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践社会科学研究——黄宗智论文选集(一)

理论与方法

1.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2.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

3.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

4.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5.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6.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的悖论现象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全文]

《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本文从连接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问题的角度回顾了作者自身多年的研究。作者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的实际多与西方理论预期相悖。同时,西方理论强烈倾向偏重二元建构的单一方,但在真实世界中,它们多是并存和相互作用的,共同组成一个二元合一体,一如中国长期以来的实用道德主义正义体系那样。据此,作者质疑西方理论思维,不仅诸如主观主义VS.客观主义或意志主义VS.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建构,也包括理论VS.经验的对立建构,更包括西方VS.非西方二元。而在真实世界中,这些二元大多组成相互作用的合一体。此外,西方理论也多拒绝道德价值观,认为其是一种非理性和非现代的因素,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规则”仍然顽强地在今天的中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用能够准确掌握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来形成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理论概念和社会科学。

[本文发表于《开放时代》2018年第6期,后收录为《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三卷本总序]

《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

我们对待所有现有理论的基本态度,是把它们当作问题而不是答案。相对千变万化的实际而言,理论只可能是片面的或局部的,不可能是普适的,只可能是随真实世界的演变而相应变化,不可能是给定的永恒真理。学术可以,也应该借助不同流派的现有理论来协助我们认识实际,来推进我们对实际的概括,但绝对不应该像高度科学主义化的主流西方理论那样用来表达虚构的普世规律,或对真实世界实际片面化和理想化。真正求真的学术是根据精准的经验研究,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取舍、对话、改造和推进,来建立带有经验界限的、行之有效的、更符合经验实际的概括,再返回到经验/实践世界中去检验。如此的学术,探索的应该是由求真和崇高的道德价值动机出发的问题,不该局限于如今流行的比较庸俗和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研究方法或其所谓的“问题意识”。这才是这里提倡的“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质含义。

[本文以《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从实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缺点谈起》发表于《开放时代》2020年第1期,并以《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为题收录于《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一书结语部分]

《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

本文首先论证人间世界和自然世界在本质上的不同。人间世界充满主观性、多元性和偶然性,需要通过主观与客观、多元与单元、偶然与规律间的互动来理解。虽然如此,科学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而揭示普适和确定性的规律——影响仍然非常巨大,在经济学和法学的形式主义理论传统中尤其明显。它偏重演绎逻辑以及数学化的推演,并且效仿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体系,结果是片面依赖于演绎而忽视归纳。如此的思维和研究进路其实违反了自然科学紧密、有机结合演绎和归纳的基本方法。本文论证社会科学应拒绝形式主义的方法,从立足于经验证据之上的归纳出发,然后应用演绎逻辑从中导出可靠的推断与假说,然后再返回到经验世界中去检验。这应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其目的是形成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和限定范围内适用的理论与洞见,而非去试图构建普适与绝对的真理。

[本文发表于《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

《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本文突出经验与理论连接问题,由此回顾西方现代主义下的一些无视经验证据的偏激理论倾向,特别是近年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下的原教旨市场主义以及其高度形式化的新古典经济学。它们掩盖了西方本身实践历史中的经验背景。新近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则从现代主义绝对真理信念的极端走到了怀疑一切经验证据的极端。文章强调,学术研究首先要摆脱意识形态,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具有数学和物理学那样的普适和绝对理论。要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学术,应该推进中国长期以来在认识论上紧密连接经验与概念的传统,从中国的实践历史中提炼分析概念,摆脱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偏激认识论,并同时吸纳西方的实践历史所包含的真实现代性。

[本文发表于《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

《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国内外中国研究领域长时期依赖现代西方的理论而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作者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理论多从理性人的构造出发, 把它作为一切认识的前提。近年来西方理论界本身已对这种“启蒙现代主义”提出多种质疑。在社会学领域,布迪厄又提出了以实践为根据的理论设想。它其实接近于中国革命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认识方法:要求从实践的认识出发,进而提高到理论概念,再回到实践去检验。排除其伴随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在调查方法上, 这

个认识传统接近于现代人类学的参与者的观察方法。在学术上, 它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于费孝通那样的现代中国的社会学。正是这个传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和理论。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为发表在《读书》2005年第2期《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一文第一部分]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的悖论现象》

文中提到中国经济社会史上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如自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商品化与发展的问题、自然经济与市场的问题、公民权力与公众领域问题、封建主义问题等等。特别是作者以方法论的高度提出在这些问题研究上的“规范认识危机”和系列悖论现象,向传统的解释提出挑战。

[本文作为《后记》纳入《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文章前半部分以《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为标题发表在《史学理论》1993年第1期]

实践社会科学研究——黄宗智论文选集

·理论与方法

·治学与教学

·传统与现代

·经济与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刊】黄宗智|“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一个总结性的介绍和论析
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
贺雪峰:理论资源与经验研究——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贺雪峰 | 理论资源与经验研究—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贺雪峰:如何写出一篇好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贺雪峰:理论资源与经验研究—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