。此时的廉颇不像一个将军,而更像赵国政坛的黑道老大。

    但是,这样的情况会长期持续下去吗?

    显然,将相不和最终有三种解决办法:要么赵惠文王收回成命,不让蔺相如做上卿,以让廉颇心理平衡;要么,廉颇幡然悔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让赵惠文王心理平衡;要么各不相让,鱼死网破,最后摊牌,两败俱伤。

    最后,我们看到第二种情况出现了,只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夸张。曾经不可一世的廉颇意识到了自己举动的巨大危险,终于选择了悬崖勒马,终于选择了低头。他光着膀子,还背上了荆条,涎着脸来到了蔺相如的府上,请求蔺相如大人不计小人过,请求蔺相如用荆条狠狠抽打自己,以惩罚自己长久以来的无礼。

    廉颇此举,得到了蔺相如的谅解,当然,实际上也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谅解,廉颇以自己背着荆条来请罪的诚恳态度,洗刷了“渑池会”前自己的失误,实现了他和蔺相如之间的双赢。同时,廉颇的这一举动,无意之中为汉语贡献了一个词汇,叫“负荆请罪”,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典故,叫“将相和”。

    将相实现了和解,也意味着赵惠文王和廉颇实现了君臣和解,于是我们看到了重新上岗的廉颇,继续领兵打仗,战功卓著。

    是不是从此之后,廉颇就性情大变、低调做人了呢?似乎也不完全是。

    几年后,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武灵王的孙子。有人这样定位,如果说赵武灵王是创业之君,赵惠文王是守业之君,赵孝成王则是毁业之君。在赵孝成王在位之时,秦赵之间战争不断,最为惨烈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早期的将领是廉颇,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大败,赵国的四十五万军人被秦军坑杀。所谓“坑杀”就是活埋,因此,“长平之战”被后人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至此,赵国的命运已是风雨飘摇。

    但是,在赵国国运衰退之时,廉颇却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打了几次胜仗,最终被封为信平君,被任命为“假相国”,所谓“假相国”,不是虚假的相国,而是一种荣誉称号,是挂名相国的意思。

    在做了二十年的国王之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即位后对人事做了变动,任命乐乘接替年事已高的廉颇的职务。

    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经历了不同的转折,此时的廉颇也已度过了人生的壮年,理应思想更加成熟,处事更加老到,但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廉颇听到乐乘将要接替自己的职务,勃然大怒,开始发飙。这次廉颇更加夸张,你们不是任命乐乘来接替我吗?那好,我就在乐乘没有到来之前对他发动突然袭击。乐乘没想到廉颇还有这么一手,只好仓皇逃走,最后不知所终。

    把自己的接替者赶跑,这玩笑开得也有些太大了,廉颇自己也觉得无法收场,在赶跑乐乘之后,自己也仓皇出逃,落户在魏国的大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置多灾多难的故国于脑后。

    到了魏国,闲居大梁的廉颇才发现,离开了赵国,自己什么也不算。魏国对于自视甚高的廉颇没有流露出任何兴趣,他不过是魏国大梁城无数盲流中的一个而已,没有人看到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此时,赵国已是倾覆的前夜,国内已无可用之人,赵王没有办法,又想起出逃的廉颇来,便派人前去接触,看双方有无再续前缘的可能。

    但是使者这一去,又生出一段波澜。

    赵王既然想启用逃跑的廉颇,自然很想知道廉颇的身体到底还行不行,毕竟带兵打仗可是重体力活,身体不行当然不能考虑。

    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来了,失落中的廉颇自然十分高兴。但是,廉颇知道,作为将军,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衰老,“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为了打消赵王的顾虑,廉颇向来人展示了自己惊人的饭量:一顿饭吃了十斤肉,一斗米。据折算,战国时期的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两升,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也就是说,廉颇一顿饭消耗了五斤肉,还吃了两升的米饭,堪称饭量如牛。廉颇以无声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身体绝无问题。廉颇断定,离自己体面回国的日子不远了。

    但是等来等去,廉颇没有等来任何好消息,为什么呢?

    原来,被赵王派来和廉颇接触的人回去之后将廉颇的饭量做了如实汇报,说廉颇吃了多少米饭,干掉了多少碗肥肉。赵王一听大喜,恨不得马上就派人去接廉颇回国。但是,那人又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有一个细节我必须向您补充说明,廉颇的确饭量很大,只是在他和我谈话的过程中,一会儿工夫,我就发现他去了三次卫生间。

    赵王一听,大倒胃口,原来这廉颇边吃边拉啊!老了老了,还有何用?廉颇回国的一线希望就这样泡了汤。

    需要交待的是,那人为什么要如此无中生有呢?

    原来,当年廉颇在赵国的时候有个仇人名叫郭开,郭开是赵王的宠臣。郭开和廉颇之间有什么矛盾史书没有说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郭开十分不愿意看到廉颇重返赵国政坛。当他听到赵王派人去看望廉颇时,就暗做手脚,重金贿赂那人,让他无论如何一定要黑掉廉颇。于是那人就在廉颇的考察报告上写了个吃得多拉得快的结论,《史记》上是这样写的:“一饭三遗矢。”

    后人同情廉颇,尤其是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对廉颇更是情有独钟,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就沉痛地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同情遮蔽了双眼,看不到廉颇自身的性格缺陷。我们经常说,性格即命运,廉颇就是这句话活生生的注释。是啊,将相和了又能怎么样呢?

    附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芈月传》中被吐槽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鬼
和氏璧
为何老师不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史学家:付出的代价太大
连城之璧
将相和缩写作文400字
【值得收藏故事】完璧归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