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思考与写作:点状、网状、树状、线性……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美)史蒂芬·平克
 
在豆瓣上看到作家史蒂芬·平克写的如上一句话,把我最近的困惑讲得非常清楚。就我个人而言,两年多的经典阅读训练之后,最近我经常与同学、朋友开展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与交流,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以前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能是“散点式”的思考,在交流中最多也只能提出一些富有创见的思考,但无法将这些思考连接起来,形成一套论述体系。最近在读书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在思考和发言的时候思维像一张网,随着思考与讨论的深入在不断外延,能够把理论给“串起来”进行比较分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实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思考和发言时努力将这张“思维之网”以思考或讨论的主题为主干,将之沿着这条主线一步步铺陈开,形成一种“树状结构”的陈述。
 
但是,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取得的这些进步,在写作时候却总是无法转化为脉络清晰的文稿。在思考与讨论中逐渐呈现出来的“线性”展开的论述体系在写作时却又变得模糊,重新变成一种“网状结构”。这一困境背后有许多原因。
 
一来当然还是自己学识与写作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阅读、田野调查与学术交流来弥补。在这一点上仍需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多看。
 
二来是在思考和讨论时由于外在的刺激,这个时候大脑是快速运转着的,因而能够产生出许多新的想法,并将这些新的想法迅速联结起来,构成一套论述体系——当然,这套论述体系细微之处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写作时候这些就成为难以跨越的困难。
 
三来可能是我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就像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比喻的那样,我在读书与写作时遇到一条“壕沟”时,想的不是深入阅读文本,一点一点的通过对文本细微之处的理解来填补沟壑,而是希望开一辆坦克,大而化之的直接压过去,有意将一些理论难以理解之处忽略过去。而这些细微的难以理解之处,可能正是理论的精髓或者理论存在缺陷的地方。
 
其他原因暂时还没有总结出来。
 
欢迎大家交流关于此问题的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直接把思考过程转化为文章
不敢相信,学会这三招,写作如此简单
写作难在哪里?
陆生作:作文教学的大处和小处
科学网
360doc网文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