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的胜利?
读爱德华.格莱泽
《城市的胜利》一书有感

梭罗因为《瓦尔登湖》名声大噪,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的返璞归真,让他盛享环保主义先驱的美名。在通读完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一书后,只感到作者没有赤裸裸地说梭罗是个自以为是的白痴了。格莱泽解构了瓦尔登湖的秘境神话,认为如果人类热爱自然的话,最好的办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离自然越远越好,因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里比生活在树木参天的森林中更环保。正如作者对梭罗的解构一样,我过往的一些认知也同样被解构并重塑了。
通过对雅典、伦敦、东京、长崎、班加罗尔、里约热内卢、纽约、波士顿、底特律、新加坡等著名城市发展史的有效梳理,作者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近性,从而能够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互动,然后推动创新、吸引人才、刺激经济、繁荣城市,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更加环保的过程,因此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作者认为最核心的一点,他认为正是因为城市的接近性,所以能够推动人类不断地取得进步。我把他的这种“接近性”概念理解为高密度的人口带来的交流的广泛性及创新、就业的广泛性。以班加罗尔为例,它能够依靠大量的潜在雇员来吸引雇主,同时依靠大量的潜在雇主来吸引雇员,他们是相互吸引的。这让我感受尤深,大多数聚集在北上广深打拼的人们所追求的不就是这种“接近性”吗?

作者反复强调的一点,那就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认为决定哪一个城市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而非物理的基础设施。他用硅谷的发展和底特律的衰败来说明这一点。城市的优势在于竞争和交流,规模过大、自我封闭的工厂是与此相违背的(因为它们无法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关系和新的创意),因此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拥有人才创新基因的硅谷蒸蒸日上,而背着重工业沉重包袱的底特律却只能步履蹒跚。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内许多依靠重工业起家的城市,它们的转型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提到有趣的一点,我将其总结为“城市要善于做减法,而不是一味做加法”。在一座建筑已经供大于求、不断衰退的城市里,再去进行过度的建设,无疑是愚蠢之极的。建设是城市成功的结果,而非原因。适度的做减法,比如像莱比锡一样拆除闲置住宅,能够降低城市服务成本,消除安全隐患,并将一些破旧的地方变成可以利用的场所,使得城市抛下过往重工业给它们留下的包袱,轻装上阵,再次上演涅槃之变。

作者提到最具颠覆性的一点,那就是“贫困通常是一座城市成功的一种标志”。他提到了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我对此是深有感触的。因为我多次在新闻频道里看到那边的场景,觉得他们过得很苦。然后感叹中国农村是农民最终无法在城市立足后、退出城市时的最终归宿,能够起到一个“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不至于在城市的周边如“孤魂野鬼”一般。作者认为:“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并非是城市让人们变得更加贫困,而是城市利用将会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因为里约热内卢贫民窟里的生活,与巴西内陆的偏远地区相比,对贫困人口来说是相对较好的地方。因为里约热内卢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乐趣。这也带来了一个悖论,那就是“任何试图降低某一座城市贫困水平的努力都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因为更多的贫困人口受到吸引,反而会提高这座城市的贫困水平”。其实这一悖论的关键,就在于巴西政府对于农村贫困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相对太少,人民认为贫民窟的生活水平要已经远远要高于生活在内陆农村的预期了。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我的内心暖洋洋的。

综上是我对本书最有感触的几点。这无疑是一本开拓视野的书,因为书中许多城市的发展史,也许是我们国家的城市也要走过的,多一些对比、借鉴,总是有所裨益的。然而该书后半部分略显啰嗦,长句太多(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再加上我自身并没有在那么多国外大城市的生活经验,总感觉有些疏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的胜利》|王昊解读
世界十大城市贫民窟之巴西里约热内卢
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动创新的必要载体
走向胜利的城市
驱逐穷人的失败就是城市的胜利
世界各国城乡一体化经验:美国城市乡村难分界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