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解三和青年的“挂逼”生活
书名: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著者:田丰 林凯玄
出版时间:2020.08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一期“三和大神”纪录片后,我从豆瓣、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上零零碎碎看到了各色各样的关于“三和大神”的信息分享、新闻与评论,但是在这些快餐式浏览中我只是生发出了一些对“他者”模糊了解甚至是不了解基础上的有限“理解”——在自己的人生与学术经验基础上“理解”他们的生存境遇与“个人选择”,理解他们的无奈与挣扎。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去把这些爆炸性的媒体消息拼凑起来,以从真假掺杂、情绪与理性交织的海量信息中仔细考察三和青年的个人与群体生存境遇,更是从未想过自己去研究一番——虽然研究“三和青年”严格说来也许是我可以进行研究的一个社会现象。但是,只有当别人做出了这样的研究自己才突然意识到,自己随意浏览过去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已经有其他社会学研究者在认真地进入深入研究了。从“三和大神”通过媒体传播受到广泛关注到田丰老师和林凯玄同学在田野调研后出版《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短暂的时间,这源于田丰老师和林凯玄同学在了解“三和大神”相关信息中生发的兴趣以及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与行动力。正如本书“写在前面的话”中所说,“三和青年的研究最突出之处就是研究本身不带有任何的预设、假定和理论束缚,而是竭尽所能地描述一个真实的三和青年群体的状态”——田、林的研究确实没有理论包袱,整本书也确实做到了对于三和青年群体生存状态比较全面与深入的白描。通过这样的社会学式的田野研究,“突破网络媒体给人们造成的三个青年刻板印象、达到真正学术研究的目的”成为可能。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本书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对三个人力市场的机制与日常运行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第二章对三和青年正式的住宿地的情况、环境、条件与价格以及非正式的住宿地——睡大街、“免费住宿场所”——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叙述;第三章对三和青年活动——买彩票、赌博、上网、购物、寄存物品、做法人、办手机卡及活动地点——彩票店、街头、网吧、电子一条街、超市、寄存商店与人力资源市场进行了深入考察;第四章对三和青年日常衣、食与廉价日常消费品购买与使用情况,由此考察三和青年的日常生活;第五章对游离在挂逼边缘的三和青年进行了分类与比较分析,用九个案例研究了三和青年作为一个整体内部的不同类别,对三和青年有了更进一步、更微观的探究;第六章叙述了发生在三和地区的一些突出“事件”——黑厂、黑中介与“跳楼”维权、欺骗问题、群体性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来分析三和青年作为底层群体边缘化、无话语权、被压迫、无组织性等诸多问题;第七章作者探讨了三和青年的出路问题,指出了中国城市化、流水线压榨型工业化与工业转型升级对缺乏劳动技能的青年的伤害以及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劳动技能培训教育的缺失是“三和青年”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解决“三和青年”群体性问题的基本的结构性政策措施指向。七个章节对三和青年的群体结构、个体与群体心理状态、衣食住行等生存生活与工作境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描述,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作为“他者”的三和青年的生存境遇与内心世界,并思考造成三个群体现状的个人与结构性原因。
 
对三和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深入的“白描式”研究是本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同时也可能是本书的一个缺点,缺乏理论视角与理论对话以及更深入的理论性探讨可能使得本书更偏向于上架建议中的“纪实文学”类问题,而不那么“社会学”,具体而言,在我看来,本书在以下一些方面如果进行深入的叙述与分析可能会使得本书更具理论深度或者说能够使得本书在结构与内容上更加体系化、更加深入:第一,三和青年的地域来源问题,本书提到了三和青年大多来自农村,且多为留守儿童,但未过多探讨这些青年的地域来源——来自南中北、东中西、山区平原的比例以及地域来源分布的原因。这一分析将会拓展本书研究的理论深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型国家来说,不同地域不仅经济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域尤其是不同地域下的农村地区社会结构、家庭结构、文化与价值观也有较大差异,这对于三和青年的地域来源构成是否具有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也需要回答的问题。第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三和青年的家庭因素对其现状的影响,但是,我认为这一分析并没有做到更进一步,也缺少与其他相关经验研究与理论的对话,中国作为一个向来重视家庭责任与家庭情感联系、代际传承的社会,三和青年是如何脱离这种社会文化规范、如何脱离家庭联结是需要结合田野材料进一步分析的,这对三和青年群体的形成与解决三和青年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本书关于三和青年的衣食住行与生存工作状态的叙述大多数是从一个研究者看待“他者”的视角进行叙述的,而缺少对三和青年关于生存、生活、工作的个体心理感受的呈现尤其是访谈资料与访谈信息的呈现——如果研究者确有较为进行深入的个人访谈的话。第四,在我看来,本书缺少对三和青年内部社会关系网络、工作信息网络的具体描述与分析、缺乏对三和青年生存与生命意义以及他们与社会规范、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脱离与反抗的深入分析——三和青年在人生目标与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上的认知与社会普遍规范与社会普遍认知发生了怎样的错位也是需要深入分析的、本书对三和青年群体内部的社会支持、情感联系与利益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没有把这三种关系之间的关联以及具体交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样态进行深入分析。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去年出了中译本的一本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作《人行道王国》,与《岂不怀归》不同,《人行道王国》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对话内容,被访者被置于访谈和著作的主体地位,大量展现了被访者的心理感受与观点。此外,《人行道王国》同样也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论的支撑,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在验证某个理论和假说或理论预设。但是本书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开始了理论切入,探讨了非正式控制的局限问题。在第四章展开的了与著名的“破窗理论”的对话,并通过第五章对简街卖圣诞树的街头摊贩与第六大道的书贩的对比分析,从而使本文对种族问题、阶级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化。在结论部分,作者探讨了本书的两个核心主题:一个是法律及执法的界限;另一个是群体之间的宽容与理解。相比于此,《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第七章关于三和青年群体形成的原因、深层根由以及三和青年出路的探讨与前六章关于三和青年的白描式考察的关联并不紧密。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再回顾阅读《人行道王国》,或许我们能从田、林呈现出的关于三和青年的田野研究成果进行更进一步的方法反思与内容的拓展思考,发挥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挖掘“白描式”研究结果背后更广更深层次的内容。


当然,这些问题只是笔者读后的一点陋见,这些个人感悟并不影响我对整本书的评价,我们可以想知,进入这样一个群体的内部、进行这样一个研究难度是多么大,能进行如此深入的研究对于研究者的个人学术水平与学术毅力要求又多么高。此外,作为一本对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一个长期存在的特殊群体——三和青年群体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社会学著作,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发展、理解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不需要我再赘述。
 


本书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三和人力市场
第二章 住宿与“住宿”
第三章 三和青年活动及地点
第四章 三和商品
第五章 三和青年群体
第六章 三和“事件”
第七章 探讨三和青年的出路
后记
 
作者简介

田丰,1979年出生于安徽蚌埠,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人口与家庭社会学、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分层与社会问题、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当代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生活在此处》(合著)等社会学著作。

林凯玄,1993年出生于河南商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社会学基本范畴(二)
【书海觅迹】理查德 G·布朗加特和他的《生命进程与世代政治》
什么叫社会达尔文主义
《江村经济》【人文】:读千卷书之第2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农民市民化更需要角色再造
《推倒尼安特式的社会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