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最火的一场盛会:5G承载研讨会全部干货都在这里

今天的北京亮马河会议中心

5G承载研讨会之火爆程度

大大超出了会前的预估

从早到晚

椅子一直在增加

每一场演讲都引来无数个拍照的手机

那么

是什么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人士的关注?

5G承载领域的各位大咖又爆料了哪些干货?

答案

就在这里



议程


主持人


主办方致辞

刘华鲁
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

承载网络是5G端到端通信系统的基础,如何建设性能高效、成本最优的承载网,以满足5G时代的新需求,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三大运营商和主要的设备商均密切关注5G承载,他们潜心研发、创新突破,在5G承载领域进展卓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5G承载产业链提出的5G承载方案已在国际电联成功立项,并获得了国外同行专家的支持,标志着我国在5G领域取得了又一项突破进展。


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5G发展进一步升温,发改委和工信部降低5G频率占用费,大幅降低了5G发展成本;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始5G试验网建设,为5G正式商用铺路,可以说,5G商用近在咫尺。而“5G商用,承载先行”,在5G商用大幕即将开启之际,尽快确定5G承载网络标准,并启动5G承载网络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嘉宾演讲金句不断

张海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

5G和5G承载技术同步演进发展,预计2018年6月3GPP SA标准将会完成,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和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完成网络接口协议。完整版5G标准将于2019年12月完成。


5G相对4G业务和架构均发生明显变化,在超大容量、超低时延、超高时间精度、以及新型架构等多个方面新型承载需求明显。 


5G承载网总体架构和共性需求趋于清晰业界出现三种典型承载方案,即SPN、M-OTN和IP RAN等,目前呈并行发展趋势,相关方案都在有序推进。


承载技术方案一:SPN(切片分组网络),采用创新的切片以太网(Slicing Ethernet)技术和面向传送的分段路由技术(SR-TP)的新一代传送网络系统,并融合光层DWDM技术的层网络技术体制。


承载技术方案二:基于M-OTN的网络架构,面向移动前传及回传优化的OTN技术,方案特点包括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承载技术方案三:IP RAN的网络架构,为支撑5G网络切片需求,IP RAN方案将采用符合OIF 标准的FlexE接口实现网络硬切片,采用SR隧道和L3VPN实现网络软切片。


5G承载方案的完善和推进需要综合考虑运营商网络特性、业务需求、构建成本等多种因素,产业化过程需要产业链求同存异的共同推动。



唐雄燕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5G传送承载方案决策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5G本身的不确定性:标准未定;架构未定;无线设备形态未定;建设进度未定;市场发展未知。5G对传送承载的具体需求(结构、带宽、时延、同步等)并未完全明确。


5G业务场景的多样性:eMBB,mMTC,uRLLC对网络要求迥异;若要满足所有的极端要求,必然导致传送承载成本的上升。传送承载手段的多样性:存在多个各有优劣和适用范围的技术选择(光纤、WDM、OTN、IP/Ethernet、PON、微波等)。


技术成本的不确定性:光电器件成本的变化,无线设备、传送承载设备、计算存储设备成本的变化。


网络现状的差异性:各运营商的网络现状不同,技术选择将存在差异;是否考虑综合承载以及在哪一层面考虑(4G、5G、政企客户、固网宽带的统一承载问题)。


所以,5G对传送承载的基本需求也集中于大带宽、低时延、网络切片、网络云化等。


在低时延方面,业界还未能给出业务对RAN设备、RAN承载网络、回传网、核心网等的分段时延,不过无线侧和核心网的时延占比较大,可优化的空间也更大,传送承载并非主要频颈。解决传送承载时延的有效手段:缩短端云距离,减少中间环节,部署QoS防止拥塞。业务对时间同步的需求同4G一样为1.5us。


在网络切片方面:端到端切片尚在研究中;承载网切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业务质量要求,而不是简单的业务隔离。传送承载网天然支持切片(L0/L1/L2/L3虚拟网),并非实现端到端业务切片的制约因素。




张建东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网络产品线Marketing部副总裁 

5G承载正当时,我们要构建5G-Ready的承载网。”谈及5G承载,华为网络产品线Marketing部副总裁张建东在会上表示。5G时代新业务、新架构、新频谱对承载网络提出新需求,承载网络必须先行,以支持运营商5G快速上市并保护原有投资。


具体而言,4G、5G业务长期依存,并行发展,业界要考虑清楚,如何基于4G承载网构建5G-Ready能力。5G-Ready承载网的主要关注点包括回传、前传、网络智能以及网络演进。


在5G-ready 回传方面,华为已经与超过十家领先运营商进行联合创新,并提出了摩尔定律驱动的最优TCO。华为在接入层创新性地推出业界首个50GE路由器, 相比10GE可有效降低80%的单比特成本,以及单纤双向技术,即一根光纤同时支持上行和下行数据传输,相比传统方案可节省50%的光纤资源;在汇聚/核心层推出业界首个E2E 400G解决方案,每bit成本降低数倍,光纤利用率提升4倍。


在5G-Ready 前传方面,华为提出了“单站单光纤,最优TCO解决方案”,可实现最大的单站带宽100G~200G,最低传输时延小于1us。华为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联合创新的FO OTN,是业界首个 200G 室外OTN解决方案,可支持多达15 RRU 接入, 节省 90% 光纤;与RRU共杆, 零站址安装。


在5G-Ready 网络智能方面,华为提出意图驱动的网络自动化与主动运维。华为网络云化引擎(Network Cloud Engine)可使能5G智能管理,将过去网络的手工配置和被动运维,变为自动化发放与切片管理以及基于智能的主动运维。据悉,在网络云化引擎方面,华为与BT进行5G承载自动化切片联合创新,并在今年初MWC 2018联合展示。


谈及5G承载的建设,张建东表示,按5G不同阶段业务需求,承载网分阶段建设,第一步在eMBB阶段,实现网络容量提升+能力平台搭建;第二步在垂直行业阶段,实现分片等能力启用,快速使能垂直行业。


“平滑演进, 最大化4G承载网价值。”张建东最后总结说,华为推出了X-Haul 5G承载方案,帮助运营商构建 5G-Ready的承载网,应对未来不确定的业务承载需求。目前,华为已经积极发力,引领5G承载各领域的标准化进程,与超20家全球运营商进行5G承载联合创新,推动5G承载商用进程。




李晗
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5G三大业务场景对承载网有许多刚性需求,包括宽带、时延、同步、IPv6等。因此,设备面临更新换代,业界也普遍认为5G承载技术变革窗口来临。

影响5G传输网架构主要有四大因素。


影响因素1:5G RAN架构变化对传输网架构影造成很大影响,3GPP 5G RAN功能切分定义了CU、DU两级架构,导致5G阶段站型多样,不再主要是回传,而是前传、中传、回传网络将并重,多业务支持。


影响因素2:5G CORE架构变化对传输网架构影造成很大影响, 5G网络中UPF及MEC根据具体业务需求进行灵活部署, MEC之间的流量需就近转发,需要城域网L3功能下沉到汇聚层,甚至接入层,L3域增大,对组网造成很大影响。


影响因素3:5G网络分片及垂直行业低时延业务要求对网络架构造成很大影响, 需要降低端到端的时延,要求每节点支持极低转发时延,需要既支持硬隔离,又支持软隔离,实现软硬切片。


影响因素4:5G基于SDN架构,需要考虑引入控制器及Orchestrator, 需要通过标准接口及信息模型实现各层解耦,同时要考虑管控系统管理大三层网络时的性能问题。


我们提出SPN的三个目标分别是:大宽带(增强10倍)、低时延(降低10倍)、单比特成本(下降10倍);SPN分别在分别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控制层采用创新技术,支持3个十倍。




倪斌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IP和光传送部门网络方案和SDN负责人

云化网络部署之后,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回传带宽,虚拟化的网络功能向边缘下沉。这样的下沉对我们做承载的厂家和运营商部门来讲是充满挑战的。整个网络功能虚拟化,下沉以后的接入结点的数量上呈十倍、百倍的上升,而且这些接入节点不仅是传统的南北向流量,而是跨东西向流量,意味着承载网络必须做到非常高效、动态,把成百上千倍提升的接入节点,快速高效连接起来。同时云化部署对于传统运营商、设备的运营部门来讲,存在IT之间的屏障。


 因此,5G云化部署对于承载网来讲意味着要有一个统一的网络、一个端到端的通道,这是需要遵循的服务质量,也是快速响应用户的不同的接入节点之间的业务变迁的需求。


诺基亚贝尔提出了NF-IX的新网络架构的概念,NF-IX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而是承用了很多的现成商用非常成熟的技术,组合在一起以后能够实现到端到端网络功能的无缝连接。


有了NF-IX之后,我们可以做到无缝的DC之间的连接,可以将IP、IT域当中的屏障消除掉,可以做到端到端的流量工程,而且能够做到全局的业务的感知。


NF-IX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而是用到了现在很多已经商业成熟的技术,包括了MPS、MPSUDP等等。因此NF-IX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运营商的投资和可能的技术风险。NF-IX是目标连接任意网络功能,这个网络功能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有这样一个NF-IX的部署以后,除了可以做业务的自动发放和快速发放之外,还可以实现网络的切片。因此NF-IX架构本身是一个端到端的无缝跨越广域网和数据中心的架构,应用场景包括了5G承载,但是也不局限于5G承载。




李俊杰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网络研发部副主任



在5G前传光纤直连方案方面,中国电信推荐采用25G BiDi技术方案,节省50%光纤资源 ;上下行等距有利于高精度同步的实现。


中国电信已牵头在CCSA立项制定用于5G前传的25G BiDi光模块标准,下半年将有样品。目标是:一个扇区一根光纤。


5G承载的机会和挑战并存。


更多的光纤、光模块、光网络设备部署需求增加,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机遇。但光纤资源的稀缺性(必须有完善的设备承载方案),工作环境的恶劣性(更高的链路预算和更严格的温度需求),规模部署的低成本、5G商业模式等对各国运营商都是挑战。


所以我们建议,在5G承载网建设上,尽量重用成熟的产业链(数据中心光模块); 尽量基于成熟的技术和设备(降低成本);尽量统一设备演进和模块需求(实用化原则);尽量统一国内外技术标准(发挥ITU-T作用)。




杨光
Strategy Analytics无线网络服务总监


我们预测到2023年,全球5G用户数的占比将达到6.5%。4G依旧是主流技术,用户将不断增长,到2023年达到全网70%左右。


虽然5G已经到来,但是我们2G、3G在全球市场上占比到今年还有30%的份额,2023年预测还有16%的市场份额,如何加速相对比较旧的技术,GSM和3G如何向新技术迁移,一方面使消费者受惠,一方面能够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这也是我们移动通信行业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中国的市场情况跟全球市场不太一样。国内4G发展非常好,估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4G用户占比突破80%,后面还会继续增长,到2021年达到90%以上。今后中国也处于5G的先发市场之一,我国5G的占比相对全球的平均速率更快。

    

具体到业务层面,5G早期是以增强的宽带业务为主。还有其他更具5G特色的业务,比如更好的质量视频通话、更好的高清流媒体或者360度视频,包括VR在内。


既然我们把VR或者AR预测是5G的核心业务,这就需要全行业进一步推动整个VR的发展,不仅仅关注5G或者光纤的接入技术,而是看整个产业链生态环境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科技的发展要更多关注人本身。技术行业更多是投资驱动,技术驱动的行业,更多看重技术、钱,投资,但是现在行业已经进入相对饱和的阶段,现在运营商的行业增长都是个位数,这个时候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那种硬的设备、技术、钱上面转移到人上面: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组织结构的提升,关注企业文化的变革。



程伟强
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程伟强


5G传输网的基础资源、架构、带宽、时延、同步等相对4G来说将发生很大变化,网络需要重构。


在切片分组网(SPN)方面,设计的目标应该着重以下这些角度:


①面向PTN演进升级、及互通及4G与5G业务互操作,需前向兼容现网PTN功能;②面向大带宽和灵活转发需求,需进行多层资源协同,需同时融合L1~L3能力;③ 针对超低时延及垂直行业,需支持软、硬隔离切片,需融合TDM和分组交换。


SPN关键技术包括:新芯片(面向5G的SPN的芯片规格需求)、新模块(核心/汇聚层相干400GBase-ZR模块)、新设备(SPN+DWDM实现光电灵活组合)、新网络(SPN SDN化管控面架构)、新业务(SPN端到端切片网络业务)。


中国移动正在联合推进SPN标准、设备、芯片、测试仪表成熟,打造完整的5G传输产业链。2018年下半年具备SPN规模测试条件,力争2019年下半年具备商用能力。



王光全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部主任 王光全


各类5G承载方案都离不开光模块,5G承载对光模块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在前传、中传、回传三方面都有变化。


1、前传:10Gb/s、25Gb/s等高速业务的接入,大量的拉远基站对接入主干光纤产生大量需求;业务要求网络低时延;不同速率和不同波长业务的自适应,降低维护成本,对光模块简单的OAM管理;低功耗,适应塔上、路边、室内等不同工作环境,工业级产品可靠性要求;数量大量增加,要求低成本。


2、中传:宏基站的高速业务接口使得接入环的线速带宽迅速增加,业务收敛与网络扩展需要同时兼顾;BBU池组化使得WDM系统下沉到宏基站接入,针对不同情况考虑不同的网络接口;WDM系统的线路速率考虑成为重点,从运维和价格层面考虑,减少WDM系统线路接口的种类成为必然。


3、回传:基站接入业务带宽的迅猛增加使得回传业务达到数百Gb/s及数Tb/s,WDM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常态;基于硅光技术的相干或非相干的100G、400G以及更高速率的WDM系统将会规模建设。


融合的城域超宽带网络发展趋势分别为固移融合、充分利用光纤资源、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波分复用技术下沉等。


在城域光模块应用方面,我建议:

1、尽可能减少光模块的种类,特别是线路光接口的种类,减低网络维护复杂度,聚焦应用;

2、业务光接口的种类要充分满足业务侧的多种不同需求;

3、关于光接口的选择应结合数据中心、PON接入等应用场景,综合考虑,后续应进行持续跟踪和研究,尽可能共用产业链,从而有更低成本;

4、10Gb/s、25Gb/s可调谐激光器应用于移动前传;

5、需要考虑室外等不同工作环境要求,尤其是工作温度(商业级和工业级);

6、呼吁国内产业链和应用单位,加大对光芯片模块的研发和应用支撑力度,推进核心技术国产化。



李和松
烽火通信网络产出线5G解决方案市场总监 李和松


IT云为用户提供IaaS、PaaS、SaaS服务,电信云为电信业务和虚拟网络功能VNF提供云化环境。电信级高可靠性(99%~ 99.999%)、高性能(<100g 线速转发秒级故障恢复)、高扩展性(10k+="">


5G对电信云的共性要求包括:高可靠性,电信云的可靠性要求达到99.999%;实时性能;电信云具备秒级故障检测,毫秒级链路倒换,虚拟网络线速转发等;运维管理,电信云服务供应商具备定制开发、本地交付、部署运维能力; 高扩展性,电信云具备从单节点到大规模部署的高扩展性。


烽火电信云的战略技术是:聚焦四高,提供电信级服务,实现高可靠、高性能、高扩展、高可控;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本地化交付运维,实现端到端产品质量控制、本地化交付及运维服务、丰富的运维管理工具。


烽火正在打造合作共赢的电信云生态。

需求分析:现网工程新增和优化需求导入;市场&技术专家接口运营商技术线客户;电信级产品化项目流程管控需求质量。

本地化交付:地化测试、交付团队;电信工程交付经验;地市级技服点。

定制化开发:敏捷化的开发测试流程;自动化开发调试验证环境;快速迭代的开发计划和版本交付。

部署运维:遍布全国的运维团队;提供的定制化的运维工具系统;






李凯
Keysight应用技术专家 李凯


5G传输网的挑战在于高带宽、低成本、低时延、多业务场景、高安全性。网络带宽的提升和低成本主要体现在网络物理层的升级,包括光模块的传输速率的提升、PAM4、波分方式。对带宽、时延的挑战主要集中在2-3层,对5G网络多协议、安全性的要求集中在4-7层。


5G光模块面临着应用的技术挑战,比如5G的应用场合对于成本的要求、环境的要求更高;现在很多新的调制技术,为了保证最后业务上面的误码率的要求,要在光模块和芯片里面要做MEC的校验等等。


是德科技作为一家测试、测量领域的公司,能给大家提供贯穿了整个设计到生产流程的测试解决方案。


1、物理层测试解决方案。

例如:25G/100G/400G光木块物理层测试,100G/400G光压力眼(ORST)测试,400G+想干光通信测试。

我们可以提供ADS的仿真软件,提供多端口的采样示波器,可以很快地进行多个通道的快速测试。


2、5G传输网2~7层测试解决方案。

例如:LTE/5G无线网络测试保障Wi-Fi和LTE/5G网络的高速、安全、稳定。

云/广域网络部署验证真实的广域网损伤环境模拟,快速隔离问题。

网络安全测试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安全和性能的相互影响。

数据中心测试确保NFV架构的数据中心性能和安全。

应用评估在研发和部署阶段降低投入并且提高可靠性。





蒋铭
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基础网络部副主任 蒋铭


基于5G DU设备部署位置,5G前传存在两类部署方式:CRAN(集中),DU集中部署在接入汇聚机房或者POP点机房;DRAN(不集中),DU下沉部署到通信基站机房或基站侧一体化部署。


WDM-PON具备快速部署并提供5G前传接入能力,实现快速开通业务。


运营商固网FTTH的光缆网已基本建设完成;接入光缆网架构(环+树、多级树形架构)能基本匹配5G基站建设需求。WDM-PON局端及AWG均可在工程初期部署,主干光纤原则上可以利用现有光宽FTTH的ODN网络,因此可灵活面对未来5G基站网格式建设方式,通过配纤光缆调配快速提供前传链路。WDM-PON ONU可采用SFP ONU模块,免上电快捷部署在无线AAU设备上。WDM-PON在接入机房中可实现集中维护。光纤直连则需逐站工程部署,光纤调配时间长。


WDM-PON技术用于前传组网的优势:高速WDM-PON技术可满足5G前传组网的接口、速率、时延等要求。


5G CRAN集中模式下高速WDM-PON技术具备3大优势:建网快捷、建设成本低、运营维护简化。


面向5G前传的WDM-PON技术设计原则和难点包括以下几点。


设计原则:高效低成本,快速商用,产业链成熟;单波长速率建议仅支持到25G速率,承载eCPRI信号;暂不考虑和传统PON在同一ODN上的兼容,因此可以更好地选择波段和器件;功率预算需满足实际ODN应用场景,包含光缆长度、无源器件插损等 ;10KM+20通道,单纤双向节约成本;模块化ONU形态,可直接插入AAU设备,从而简化安装,并消除站点机房空间需求;管理和协议简化,降低时延、设备复杂度和功耗。


系统实现的难点:25G长距以太网光模块尚无成熟芯片和商用模块;速可调光模块的低成本解决方案有待突破。



最后,业界多为嘉宾还针对5G承载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现场研讨。


主持人: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 刘启诚

嘉宾: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赵文玉

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程伟强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网络开发部专业专家  荆瑞泉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  王海军

烽火通信网络产出线5G解决方案市场总监  李和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
WDM
5G成万物互联关键一步 承载网络标准之争何时休?
最新版《5G承载与数据中心光模块白皮书》
WDM PON技术与应用取得阶段成果 - 电信 - DoNews.com-IT社区-IT门...
中国电信验证25G WD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